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 | 張山領 作者 | 周琪 值班編輯 | 蟹堂主
馬雲其人,出身傳統曲藝世家,又年少精通英文,愛好“吹牛”,特長是把吹的牛實現。即將上市的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金服,估值或至2000億美元,真·萬億金融巨鱷。
20年來,馬雲相繼抓住移動網際網路和雲端計算大資料的戰略機遇,成就橫跨B2B、電商、支付、物流、大文娛、本地生活等多元業務的阿里商業帝國。
輝煌戰績之下,學阿里和馬雲者趨之若鶩。
馬雲常說,可以向阿里學習,但不要學阿里。作為阿里名副其實的“十年陳”(2005-2016),和眾多阿里人一樣,張山領身上有濃濃的“阿里味”,敢想敢拼,真造夢者。
10年間,從B2B到螞蟻金服、菜鳥網路,張山領深度參與和見證了阿里“動物園”的不斷壯大。
在他看來,要說透和學懂阿里,並非易事。這就像很多時候,一個在溫飽線掙扎的人很難理解和相信共產主義的“烏托邦”圖景。
馬雲酷愛中華文化中的儒釋道家,遊俠氣質務虛、不羈,卻又藉由關明生這一西方“鐵血宰相”之手,將組織夯實、實在能打硬仗,“虛實相生”的組織文化為人讚歎。
在張山領看來,20年間,阿里組織伴隨著業務生成不斷變化,馬雲擅長見招拆招,招無定式,要把這個很虛的東西描述清楚,是不容易的。
01
如果沒有滿足這三點
不要照搬阿里
不要什麼都學阿里。
我認為,什麼樣的企業適合完完全全學阿里呢,至少要滿足這三個條件:
第一,企業所處的行業。行業天花板要比較高,未來有望做到500億甚至5000億的市值。注意,如果沒有這個前景的話,確實沒必要學阿里這套這麼複雜的東西。其實一個企業有幾十個人一起玩,小而美也挺好。
第二,企業本身,肯定要算得上優良。就是要具備一定的先進性,比如至少在行業或者細分領域要排名前三。
第三,創始人。創始人得是一個正直有擔當的人,就像馬雲一樣,真心希望改變社會、承擔責任,而不能只想著喊口號、賺快錢。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企業同時具備上述三條,那就可以學阿里的整套管理體系。而對於絕大多數沒有達到這三個水平的企業來說,更需要的是對症下藥。
就是針對管理上最大的痛點、難點,向阿里取經。
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曾經說過,在所有新經濟企業中,只有阿里巴巴的組織(能力)是過關的,其他都不及格。
我在阿里時,也見證了這樣的神奇效率。如果內部要生成一個業務,一個月就能搭出一個100人的團隊,效率就像3D列印一樣。
02
其實馬雲一開始管阿里
管得一塌糊塗
馬雲並不是一個天生的管理者,他一開始管阿里,也管得一塌糊塗。
那時候誇張到什麼程度?一個新員工加入一週,不知道主管是誰,也不知道該向誰彙報。直到關明生加入,阿里才真正開始注重管理者的培養。
關明生有GE的背景,又在兩家財富500強公司任中國區Quattroporte。顯然,阿里碰到的問題他都經歷並且解決過了。
這是為什麼我建議企業家,如果未來三年的目標是把公司做到30億,那你就招一個做過100億的人;如果目標是做到100億,就招一個做過300億的人。
只要這麼幹,你的節奏一定比別人要快。因為你招的人“搭建”過體系,這意味著,你自己乾的話還要找方向,找他的話,他已經走過這條路,輕車熟路多了。
管理者和專家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專家或者執行者的思維方式是HOW(如何),是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往往做的是加法。
但管理者要思考的是WHO(誰),讓誰來做這件事,他要學會做減法,比專家先一步思考“這件事是不是一定要幹”“不幹行不行”。
人才畫像-關鍵角色模型
2009年移動網際網路爆發前夜,阿里業務發展即將駛入快車道,人員規模連年翻番,組織能力卻出現滯後。
馬雲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有句話說,風口上,連豬都能飛起來。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就是“風過去了,除非豬長了翅膀,變成飛豬,否則就會摔死”。
把管理基礎打牢,組織建設抓好,其實就是“讓豬長出翅膀”的工程。
03
管理者忙死了
並不是“時間管理”問題
阿里準確抓住了組織升級的最佳時機——在開啟高速增長之前。
這些年,我們茅廬陪伴了至少100家企業,它們中絕大多數的組織升級都是在業務高速增長倒逼下進行的,只有極少數具備敏銳的洞察,能夠為組織升級提前留出一點點時間,這樣調整的效果遠遠達不到預期。
提前變革、居安思危,是企業管理者最該借鑑阿里的地方之一。馬雲曾經說過:晴天修屋頂,生孩子趁年輕。
組織建設和數理化一樣,是有規律可循的。阿里有很多組織發展和團隊成長的工具,其中,“三板斧”是阿里內部土生土長的一套方法論,我認為,它濃縮了阿里企業文化和組織發展的精華。
所謂“三板斧”,指的是企業高層、中層、基層三層管理者必須具備的三個管理能力,分別是:
頭部管理者定戰略、造土壤、斷事用人;
腰部管理者懂戰略、搭班子、做導演;
腿部管理者招聘&開除(Hire & Fire)、帶團隊(Team Building)、拿結果(Get Result)。
管理者的畫像-三板斧
