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的印度,恐怕只能在回顧過去時,一次又一次地哀嘆“失去的XX年”了
——知印者
A
就在上週的8月27日,有報道顯示,阿里巴巴集團已經擱置了投資印度公司的計劃,至少在未來6個月內不會再投資印度初創公司。知情人士還稱,對於已經完成的投資,阿里巴巴目前還沒有減持或退出投資的計劃。
如果經常關注印度新聞的話,還能想起來7月份的另外一條資訊。
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家地方法院發出傳喚馬雲的檔案,要求他們在7月29日出現在法庭,或者通過律師出庭。據訊息人士表示,此事件或許與印度關閉UC瀏覽器,阿里集團立馬撤回了對於印度巨頭企業Zomato的7億投資有關。
作為一個經常關注印度新聞的人來說,我可以得出非常清晰的結論:阿里巴巴不準備繼續開拓印度市場,因為印度本身就不適合發展電商經濟,尤其中國的電商。
因深耕發展中的中國,阿里得以迅速成長為世界電商巨頭,可今天,卻也折戟沉沙於另一個巨大體量的發展中國家。
為什麼阿里“征服”不了印度?這篇文章,將會對印度的觀察者們,和關注印度增長紅利的投資者們,帶來一些幫助。
B
讓我們開門見山,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印度不適合發展電商?
答案很簡單,電商發展需要國內建設起來強大的物流體系。下單了的東西,十天半個月才送到,尤其是一些生鮮食品,到家都臭了,你還有心情繼續網購不?
說白了,得看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在這一點上,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做得比中國更好。每年咱們以“鐵公基”為代表的這類基礎設施建設,都是幾萬億十幾萬億的投資。從2008-2019這12年間,中國累計基礎設施投資超過10萬億美元,約佔GDP的10%左右。
正因為基礎設施高速發展,順豐,中通,圓通等等這種快遞公司快速興起。
而這邊,印度號稱擁有世界第二大公路網,差不多590萬公里,資料上比中國還高。
但是,佔比最多的是印度的農村公路,約佔了70%,而高等級的國道佔比不到5%。
印度的這些農村公路,很多都是沒有硬化路面的。在中國,這種路早就該翻新,不翻新的話就是砂石路,或者土路。甚至一些邦還有全天候公路的說法,言外之意就是,這些邦還有很多公路在惡劣天氣下是不能通行的。
印度農村公路普遍路況
印度的高速公路也很有意思。一些印度媒體號稱印度有7萬公里的高速路,這差不多是中國的一半。
WTF?印度啥時候這麼牛逼了?仔細一找原因,原來在印度,Highway屬於國道,叫National Highway。我們印象中的高速路,在印度其實是叫Expressway。
這種Expressway在印度只有1600公里,即使算上正在建設和規劃中的也只有1.7萬公里。而中國在2000年時,Expressway就已經到了1.6萬公里。
印度要建設像中國那樣密集的高速公路網,任重而道遠啊。
印度鐵路更是如此。印度鐵路通車裡程號稱亞洲第一,也就是去年,中國才超過印度。
但是印度的鐵路多為單線鐵路,很多線路年久失修,系統極為低效,平均客運時速為50公里/小時,貨運時速只有22公里/時。這就使得印度物流的損失率奇高,在15%~18%之間,而全球是8%,中國是5.8%。靠這種速度和效率,你想發展高效物流?
我們熟悉的印度鐵路概況
世界銀行有一個專門評估物流的指數LPI(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裡面列舉了各國的物流便利程度。
我們來看看中國從2007年-2018年間時,除了物流指數保持在27位之外,其他指數,
如LPI排名從第30位,前進到了第26位。
基礎設施排名從第30位,前進到了第20位。
國際運輸指數從第28位,前進到了第18位。
可以說,進步相當之大。
而相比之下,印度的LPI指數從2007年的39位,降到了2018年的44位,
物流指數從2007年的31位,降到了2018年的42位,
基礎設施從2007年的42位,降到了2018年的52位,
國際運輸從2007年的40位,降到了2018年的44位。
2007年與2018年兩國LPI指數對比
光是這些資料,已經能說明太多東西了。物流基礎設施越來越跟不上時代,如何發展電商行業?
C
接下來可能會有人問了,如果印度物流體系革新了,那麼電商有可能在印度生根發芽嗎?
