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近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出臺了《線上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該規定明確要求,線上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資料分析等技術手段,基於旅遊者消費記錄、旅遊偏好等設定不公平的交易條件,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這是中國第一次明確提出禁止利用大資料進行殺熟,規定引起社會強力反響。

什麼是大資料殺熟

百度百科定義為: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項服務,網際網路企業利用所擁有的使用者資料,給老客戶的價格要高於新使用者,一次獲得利潤最大化。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大資料殺熟”實質是違背信用原則,進行價格欺詐。

目前大資料殺熟現狀

2018年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委託北京Sunny消費大資料技術研究院對大資料“殺熟”問題進行調查。調查主要包括問卷調查、輿情采集和體驗調查三種方式,涉及線上旅遊、網路購物、網路外賣、網路購票、網路約車等5種新型網路消費的14個消費者常用的APP或網站,調查模擬消費者同時利用新老使用者賬號購買同一種產品或服務,完成57個體驗樣本。

調查顯示,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資料“殺熟”現象普遍或很普遍,認為大資料“殺熟”現象一般或不普遍的被調查者僅佔11.68%,沒有被調查者認為大資料“殺熟”現象不存在。此外,有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資料“殺熟”的經歷。

被調查者認為網購平臺、線上旅遊和網約車等消費大資料“殺熟”問題最多。調查結果顯示,44.14%的被調查者經歷過購物類APP或網站大資料“殺熟”,39.5%的被調查者經歷過線上旅遊類APP或網站大資料“殺熟”,37.17%的被調查者經歷過打車類APP或網站大資料“殺熟”,19.84%的被調查者經歷過其他型別的大資料“殺熟”,16.26%的被調查者經歷過外賣類APP或網站大資料“殺熟”,15.10%的被調查者經歷過視訊類APP或網站大資料“殺熟”,13.94%的被調查者經歷過電影類APP或網站大資料“殺熟”。

遭遇大資料“殺熟”後,如何處理。26.72%的被調查者選擇向消協或市場監管部門投訴,25.56%的被調查者選擇不再去這個商家消費,17.43%的被調查者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黴,11.71%的被調查者選擇與商家理論,要求賠償,10.46%的被調查者選擇解除安裝商家APP或刪除網址,8.13%的被調查者選擇在社交網站或向媒體曝光。

如何避免被“大資料殺熟”

網際網路利用使用者安裝使用的各種app、網站、註冊會員等獲取使用者的詳細個人資訊資料,利用使用者瀏覽網頁的記錄來獲取瀏覽資料,收集使用者網上購買記錄來獲取消費資料。通過收集海量的個人資訊資料、瀏覽資料、消費資料,形成每個使用者的畫像,然後根據使用者畫像特徵進行個性的資訊推送,進行誘導消費。當用戶對推送的資訊產生高度信賴,並不斷進行購買後,網際網路便給該使用者打上成熟,高黏合度的標籤,就可以進行“殺熟”了。支付寶每年都會給使用者傳送年度賬單,我們一方面通過詳細的賬單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花在哪方面了;另一方面也對大資料採集的巨大力量,感到感到害怕。真是瞞過枕邊人,也瞞不過大資料呀。

“大資料殺熟”形式具有多樣性和隱蔽性,消費者越來越難發現大資料“殺熟”問題,即使發現被大資料“殺熟”了,商家往往以新使用者優惠、促銷紅包、套餐優惠的理由進行辯解,維權舉證比較困難。

消費者要避免被“大資料殺熟”,一是要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做到貨比三家,選擇合適的價格購買;二是要多做新的嘗試,不要形成消費習慣被商家利用;三是要注重個人隱私保護,有關個人照片、通訊錄、定位等可能洩露個人隱私的功能,應儘可能地少讓手機 App 訪問,自己的消費記錄和快遞等資訊也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護。

資料是死的,人是活的;資料使用的好與壞,在於使用者。希望網路資訊平臺強化線上監管,提高對各種隱性大資料利用違法行為的查處能力,希望商家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與公平交易權,保障使用者個人資訊的安全,加強自身誠信自律。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印度,終將為自己的短視“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