幾乎所有我見過的管理者都會抱怨,自己忙死了,事情全壓在他一人身上。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時間管理”的問題。
事實上,問題的核心在於頭部管理者沒有對下級管理者進行分層,只有分層了再去訓練,才能讓不同層級的管理者具備匹配能力,組織才能環環相扣,高效運作起來。
頭部管理者如果對每一項具體業務都事無鉅細地關心,最終只會陷入“忙不過來”“管理不好”的死迴圈。
頭部管理者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職責與角色。阿里有10萬員工,但馬雲真正捏在手裡的“牌”也就300人,只要這300個人不出問題,阿里就不會出亂子。
04
讓平凡人做非凡事
我在阿里被“點燃”
衛哲(編者注:阿里巴巴前Quattroporte)說,阿里的核心競爭力,不是別的,就是能源源不斷地生產幹部,生產出一批能幹事的人。
其實早期的阿里也一樣,招人非常難,招到的十有八九都是普通人,沒有很高的學歷和資源背景。
那怎麼讓一群平凡的人做出非凡的事呢?這就要靠組織能力建設。
如果我們從百度和阿里兩家公司各挑10個人出來,進行一對一PK,那阿里的單個員工不一定能勝。但是,如果讓這10個人共同幹一件事,我相信局面會很大不同,阿里這時可能有七成的勝算。
是什麼讓10個能力沒有那麼強的人合在一起就變強了?這就是文化和組織在發揮作用,這也是阿里組織能力的神奇之處。
我自己其實也是在阿里被“點燃”的。進阿里之前,享受安逸的生活,對未來並沒有太多的雄心壯志。但進入阿里後,安逸只會讓我感到不安,安逸會讓人感覺自己在浪費生命。
在阿里學到的重要一點是,讓我有了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阿里一直反對無效加班,它提倡努力拼搏和創造價值,這一點和華為類似,以奮鬥者為本。
我在阿里的每一天都處於“狂奔”狀態。沒有任何“躺平”的機會,也沒有過想“躺平”的念頭。在這10年裡,我感覺被一股力量推著走,這股組織的力量拽著你不知疲倦地向前。
以至於從阿里出來後,我一度覺得周圍節奏太慢、效率太低。離開阿里的人也都很優秀,這就是一家公司給每一個員工帶來的價值。
05
組織像生命體,需要全面的發展
那麼,究竟該如何定義組織?
在我看來,組織就是一個生命體。機體由器官構成,器官出了問題,人就生病了,組織也是一樣,作為一個複雜系統,它由若干子系統構成,當系統出現故障,需要對每一個子系統做細緻的梳理,找出真正的誘導因素。
比如,很多老闆抱怨員工總是消極怠工。但他沒意識到,在這個現象背後,究竟是目標設定不合理,員工覺得根本完不成,所以乾脆放棄了,還是分工不合理,激勵不到位,員工沒動力幹,抑或只是員工對直屬上級有情緒而已。
這些都是需要分節點去分析的。
有一年,因為察覺到B2B業務團隊的士氣不高,當時阿里的HR想組織一場運動會,活躍氣氛、鼓舞士氣。
我在想B2B業務萎靡不振背後,是不是還有深層原因?運動會可能解決不了問題。
一輪調研下來,我們發現,因為次貸危機導致外貿導向型的B2B業務整體下滑,又加上隔壁的淘寶B2C業務蒸蒸日上,讓B2B業務內部瀰漫著將要失去“主導地位”的緊張感和頹廢感。
找到根本原因以後,我們把發力點用在了幫助B2B業務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上。同時,和我當時的主管蔣芳做了溝通,並約了馬雲專門去B2B做了一次溝通,在集團層面,高調重申這一塊業務的戰略地位,對團隊給予肯定與鼓勵,讓團隊吃下了一顆定心丸,狀態明顯回升了。
後來想想,如果當時堅持搞運動會這種“頭痛醫頭”的方法,不但HR作為組織者不輕鬆,團隊也會因為身心俱疲而不滿,最終變成好心辦壞事。
現在我們為企業做組織診斷,我也會遵循這樣的“系統化分析”邏輯。
對管理者來說,最難的是問題暴露出來之後,用什麼辦法去解決。很多時候僅靠拍腦袋,拉團隊一起開個會,或一起吃個飯,其實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組織像生命體一樣會經歷自然生長,也會面臨生死存亡,不是完全可以被“設計”出來的。但是你可以有一張圖紙,在建造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調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組織迭代、組織升級。
每一次的組織迭代,都是對生命力的再次啟用,讓自己的員工在組織中也能以一當百,被持續“點燃”的同時,收穫個人價值。
---
所有的業務問題都是管理的問題
所有的管理問題都是人的問題
- 996真的成福報了!西貝老闆要求全員715:一週7天,每天干15小時
- 馬雲又開始“搶飯碗”?阿里正式殺入新領域,或將影響億萬人命運
- 張大奕鬧劇發生後,馬雲給蔣凡派了一個新任務
- 平臺賣家坦言:不想自己吃虧的話,這5樣東西最好不要從網上買
- 硬氣的中國企業何止華為?美國將目標轉向阿里,馬雲早有準備上演反殺,特朗普“慌了”
- 擁有阿里0.2%股份的“前臺小姐”,現在馬雲成首富,她成了啥樣?
- 第3大網際網路巨頭崛起 市值突破1000億美元 創始人與馬雲水火不容
- “風清揚”敗給了“Pony”,阿里終究輸了騰訊一籌
- 馬雲要小心了!阿里當前暗藏三大危機,不可不防?
- 20年前阿里的前臺小姐,馬雲承諾堅持10年就分2億,她現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