答:還是很難。
接下來,我們來講講印度的製造業情況。
大家多少都聽到過一個說法就是,淘寶上的賣家,大多來自於江浙滬閩粵。這是因為這些賣家更靠近長三角、珠三角這些生產基地,商品成本更低而已。中國電商業的高速發展,其實就是強大製造業+高效物流體系+網路時代發展的結果。
京東物流已經進入自動化時代
如果一個國家在建立了強大的物流體系後,卻沒有建立起強大的製造體系,那麼這個國家的製造業將會被中國製造擊潰。
最開始暴露出這個問題的是2004年的西班牙燒燬中國鞋城事件。
西班牙有個製鞋中心叫做埃爾切,位於巴倫西亞。在中國鞋業到來之前的幾十年間,一直是歐洲的製鞋業中心之一。在中國2001年加入WTO後,中國生產的皮鞋開始湧入西班牙,埃爾切迅速成了中歐鞋業貿易的中轉站。
當地生產的皮鞋,每雙大概30歐元左右,中國生產的同類皮鞋只有8-15歐元。注意,這是扣除了海關、運費、僱傭成本等各種費用後的價格,如果只算生產成本,大概3-5歐元一雙,差了十倍左右。
這種生產成本的巨大差異導致的結果就是,當地的製鞋業在幾年之內就破產了,然後失業的工人把怒氣灑在了中國鞋身上,認為是中國製造搶走了他們的工作。
老新聞的截圖
為了針對中中中國產品的快速湧入,各國採取最常用的手段那就是反傾銷訴訟。從1995-2012年間,中國共遭受了916次反傾銷訴訟,佔世界總累計案例的21.7%,遠遠高於其他國家。
讓人最為驚訝的是,針對中國實施反傾銷訴訟最多的國家,既不是美國,也不是歐盟,而是印度。
從1995年WTO成立到2016年6月末,印度共對華髮起193起反傾銷案件,而美國是140起、歐盟128起。
印度商工部列舉的部分對華反傾銷調查
印度高度保護國內的製造業,長期施行貿易保護策略。雖然這使得其表面上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但實際上效率很低很低。
如印度著名的製藥業,其所需要的原料藥和中間體,70%以上來自於中國。就是因為中國原料藥的生產效率比印度高,生產成本比印度同類產品低25%-30%。而且,印度的藥品價格被本國藥品管理局管的死死地,沒什麼利潤。
2018年國內原料藥的平均價格長了20%多,印度藥企的成本直接漲了10%以上,一些印度藥企直接選擇停產。
中國商品充斥印度市場
這還是印度優勢行業的原料供應方面,其他的就更不能看了:
如玩具,佔據了印度90%的市場。如光伏產品,中國對印度直接間接的出口佔據印度市場的90%。如紡織品,佔據印度市場的35%。如單車,佔據印度市場的58%……
可想而知,即使印度建立了強大的物流體系,也是徒勞無功,因為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會隨著高效的物流和更便捷的渠道(如阿里等電商),更多的佔領印度市場,到時候印度國內的整個製造業都會面臨潰退的危險。
所以今年中印邊境危機的時候,印度製造商對中國商品的怒火就爆發了。比如在海關進口上對中國生產的產品全面檢查,使得中中中國產品遲滯進入印度市場;比如在日用百貨領域各種抵制,以不賣中中中國產品為榮;還有印度企業列出了幾千種中中中國產品名單,號召國內的廠商進行生產替代。
弱小的苦果,讓印度人心酸。
D
如果印度建立了高效的物流體系,同時製造業變強大了,那麼印度人就可以享受如中國一般方便快捷的電商了?
答:你還是把神奇的印度想得太簡單了。即使物流和製造業都上去了,印度還是難發展電商。
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現在很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實體店越來越難做了。為什麼?因為電商重構了國內的消費網路體系,佔據了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
2012年時,中國零售市場總額為21萬億,其中網路零售交易額為1.3萬億,佔比6%。
2019年時,中國零售市場總額達41萬億,其中網路零售交易額為8.5萬億,佔比21%。
實體店會有好日子嗎?
中國零售市場規模
不僅僅是中國,如美英這種發達國家也是如此。
根據CNN的報道,整個2019年間,美國網上零售額增長了16%,相對應的,有9300多家店面關門大吉,比2018年增長59%。根據瑞銀的估計,到2026年時,會有75000家店面關門。
要知道,這還是新冠還沒到來之前的資料。
而相比之下,印度線下實體店的生存境況就好得多了。
印度目前的零售市場的銷售主體,既不是電商,也不是商超,而是那種夫妻店(mom-and-pop stores)和一種叫Kirana的商店,這種店鋪很像我們印象中的批發市場中的店面。總之,這兩類店鋪都非常的原始。
雖然原始,但它們在佔了零售市場的90%以上,處於絕對主導地位。而真正的商超連鎖所能佔到的份額,只有7%左右,遑論電商了。
印度比較常見的商鋪
中國目前有2800萬實體門店,比印度少得多。這是因為中國的零售市場在電商時代之前,經歷過零售巨頭的一輪整合。在這輪整合中,很多小賣部、夫妻店、批發市場就這麼倒閉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沃爾瑪。基本上有沃爾瑪的地方,小型超市和店鋪很難生存,因此號稱5公里死亡圈。
而印度國內一直很牴觸開放零售市場。因為在印度,像Kirana這種商鋪,差不多有800萬家,如果算上其他型別的店面,差不多有1200萬家,他們是印度人民黨在城市中的最主要政治支持者。
2013年,沃爾瑪就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但還是捨棄不下印度市場這塊大肥肉。
經過多年努力,2017年時,印度修改了與外國投資管制有關的法律。沒多久,沃爾瑪用160億美元收購了印度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Flipkart,以此重新進入印度市場。
結果在幾十個城市中,上百萬人抗議沃爾瑪進入印度。據說導火索是, Flipkart將會在排燈節期間,瘋狂打折他們的商品,根本不給店鋪主活路。
反對沃爾瑪的印度商販們
而要知道,電商是比線下的零售巨頭還要恐怖的存在。在電商面前,一些城市的沃爾瑪都面臨關門的威脅。比如國內的沃爾瑪,2016-2018年間共關店58家。
現在很難想象,在印度還沒有經歷過線下零售巨頭洗禮的前提下,直接進入電商階段。
而且,不要認為這些“小賣部”店主是什麼小商小販,他們在印度屬於收入較高的群體,是印度的中產階層,一旦他們發出聲音,政治動量非同小可,根本不是底下窮人能比的。
E
最後,我們不得提一下,印度的民粹主義政治環境,難以容忍中國電商在印度的發展
很多人在看到印度一味限制中國企業在印度投資時,會感覺非常的詫異,認為印度這不是故步自封嗎?
