首頁>科技>

疫情過後,消費者需求變化不小。面對線下同質化的小店,已不能滿足他們對商品基礎功能的預期,而期待更多“新奇特”。

作者 | 鄭瑞龍

隨著電商快速發展,零售大賣場、便利店商品逐漸向線上遷徙,但中國快消品行業第一大渠道,仍是600萬家“夫妻老婆店”。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小店貢獻了快消市場40%的出貨量,甚至由於靠近社群,在“封城”期間的市場佔有率不降反升,名副其實的“經濟毛細血管”。

儘管小店規模數量龐大,卻仍然存在不少經營痛點。7月中旬,商務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通知,鼓勵推動小店經濟發展。與連鎖便利店、大型商超相比,分散經營的小店個體處於供應鏈的末端,對品牌商沒有議價能力,商品結構單一,常常有貨物滯銷、過期現象發生。

一直以來,百萬小店背後的下沉市場都是各大品牌和電商平臺競技的陣地。4月,阿里提出同城零售戰略後,服務小店業態的抓手不斷增加,而競爭對手京東、美團等也在加碼線下零售業務。

前不久,王興還對外放話:在這個殘酷激烈的市場,美團從來都不懼怕競爭!

除了鏖戰京東、美團,線下零售市場上,還有從起家就向五環外人群低價營銷的拼多多,張近東轟轟烈烈發起的蘇寧小店等等。阿里殺入的這個市場不是風平浪靜的,而是漩渦連著漩渦,為了站穩腳跟,昨日(8月28日),阿里旗下快消品B2B平臺零售通啟動“W計劃”。

零售通主要是向其所覆蓋的150萬家小店開放數字作業系統、10000款專供商品,提供免息賒購、滯銷賠付等金融扶持,並依託支付寶、餓了麼和大潤發等資源幫小店引流、增收。

如何提升商品競爭力,貼近周邊消費者的新需求,把貨賣得更多,這既是電商平臺,也是上百萬小店店主一直關心的問題。

從品牌授權走向小店“輕加盟”,零售通“W計劃”的釋出,意味著平臺正式進入為小店創造價值的新階段,而這將是一場對傳統線下分銷渠道的集中改造。

過去,品牌要經過層層經銷商、分銷商,才能觸達零售小店,耗時約45至60天,存貨週轉較慢,很容易造成庫存積壓。現在,零售通連線供需市場兩端,將中間環節壓縮,品牌上新到小店最快僅需3天。

針對不同品牌商的痛點,零售通採用分層運營方式來解決。比如飲料礦泉水、袋裝食品類單價較低的商品,平臺選擇深度分銷模式,把資金流、資訊流和物流全部數字化,用規模效應覆蓋銷售成本。

對發貨慢、庫存積壓的品牌商,零售通利用平臺使用者資料,幫助品牌快速觸達更多小店,實現交易環節的數字化;一些線上下沒有經銷商渠道,或者工廠貨的品牌商,則是零售通淺度分銷的服務物件,平臺會作為其全國獨家代理,聯營銷售商品。

通過改造線下分銷渠道,零售通得以強化對品牌商、末端小店的控制力,才有能力和資源向小店推出品牌專供的上萬款新商品,並計劃在2022年培養出100個獨家代理品牌。

這些新商品,是根據百萬小店消費者需求的資料,標準化配送、定製化供給的精選好貨,比如三隻松鼠。

但林小海介紹,零售通並沒有打算做自有品牌,而是定位於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營銷平臺,降低整個渠道的分銷成本,幫助品牌商和小店把優質商品賣給消費者,實現“人貨場”的高效匹配。

百萬小店“商品力”何來?

打造更多日營業額過萬的小店,成為零售通“W計劃”的一個目標。從小店視角來看,如果進貨成本高,類目同質化,甚至品質沒保障,那商品的價效比就無從談起,加上小店店主自身運營意識及能力的不足,自然很難吸引消費者買單。

為提高小店的利潤,零售通圍繞小店的“商品力”進行改造,提出了“存量好價、差異好品和主動服務”三種措施,並利用零售通APP和小店POS機,在進貨、選品、定價和營銷等實際交易場景,把數字化能力落地。

存量好價,發揮了平臺“螞蟻雄兵”的力量。零售通藉助百萬小店規模優勢,統一與品牌商議價,使商品採購費用大幅下降,對比市面上同類快消品,品牌專供的小店商品具有了一定的價效比,既方便賣貨,也提升了利潤空間。

