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馬雲雖然退休了,但仍然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中國首富。社會上有太多關於馬雲的傳說了,其中最知名的應該就是馬雲與孫正義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馬雲被描述成了一個不被人看好的創業者,大家都不願意給他投資,而孫正義則給馬雲雪中送炭。
這個故事被很多人當成了世紀之交中國最勵志的“雞湯”,紛紛為當時的中國投資人惋惜。因此,很多人都開啟腦洞,設想自己要是能回到2001年的話,就給馬雲投資1萬元,那今天就成億萬富翁了。甚至很多專業的財經人士也在做這種假設。他們的小算盤是這樣的:孫正義2000年給阿里投資2000萬美元,佔了30%的股份,縮放一下,當時1萬元人民幣大概能佔到0.0005%的股權,阿里今天市值4556億美元的0.0005%就是0.02278億美元,約合1600萬元人民幣。
但事實上,這樣的假設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根本就不可能發生。不是說1萬元太少了,而是因為馬雲當時根本就不缺錢。不要說1萬元了,就是你拿著1000萬元去找馬雲,馬雲也不會要。小編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過好幾次馬雲與孫正義故事的真實版本,但似乎很多人還是寧願相信那個並不真實的“雞湯版本”。我們今天不妨就從邏輯上來分析一下所謂“馬雲當時很缺錢”的說法是否說得通。
首先來說,2000萬美元在當時並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馬雲真的像某些人傳說的那樣不被看好,又十分缺錢的話,孫正義怎麼可能還需要出這麼多錢呢?其次,孫正義對阿里巴巴的投資不僅沒有任何附帶條件,甚至後來還對馬雲做出了很多讓步,難道只因為他個人喜歡馬雲嗎?顯然不是,那2000萬美金也並非孫正義個人掏的錢。最後,大概大家只聽說那時馬雲缺錢,而沒有聽說誰對馬雲撤資吧?如果2000年的阿里真的像雞湯裡說的那麼慘,為何就沒有人撤資呢?可見,“馬雲當時很缺錢”這個說法是說不通的。
還有人為了“佐證”馬雲當時很缺錢,講了一個馬雲和雷軍的故事,說馬雲那時因為缺錢找到當時已是著名投資人的雷軍,結果被雷軍拒絕了。其實這種事兒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雷軍既然已經很“著名”,馬雲怎麼可能不知道他“只投熟悉的人和專案”?
阿里的天使輪是美國高盛牽頭,瑞典銀瑞達集團以及新加坡的兩家機構聯合投資的,時間是1999年10月29日。而馬雲見孫正義是1999年10月30日,前一天剛拿到國際知名機構的投資,第二天就“不被看好”了?想想也不符合邏輯。
3
事實上,馬雲創立阿里巴巴就是奔著“國際化”去的,因此,他基本只接受國際機構的投資。國內不是沒有人給他投資,但是都被他拒絕了。上文說,你拿著1000萬找馬雲,他也不會要,這並不是誇張的說法。即便是孫正義,如果不夠出名或拿不出1000萬美金以上,馬雲八成都不會要。其實那時候,阿里的創業團隊普遍都不想要孫正義的錢。最後還是馬雲費了好大的勁兒才說服了大家。
創業、賺錢,在任何時代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只有腳踏實地做事,才能儘自己所能改變自己的生活。天上掉餡餅也得起早一點去接,還得從千萬人中脫穎而出才行。馬雲於孫正義的故事即便屬實,那我們更應該學的也是馬雲的奮鬥精神,而不是孫正義的所謂“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