其實,這是中國人並不了解印度近現代史,印度在對待外資企業方面,擁有非常不光彩的一頁。
60-70年代時,印度國內興起一股反對外資企業的浪潮。在1970年時,印度強推了一部《專利法》,規定任何專利只享有產品專利,不承認工藝專利。這直接給印度的企業打開了合法仿製的大門,印度引以為豪的仿製藥行業就是這麼來的。
在1973年時,印度頒佈了外匯管制法案,規定外國資本在印度企業中的比例,不能超過40%,而對超過的部分採取強制收購的政策。在這之後,可口可樂、IBM等外國企業紛紛退出印度市場。
印度外資企業增長非常緩慢
印度之所以強烈排外,與他傳統的反經濟殖民思想有關。印度在發展民族工業過程中遭遇了英國企業的強烈打壓,這讓印度人對外資產生了一種非常不好的印象,認為外資是帝國主義在印度經濟內的延伸。
在印度獨立後,其一直主張司瓦德西式的發展。極為強烈的要求發展民族經濟,除了高新技術領域外,反對外國資本進入國內市場,反對建立和發展全球市場。
尼赫魯死後的印度政壇,印度經濟極不穩定,國內政治日漸分化。當印度國內政治鬥爭日益激化的時候,外資企業很有可能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注意上面那張圖的在80年代的下滑)。
英迪拉甘地為了打擊黨內外的競爭勢力的“錢袋子”,在解釋為什麼印度的經濟收益越來越少時,認為外資佔據了太多的印度市場,掠奪印度的財富,威脅經濟安全,所以才有了上面兩個法令。
英迪拉·甘地
而現在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更是主張在經濟上強烈排外。
你別看小米公司美滋滋的佔領印度市場,你的中資背景身份註定了你就是進入印度嘴裡的肥肉,只要等到政治時機成熟,人家就會對你開刀。
理由很簡單,在印度人的眼中,印度的市場是留給印度人的,你這個外資佔領了印度市場的大頭,憑什麼不搞你?
你還別有強迫印度屈服的想法,人家印度壓根不吃這一套。70年代美國的國力是印度的多少倍,人家照樣出臺外匯管制法,IBM、可口可樂該賣的還是要賣,該退出的時候,還是要乖乖退出。
畢竟,市場在人家那裡。
還記得開頭提到的,在阿里巴巴暫停對印度公司的投資計劃之前,也就是7月份的時候,印度法庭曾宣佈傳喚馬雲。
理由是什麼呢?印度市面上有一款UC瀏覽器,這是阿里控股的。在2017年洞朗危機最激烈的時候,UC要求他們的程式設計師,把中印戰爭、中印摩擦等針對中國的負面新聞給遮蔽掉。
但是一位叫Pushpendra Parmar的印度員工不願意這麼做,於是阿里找了個理由把他給辭掉了。這位程式設計師不服,於是把UC告上了法庭。
這件事本身就很小,而且屬於行業慣例。但由於當時中印摩擦日漸激化,控告馬雲的新聞被印度媒體瘋狂炒作,聲稱中國的瀏覽器威脅國家安全。
只要你佔了人家想佔的市場,人家就想搞你,不管你如何小心,理由總會有的。美中國人都能搞出強行收購tiktok的這種下三濫手段,難道印度人就比美中國人高尚?
總之,阿里在經歷這些事件之後,宣佈暫停對印度的投資,勢必是看清楚印度國內並不適合外資發展的政治經濟環境。
相比阿里,老同行亞馬遜最近的日子也是不好過啊。
總之,印度永遠是一塊大肥肉,卻也總是讓人敗興而歸。貿易保護主義也許能暫時給國民留下一點蛋糕,但故步自封的代價,是低位徘徊的社會效率、日漸凝固的種姓階層,以及越來越艱難的改革歷程。
不參與大環境的競爭,只會讓小環境變得愈加黯淡。中國吃過這樣的虧,現在我們鳳凰涅槃,無論是基礎設施、製造業還是電商業,都是全球的頂級玩家。
而短視的印度,恐怕只能在回顧過去時,一次又一次地哀嘆“失去的XX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