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目前國內的網際網路+法律,並未有相應的成型主體,增速緩慢,圈地佔山頭的時代已經過去,法律領域的第一批出局者已經出現!法律人和法律界的明天會怎樣?

這是大資料資訊科技迅猛發展以來,強本地化法律行業期待並焦慮的問題。其實法律行業有大資料,人工智慧的加入並不完全是利好。

跨時代

以目前市場上可檢索到的網際網路法律機構為分析樣本,法律電商模式、法律自媒體平臺、法律工具、律師培訓和法律人社群這五類基本運營模式的變化,並對未來“網際網路+法律”變革和發展方向進行了預測。

網際網路法律機構上線進入上升階段,2020年新網際網路法律可以認定為法律行業的新階段,去區域化,去固定化成為一個趨勢。

新網際網路法律行業初入門者將更容易,分析來說,這是因為法律行業已到轉折點,其他網際網路先行者已具相對優勢,對後來者將構成壁壘。調研發現,以期望利用有限的專業資源將法律內容做到特別專業來搶佔市場,已然跟不上時代。

公檢法等“國家隊”的入場是過去幾年非常引人注目的動向,最高法和高檢均釋出了相應的建設智慧法院、智慧檢察院的檔案,加速將新的資訊科技運用於案件辦理過程中。

報告稱,公檢法等政府部門已經用另一種身份加入“網際網路+法律”的版圖中。隨著官方的參與,智慧化法律服務將成為趨勢,其服務主體和服務物件的雙重身份將會為網際網路法律領域增添一塊新大陸。

淘汰者

值得注意的是,法律商業化將成為主要趨勢,故步自封的城市律所模式,圈地佔市場模式已然跟不上時代的變革,單純的以網站形式服務客戶終將被淘汰。

目前全國的每年律所律師案件受理數量參差不齊,知名律師忙不過來,剛職業的甚至職業幾年的總接不到案源,收入也相對很不穩定,更有甚者,律所在職達不到,常年收支不平衡,律所難以維持,導致律師資源的流失比比皆是。

律所單純的靠網站吸收案源,遠遠達不到預期效果,讓一個不懂營銷的做銷售工作,確實有點難為了。

另外,為客戶提供單純的線上合同模板下載,合同定製、合同稽核等,這樣單一的模式很難達到甲方需求,雖然已非常普遍,但現狀卻不容樂觀。

“單純提供線上產品的商品模式之所以出現問題,其主要原因是產品範圍的侷限性。”因為法律服務本身不同於有形產品,註定相關專業服務無法從線下轉到線上,即便是律師認為最簡單的合同定製及稽核服務中,由於每一份合同因交易模式不同而均具有其個性,無法完全標準化、流程化,因此,要研究出線上快速稽核合同的產品就需要更強大的技術支援,其開發成本與收益相差甚遠。

變化

試想一個這樣的智慧系統,一個案件要訴到法院,機器給出法律環境分析,告訴你同類案件的處理結果,申訴率如何;到了法院後,機器不僅可以預測案件勝敗訴機率,甚至可以準確地預知類似量刑期限或者賠償金額;在法官一端,機器提前給出了當事人畫像和律師畫像,讓法官提前了解當事人存在的風險,甚至預測到最終裁判的執行情況;在當事人一端,機器給出了法官畫像、法官關聯圖譜,你可以提前了解法官的觀點和裁判偏好……

這並不神奇,許多功能正在實現或者已經實現。

一開始的動機是,法院找到他們,並提到在案件多、人少的情況下,大資料可以發揮什麼作用。歸根結底,訴訟的出現是資訊不對稱和無望的預期,試圖“通過大資料的分析告訴當事人,其實95%的案件都是這樣判斷的,可以選擇和解訴訟,訴訟有成本。

這是一批隨著公檢法服務而產生的網際網路法律企業之一。總體而言,他們在大資料、智慧語音等領域為辦案提供智慧化輔助系統,為法官、檢察官撰寫文書,為定罪量刑提供參考資料,推動大資料語音識別技術的應用,在法庭和法庭上進行審議合議庭全程同步記錄。

機會

行業經常講的憂慮,律師還會不會被需要。坦言來說,目前無論是法律界還是技術界,其實都很慎言人工智慧,因為現在人工智慧真的還處於一個非常初級、低智慧化的時代。

換句話說,人工智慧還不能完全替代律師解答客戶問題,更無法作為職業人員代理出庭。目前來講大資料只能提供參考。

針對中國市場來講,老百姓還處於不知法的階段,遇到事情不知道怎麼解決,不知道怎麼找律師,不知道該找什麼樣的律師,同時也不想被隨便打發個律師解決了事,最終沒有達到自己的訴求。

據統計,2019年全國執業律師人數共47.3萬人,專職律師 39.73萬多人,佔84%,兼職律師1.25萬多人,佔2.66%,公職律師 4.33萬多人,佔 9.17%,公司律師1.09萬多人,佔2.31%,軍隊律師1500人,佔0.32%。以資料來看,中國的律師資源是遠遠不夠的,然而還有很多律師接不到案件,相比中國每年產生的案件數量來說需求也是巨大的。

現在有這樣一個法律服務平臺,把本地法律服務網路化,解決區域侷限性,案件資源共享化,律師不再怕借不到案源,老百姓可以在平臺學習法律知識的同時,諮詢律師,跨區域委託案件,合理分配案源。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沙特電商法偏向消費者,對電商進一步嚴加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