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跨界打擊
2019年9月,建築圈發生了一件大事:阿里以4022萬中標雄安的BIM管理平臺,綜合得分91.12,第二名得分是60.83,整整甩開了三分之一。
阿里,雄安,BIM,看似並無關聯的三個詞,就這樣聯絡在了一起。
如果不了解近幾年網際網路行業發展的人,看到這裡可能還在嘀咕,本該好好籌辦雙十一的阿里巴巴,跑建築圈湊什麼熱鬧。
而其實,阿里這幾年的發展,早已建立起了完整的商業生態體系,電商業務,只是其中的一個版塊罷了。
我知道這件事情已經稍晚了,是在回學校的聚會上聽說的。跟網上大家的反應一樣,我的心裡也反覆盤旋著幾句話:
跨界打劫,不會提前打招呼。幹掉你的,從來不是你的對手。
在很多建築人還沒有搞清楚什麼是BIM(建築資訊模型)的時候,阿里已經依靠強大的雲平臺實現了城市大腦,BIM平臺建設。
就像是你兢兢業業的做饅頭,精心想把饅頭做的又大又好,結果幾條街之外賣煎餅的,突然有一天也開始做饅頭,不僅做的比你好,做的還更快。
行業中傳統意義上的“護城河”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不堪一擊。
構建起自己的能力圈我們這一點的生存環境,與父母那一代幾乎完全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被長輩灌輸的觀點,很多在現在難以實施。
上一代,更多追求的是穩定的環境。國家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只要安心吃到時代的紅利就可以了。
而我們不一樣,時代的紅利還在,只是不是我們閉著眼睛瞎走就能吃到的了。
我們不能假設這個時代是永遠不會變化的,我們需要看清楚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就像90年代前後的國企失業潮,當時進入國企拿到鐵飯碗是何等風光,但是一朝失業之後,很多人這輩子甚至再也沒有找到像樣的工作。
為什麼?
因為自己沒有能力,沒有足夠在其他領域或公司生存的能力。
過去那些在工作中認識的牛人,看中的其實是背後的公司,一旦離開這個大平臺,難以繼續創造價值的人就會有從雲端跌落的感覺。
這也是我們要構建起自己的能力圈的原因。那麼,什麼樣的能力圈是合適的?
第一,別人在短期內難以模仿和超越的。
平時在寫文章的過程中也會了解到一些自媒體圈的情況,這個圈子的門檻很低,所以在前些年,很多人都衝了進來,簡答的搬運、寫作、排版,誰都會。
但是幾年的時間過去,潮水退去,留下的只有少數。這些少數人,要麼是有出色的內容能力,持續產出優質的內容,那麼是有商業運營能力,在這場戰役中拿到了資源,最終持續的發展了下去。
而如果你只是學了排版和起爆款標題的技巧,那可能會是第一波說GG的人。
第二,可持續,可以不斷地使用,並且迭代加固。
離開了現有的團隊可以用,離開現在的公司可以用,甚至假設你現在一無所有從零開始,也可以使用的能力。
所以,那些職場上能夠給你帶來短期利益和眼前收益的東西,都不是長遠之計。
作為每一個職場人,都要找到屬於自己的能力圈,並且在這個範圍內,不斷加固不斷加固,最後成為自己的護城河。
沒有什麼適合於所有人的能力圈構建,如果有的話,那能力也會被賤賣出“蘿蔔白菜價”。
能力圈的選擇,與自己的興趣、性格、習慣有關,也與自己過去的職場經驗、掌握的知識有關,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尋找。
保持開放的頭腦再回到開頭的故事,看起來是阿里趁火打劫,但其實,建築人的“護城河”可比IT行業寬多了。
IT行業發展飛快,不跟上節奏,過去再多的經驗在技術更新之後只是一張廢紙。
而建築業不是,行業相對穩定,發展也較慢,有大量的實踐經驗只能在工作中慢慢沉澱。
缺點就是年輕人需要大量的時間積累。我的讀者,還有我身邊的同學,在公司中基本都有60、70、80後壓在頭上,沒有十年八年的積累,翻不了身。
而這次阿里的中標也是一次聯合中標,聯合體中的另外一家公司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而且還有數家建築公司參與到雄安的標準制定與軟體開發中。
IT和建築,這次更多的是“合作”。設計師和施工人員為平臺提供知識基礎,程式工程師為平臺提供技術支援。
這樣的跨界,在過去看起來令人吃驚。但未來會越來越常見。
現在的時代已經沒有了一勞永逸的工作,踏踏實實的拿死工資,大概也只能是解決溫飽問題。
前段時間我算過一筆賬,假設現在的工資水平和物價水平不變,我需要25年不吃不喝,才能買下我現在住的這個房子。很可怕的數字,也是很真實的現實。
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理智清醒的,但是有些時候,因為過於自信或者是不願意相信現實,很多事情即使發生在眼前,我們也會假裝看不見。
就像是“溫水煮青蛙”,反正周圍的“青蛙”還在,有人陪著,我也不怕,卻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經千變萬化了。
未來的事情,誰也無法預言和掌控,但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的,卻是可以選擇的。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對行業的敏感性,才能在機會或危機到來的時候迅速做出選擇。
這聽起來很難,但,卻是真實的世界。
套用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話,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二字,除了長胖和禿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