阿里經濟體大資料的效果,則主要體現在差異好品上。面積不大的小店貨架有限,一般單品類有2-3個品牌,所以怎樣選擇貨架商品,帶來更快更高的收入增長,成了關鍵因素。

零售通平臺超40萬SKU,在匹配一家僅2000個商品的小店時,運用了畫像標籤體系。通過把小店位置、面積、店員人數和消費人群特徵列入資料庫,隨著標籤越來越具體、豐富,平臺為小店推薦的商品也越來越精準,越來越符合消費者即時需求。

據零售通創新部門人員介紹,平臺正在與大潤發接觸,有意上新生鮮、鮮奶、凍品等需要低溫倉儲的商品,豐富商品供給的同時,藉助大潤發的生鮮供應鏈、冷鏈物流能力,加快對線下高頻剛需、高毛利貨源的數字化滲透。

品類規劃的陣地是零售通APP和POS機,但平臺面向小店主動服務,利用QA、營銷和內容製作的能力幫助小店降低成本,做好門店運營。比如零售通與餓了麼賬戶打通,為小店開通外賣、團購優惠、會員管理等服務。

對於小店的商品滯銷、過期損耗問題,零售通推出的平臺賠付機制,囤貨免息賒購,以及試水階段的進貨包銷服務,減少了小店的資金壓力;物流配送上,零售通聯合菜鳥搭建41個城市倉,覆蓋23000鄉鎮單位,送達準時率超96%,提高了到貨速度和小店競爭力。

阿里下沉“姿勢”換不停

網際網路流量紅利見頂後,新的增長極需要從線上線下融合中尋找,而覆蓋密度最高、最接近下沉市場的小店,是平臺和品牌關注的頭部運營陣地。

阿里本地生活、同城零售等戰略中,都把社群小店當做蘊藏巨大能量消費終端。淘寶、天貓多次在縣域市場進行布點,農村淘寶服務站,菜鳥採購倉,釘釘鄉村治理系統和螞蟻金融小額貸,以及阿里重金投資過的匯達通,都是針對下沉市場供需及配送端數字化改造的嘗試。

而零售通是在阿里經濟體中,對於那些分散雜亂、供應鏈能力有限的個體小店,實現深度服務。因此平臺觸達的消費群體以家庭單位為主,孩子和老人的日常需求是重中之重,把二到六線地區百萬小店,核心消費場景相關的2B\\2C服務全部覆蓋。

業務層面上,零售通與盒馬、天貓小店、大潤發、餓了麼等業務,一同構成線上線下快消矩陣。

盒馬打造“3公里生活圈”,天貓小店對標社群精選店,餓了麼全面升級主攻同城零售,大潤發輻射10公里範圍,在到店、到家的服務版圖中,百萬零售通小店又能填補空白地帶,完成對線下即時消費場景的全覆蓋。

另外,線下零售小店與周邊社群消費者有很強的社交關係,店主的推薦比大賣場裡的導購更有說服力。零售通平臺上線了拼團功能,店主直接可變成團長促銷店內商品,這讓運營能力薄弱的小店也實現了某種程度上的銷售閉環,社群關係進一步轉化為高復購率,增強了小店的變現能力。

除了服務城市社群使用者,零售通更注重在縣鄉底層市場的滲透。一方面是國內快消品牌商在三線以上城市的供應鏈已經趨於完整,而在三四線往下的城市,佈局供應鏈的程度比較低,這是擁有各線城市150萬小店的零售通,瞄準的市場增長機會。

另一方面,截至2020年上半年,縣域小店貢獻已佔零售通業務的25%左右。通過阿里雲倉客戶資料,平臺能夠更精準地把所需商品調配到縣城經銷商,然後由經銷商送貨上門。隨著縣鄉地區的消費升級,以及小鎮青年消費能力的崛起,零售通在下沉市場的增速甚至會快過一二線城市,平臺上小店的使用者價值實現最大化。

150萬小店依託零售通“上雲”,店主依靠零售通採購、選品和銷售。林小海表示,“零售通的商業模式是通過供給側來賺錢,目前所有的費用都來自品牌商。即便平臺以後為了盈虧平衡收費,我們也會把其變成服務包、裝置或物料幫助小店進行升級。”

隨著線下零售業的分銷渠道變革,使用者消費資料規模化沉澱,品牌、工廠及商超、小店等既會投入更多資源創造優質商品供給,也加劇了下沉市場的價格營銷競爭,成立5年的零售通一直在講小店故事,成效還是留給來時間檢驗。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電商的繽紛套路,讀書不好的人,是沒有資格剁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