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俄烏戰爭後被全方位制裁的俄羅斯,最近啟動了新的半導體計劃:準備投入488億人民幣,希望今年年底,芯片製造工藝能實現90nm(納米),到2030年能實現28nm芯片的量產。90nm,這是英特爾2003年的水平;28nm,這是臺積電2011年的水平。就在6月7日,蘋果發佈的M2芯片,採用的是臺積電第二代5nm製程工藝,擁有200億個晶體管。曾幾何時,在半導體研發上,蘇聯與美國幾乎是並駕齊驅的,後來都發生了什麼呢?故事得從蘇聯科技的高光時刻——衛星上天說起。011957年10月4日,蘇聯人以每小時29,000公里的速度,把一顆83.6公斤的金屬球發射到太空中。

這個斯普特尼克1號,是人類向外層空間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也讓美國人大為恐慌:這玩意兒飛過頭頂時,會監聽我們嗎?而且對手有這能力,也能輕鬆地把核彈扔到美國本土任何地方吧,地緣優勢在黑科技面前不堪一擊。看熱鬧不嫌事大的英國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說,從蘇聯衛星繞地球轉圈的那天開始,美國就淪為了二流國家。唯恐天下不亂的美國媒體又造了個新詞:斯普特尼克時刻,指人們認識到自己受到威脅和挑戰,必須加倍努力,迎頭趕上的時刻。怎樣趕上?電影《十月的天空》給出的方案很勵志:礦工家庭出身的男孩Homer,第一次見到夜空中的蘇聯衛星,震驚之後開始了他的土法造火箭之路,在一次次失敗後終獲成功。火箭男孩的故事現實中確實存在,不過“拯救”美國的另有其人。在金屬球飛天的半個月前,9月18日這一天,30歲的物理學博士羅伯特·諾伊斯,喊上7位同樣覺得不受重用的年輕同事,集體給老闆、晶體管的發明者肖克利交了辭職報告,準備另起爐灶。肖克利大怒,把他們稱為“八叛徒”。但這八個傢伙很快就拿到菲爾柴爾德家族的138萬美元投資,在當時還不叫硅谷的聖塔克拉拉谷租下一間小屋,成立了一家名叫仙童的半導體公司。一邊是衛星上天,一邊是沙裡淘金,這半個月的時間,不僅太空競賽的帷幕拉開了,美蘇的半導體探索道路,更是自此分道揚鑣。蘇聯踏上了電子管小型化的獨木橋,美國奔向了晶體管與集成電路的陽關道。這二者背後的半導體與電子工業,在接下來半個多世紀裡,成為了人類科技發展的主動脈。等到晶體管和集成電路,幾乎滲透到普通人生活的每個角落後,蘇聯人才幡然醒悟。這時候,對手早已絕塵而去。02在半導體研發的起步階段,蘇聯人並不算落後。1946年情人節,歷史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誕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這是個重達30噸、佔地面積170平米的大傢伙,一共用了18000個電子管。這傢伙能耗巨大,一開機就能讓周圍居民的電燈暗了不少。但每分鐘能執行5000次運算,可以讓美軍計算一條炮彈彈道的時間,從20多分鐘縮短到30秒,還能用來計算核武器的爆炸範圍。1950年,蘇聯自主研發的第一臺通用計算機MESM也投入使用,用6000個電子管,做到每分鐘約3000次運算。算力稍弱,但效率更高,找回了一點場子。不過,想讓這樣的大傢伙更廣泛應用,就得儘量縮小體積、提高算力、節省能耗。1947年12月,在一片鍺晶體兩個相距僅數十微米的接觸式電極上,美國貝爾實驗室的三名物理學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實現了對微弱電流的15倍放大作用,宣告晶體管的誕生。9年後,這三人一塊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瑪多延與導師克拉斯洛夫蘇聯人也沒掉隊。1948年,物理學家克拉斯洛夫有位22歲的研究生蘇珊娜·瑪多延,在基輔一個封閉研究所裡,完成了題為“晶體三極管材料研究”的論文,並造出了蘇聯第一個晶體管的實驗室樣品。也因此,克拉斯洛夫拿到了當年的斯大林獎。這是雙方在電子工業上,身位最近的一次。晶體管能起到跟電子管一樣的作用,且體積更小、能耗更低。但這時候,用鍺造出來的晶體管也有致命短板,比如發揮水平很受電壓和溫度的限制,電壓過大時,會導致擊穿報廢,溫度變化較大時,性能也會發生劇烈變化,容易丟失參數。同時,晶體管的噪聲要比電子管大,輸出功率也比不上電子管。這樣一個充滿潛力、優缺點同樣突出的新東西,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開始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運。03在美國,因為體積小巧能耗低,晶體管很受消費品市場歡迎,很快就成為助聽器和收音機的核心部件。1952年,紐約聲通公司推出全球第一款晶體管消費品,助聽器SONOTONE 1010,售價229.50美元,採用了兩個真空管和1個晶體管。其中那個半導體鍺晶體管,是由貝爾實驗室技術授權生產的。1954年,第一臺晶體管收音機Regency TR-1上市,採用了德州儀器生產的4個NPN晶體管,售價49.95美元,上市第一年就賣了差不多10萬臺。商業應用的場景,倒逼著晶體管的技術不斷迭代,就在幾年後,由新成立的仙童公司完成了關鍵一躍。

