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華為旗下的華為推出了一款新的產品,雲手機CPH(Cloud Phone)。按照官方的說法是基於華為雲裸金屬伺服器虛擬出的帶有原生安卓作業系統。通俗點說,雲手機CPH是通過虛擬化的技術劃分出一定的伺服器資源去模擬一臺安卓手機的所有行為,這裡虛擬機器載入的並不是華為自己的EMUI系統,而是原生的安卓系統。
個人感覺,推出此產品也許是對華為消費終端高階晶片斷供的一種應對。在沒有了7納米制程的高階的麒麟系列的,華為手機如何在市場競爭中不過度處於劣勢,推出雲手機CPH也許是一個無奈的選擇。在網路允許的情況下,低配的手機充當本地顯示器(包括觸控式螢幕反饋),所有的大規模計算和資料儲存均可以使用在大型伺服器上執行的虛擬機器實現。
華為這種探索性的嘗試其實在自己的EMUI系統手機早期就有過一些嘗試,手機可以通過客戶端訪問一臺預裝了Windows 虛擬雲端PC裝置,更高的實現手機的移動辦公(個人使用過,不過手機的螢幕大小決定了操作精度很難像普通PC一樣。雲PC看檔案還可以,如果要編寫一些東西或者製圖,真的基本上要被逼瘋。)。從雲手機依然可以通過VNC(最早用於遠端桌面級的協助,在IT運維領域有著悠久的使用歷史)進行訪問這一點上,我們不難推測出雲手機CPH與之前的雲PC就是一類的東西,最大的區別就是使用的作業系統不一樣。
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手機廠商使用雲的方式都是儲存雲,也就是將使用者的資訊在網路上進行備份。當裝置出現災難性的故障的時候,可以通網路備份隨時進行資料恢復。這就不難看出,華為推出的雲手機CPH還是有一定的突破的。其中最難的就是解決通訊系統的延時問題,與本地手機處理算力不同,雲手機CPH所有的資訊互動都是與遠端伺服器的資訊互動。如果不能良好的解決延時問題,客戶的一些操作就有有明顯的延滯感。這種延滯感對於習慣了現在智慧手機流暢UI體驗的使用者也許是難以忍受的,不過還好華為本身就是一家電信解決方案提供商,相信在旗下華為雲這方面的優化應該有自己的解決方案(這也是其他手機廠商不具備的優勢)。即便如此,調整華為雲IDC的優先順序的標籤是必不可免的,對於雲手機CPH的資料高優先順序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證使用者互動的流程。
雲手機CPH目前有“雲手機伺服器”和“雲手遊伺服器”兩大類的例項可供客戶選擇。兩類例項提供的解析度都是720x1280,之所以沒有采用更大的解析度也是考慮到網路傳輸工程中頻寬的消耗。畢竟目前採用的不是將處理過的資料回傳之後本地顯示,而採用了將遠端處理的反饋結果以視訊流的方式進行回傳。既然是視訊流的傳輸,那麼降低解析度減少頻寬需求從而更好的保障實時性就是不二選擇。畢竟看線上視訊可以有緩衝,但是這種遠端操作,一點延時都是很難忍受的(玩競技手遊的小夥伴都知道原因的)。“雲手機伺服器”的例項列表中記憶體配置都不高,“雲手遊伺服器”就是有更高GPU配置的例項最高的記憶體位8G。不過“雲手遊伺服器”的應用我並不是特別看好,畢竟現在很多遊戲都追求高幀率和低延時,通過視訊畫面回傳的一般都是24幀或者30幀,整體的遊戲體驗應該遠不如本地執行結果。如果有體驗過“雲手遊伺服器”的小夥伴可以來留言說一下你們的感受。
筆者在之前嘗試過智慧電視上的有遊戲機應用,在1000M的家庭寬頻嘗試過玩雲端的PS遊戲機,一些3A變得一幀一幀的卡,操作明顯都有半秒所有的延時。也許是提供雲遊戲的服務商的IDC和我的寬頻運營商的邊界路由的問題,或者是IDC距離我的物理距離較遠(物理的光纖距離和裝置跳數都會讓延時變高,我們家庭的光纖的無源光網路的PON裝置的上行資料優先順序一般都不高,也許會造成操作延時)。與遊戲機相比,“雲手遊伺服器”的解析度會低一些,加上畫質並不如一些3A大作,相信體驗會好一些,但一些渲染之後的特效經過視訊流的壓縮後是否還保留多少就是個未知數了。
而且雖然現在是有體驗試用,但是雲手機CPH卻實實在在是一個華為的收費產品。無論是年付還是月付,終究還是需要消費者掏錢的。假設,如果非要使用低配的手機搭配雲服務才能和當前的高階晶片的手機本地的執行效果,那麼是不是手機就可以免費發放了呢?否則必須用付費的雲服務才能勉強實現當今普遍適應的高階智慧手機的功能,有多少人還願意只為一個民族品牌的理由買單呢?
文章結尾,筆者想說下目前的雲手機CPH只是一個移動端雲應用的初級階段。畢竟遠端的另外的一個作業系統的本地桌面很多應用場景不能滿足,本地的GPS訊號的互動和操作手勢的感受可能看是需要一定的精力去解決。理想的狀態是算力應用遠端服務,而回傳的也是資料流,本地整合之後再通過螢幕展現(並非現在的視訊流回傳)。只是此種方案會涉及作業系統層面的全面改進,不過我相信以華為的技術實力也許就是個時間問題。這種類C/S架構的系統,也許是未來雲服務的一個趨勢,也許真的有一天會做到所有的終端都是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