仙童八叛逆,最前面為諾伊斯在仙童剛成立的時候,技術人員出身的諾伊斯,一開始想的都是商業邏輯:首先,生產晶體管這樣的硬件,大公司有成本優勢,初創公司想要贏得競爭,就得研發出一種革命性的、超低成本的新工藝。於是,諾伊斯把團隊分成兩個小組,讓他們競爭研發最新工藝,幾個月後,沒日沒夜加班的技術人員成功了,發明了一個叫 “平面處理” 的新工藝,能將硅加工成晶體管。使用這種工藝,可以製造出可靠的硅三極管,成本還能下降很多。其次,初創公司一開始能搞定一些標杆客戶,就不用為後面找客戶發愁。於是,在投資人的牽線下,諾伊斯成功拿到了IBM的訂單,並順利交付。果然,美國軍方的晶體管訂單也過來了。這讓仙童創辦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實現了盈利。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諾伊斯的技術靈感非但沒落下,反而被商業競爭所激發。他從平面工藝中受到了啟發,覺得與其把晶體管的硅片切割下來,用鑷子在放大鏡下裝上導線,封裝為成品,在製造電子設備時再一個個焊到電路板上,還不如把電子設備的所有電路和一個個元件都製成底版,然後一次性地刻在一個硅片上。集成電路,這個電子科技大廈的基石,就這樣發明出來。但別以為這是個自由市場的故事,因為這後面,還有一隻看得見的手在發力。二戰後,在麻省理工大學工程學教授範內瓦的推動下,美國政府開始建立起國家科技體系,成立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等一系列科技決策機構,投入了鉅額資金去推動科技進步。不過,美國政府的做法是,不躬身入局,而是退後攢局。比如在研究上,國家科學基金會本身並不進行科學研究,而是在激烈的競爭、嚴格的挑選之後,把資金分配給大學研究人員,用基金會研究院在年度報告裡的表述是,“每個想法,都必須與其他想法進行市場競爭。”在研發的“發”上,美軍也會把設計、製造高科技武器的工作,外包給了私人電子與航空企業,同時,國防部的官員們會去說服國會,加大給電子製造廠的稅收優惠力度,併為這些公司購買生產軍用設備所需的昂貴機器。簡而言之,就是給糧草、給政策、畫大餅,你們跑吧。就這樣跑出了仙童,跑出了德州儀器和英特爾,跑出了硅谷。用《硅谷密碼》作者瑪格麗特·奧馬拉的話說:“這既不完全是一個大政府的故事,也不單純是自由市場的故事,而是兩者的結合。”04跟美國政府的迂迴相比,蘇聯政府就簡單直接多了。在第一個採用晶體管的助聽器投入到市場後,蘇聯人對晶體管的認識,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派。時任國防部副部長、蘇聯科學院院士А.И伯格認為,晶體管是電子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另一位蘇聯科學院院士約飛,則反對晶體管的產業化發展方向。雙方各有一班擁躉,爭執不下,結果到了1956年,在蘇聯部長會議的一次討論上,作為蘇聯晶體管產業最大的甲方,軍方最終做了裁定:“晶體管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有用的東西,充其量就是做助聽器,讓社會保障機構去幹吧!”蘇聯科學家費多托夫後來回憶說,軍方高層對晶體管前景缺乏瞭解,給蘇聯的電子產業做出了一次兇殘判決。但軍方的理由,看著也很充分。他們認為美蘇隨時可能發生核武器大戰,晶體管在核武器產生的EMP(電磁脈衝)下極為脆弱,皮實耐用、抗干擾能力強、可靠性高的電子管才是正道。

縮小的電子管在研發第一顆衛星的時候,蘇聯的航天部門也爭論過,電路系統到底選什麼方案,是小型真空管、鍺晶體管,還是硅晶體管?當時蘇聯的硅料提純技術有所欠缺,生產的硅晶體管良品率還不足20%,而鍺晶體管還是老問題,需要在85℃以下才能良好運行,難以應付太空這樣的惡劣環境,到最後,還是老朋友電子管可靠。何況在這個時候,蘇聯科學院院士瓦倫丁阿夫迪夫也在電子管小型化上取得了突破,能把電子管做到了米粒大小的體積。最終赫魯曉夫大手一揮,作出重要批示:“不要搞晶體管了,電子管小型化就是今後的研發方向。”05在斯普特尼克衛星上天兩年後,美國人在莫斯科舉辦了一場美國國家展覽會。當時根據文化交流協定,雙方會相互在對方國家舉辦展覽會,不涉及任何跟政治沾邊的東西。不過大家心照不宣,都把這當作秀肌肉的舞臺。美國人顯然做了精心佈置,展出了他們心目中每個國民能擁有的一切,包括大量現代的、自動化的休閒娛樂設備,以顯示美國規模巨大的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繁榮。

廚房辯論這些奇技淫巧,赫魯曉夫自然不屑一顧。在一個美式別墅的廚房展臺前,面對時任美國副總統尼克松對廚房和美式別墅的炫耀,他反擊了:赫魯曉夫:你們美國人造的房子只能用20年,所以開發商永遠可以賣新房。我們蓋房講求堅固,我們的房子是為子孫後代蓋的。尼克松:美國的房子可以用不止20年。再說了,即便如此,住了20年之後,許多美國人都會想換新房子,或者翻新廚房。過了那麼久,廚房都陳舊過時了……美國的制度設計就是要利用新發明和新技術。赫魯曉夫:這理論不成立。有些東西永遠不會過時,比如房子。傢俱和裝飾也許會過時,但房子不會。赫魯曉夫的氣勢更盛,堅固牢靠也是美好的追求,但他可能沒想到——那些容易過時的廚具、收音機與助聽器中,卻暗藏著科技演化的密碼。完
2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導演遇到創作瓶頸,編劇離職,斷更492天的秦時明月6還能迴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