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昨天晚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突然上了熱搜,起因竟然是一段涉及到三家企業曠視、美圖和螞蟻金服的爭議言論。

9月12日的HICOOL全球創業者峰會上,李開復在發言中提到,早期幫助曠視科技公司尋找了包括美圖和螞蟻金服等合作伙伴,讓他們拿到了大量人臉資料,幫助他們分析各個行業怎麼切入,並在隨後的摸索過程中找到了幾個有價值的商業化方向。

當時他的原話本來是「曠視科技是我們在八年前投資的一家公司,今天已經是一個很快就要IPO的人工智慧巨頭。它的發展路徑是很獨特的。是一批非常技術的技術人,沒有任何的這種產品行業的經驗,靠著自己獨特的技術能力,來尋找我們創業。」

「早期還是犯了很多錯誤走了很多彎路,但在摸索過程中找到了幾個非常有價值的商業方向包括安防、物流等等的領域。」

說漏嘴還是口誤?各方迅速宣告:共享AI技術非人臉資料

李開復原本想講述的是曠視從技術到商業化路徑的探索過程,強調自己在這當中扮演的角色,沒想到透露了一個意思,就是曠視曾從螞蟻金服那裡拿到人臉資料。

事情聽起來有些嚴重了,涉及到了使用者隱私的紅線。

螞蟻集團率先通過微博做出迴應,

「我們關注到李開復先生在公開場合提及螞蟻金服和曠視科技的合作,需要澄清的是:

第一,螞蟻集團在與曠視科技合作事宜上從未與李開復先生有過接觸;

第二,螞蟻集團從未提供任何人臉資料給曠視科技,雙方過往合作僅限曠視科技授權其影象識別演算法能力給螞蟻單獨部署和使用,不涉及任何資料的共享和傳輸。目前雙方已無相關業務合作;

第三,螞蟻再次重申,資料安全和隱私保護是螞蟻的生命線,遵守法律法規、遵循使用者明確授權原則和最小化原則,是採集、留存和使用資料的三條紅線,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違背。」

也有人指出,充分相信阿里騰訊這個級別的公關能力和公關團隊。

作為當事人,李開復也在當晚發表說明:

這一番宣告側面印證了螞蟻金服的迴應,即曠視提供給合作方的是AI技術,並不涉及到任何資料的共享與傳輸。

也有專業人士從技術角度分析稱,提供的有可能是資料採集點(每張臉超過80個採集點)的資訊。並不是像大家想象的把臉圖直接給到。

曠視:資料安全是AI企業立身之本

主要相關方曠視也出面澄清。

1,在客戶合作的過程中,曠視始終尊重並致力於協助客戶確保資料安全。我們不掌握,也不會主動收集終端使用者的任何個人資訊,這是我們的一貫原則。

2,資料安全是人工智慧企業的立身之本。曠視一直高度重視『資料隱私安全保護』問題,並已在企業內部制定、實施了完善的資料隱私保護制度。」

成立於2011年,曠視科技是國內最早一批成立的計算機視覺技術創業公司,深耕影象識別和深度學習領域,核心的人臉識別技術已經應用於安防、金融等各個領域,又有Face++開放雲平臺等明星產品。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髮展,如何更好地保護福斯隱私資料安全將成為全行業健康發展的底線。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曾提到,非常看好資料安全訓練或者隱私安全學習。

在此前的採訪中,談到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性問題,孫劍認為,任何技術沒有絕對地安全,就手機產品來說,指紋識別也有不安全的地方。

「這其實也取決於人們的接納程度,指紋識別剛出來的時候,很多人也擔心其不安全性,但後來人們還是慢慢接納了這個應用。」孫劍曾解釋到。

「像人臉取款,有些銀行已經開展了這個業務,但是有些銀行還沒有開展,也就是說人臉識別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是伴隨著人們逐步接納的一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論資料隱私保護,網友:這個時代,資料有原罪

原本動機很簡單,卻因為一個「口誤」引發了大量的輿論,和多方困擾。

當然關於隱私保護的討論數見不鮮,在國內外都是如此。2018年3月,資料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因不當取得5000萬Facebook使用者資料之醜聞而聞名,隨後破產。

對使用者隱私資料的保護早已不是新鮮事,可以這麼說,沒有了使用者的隱私資料,很多軟體都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很多軟體都不會跟使用者講道理,只要能拿到授權,就可以用自己的演算法做使用者畫像、精準營銷等,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資料轉化為錢。

得資料者得天下,這句話對各大AI廠商來說一點也不為過。

在人工智慧時代,各種模型和演算法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礎就是資料,通過對訓練集有標註資料的訓練,才能在驗證集上對模型不斷的調優,從而在測試集上達到更好的效果。

雖然few-shot learning、zero-shot learning等需要少量資料或者不需要資料的演算法和模型也在快速發展,但目前基本上都還處於實驗研究探索階段。

資料對於各國來說也在成為一種戰略性資源,保護使用者隱私資料和資料安全已經迫在眉睫。

蘋果公司要把中國使用者的資料存放在「雲上貴州」,tictok要把美國使用者的資料存放在美國,Facebook因把歐洲使用者資料傳回美國而遭到了鉅額罰款,都是出於同樣的考慮。

在這個資料滿天飛的時代,完全的保護使用者隱私資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許目前我們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保證使用者的隱私資料不被濫用,以及使用者是否同意通過提供部分隱私資料,來換取更便捷高效的生活。

參考連結:

https://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20-09-12/doc-iivhvpwy6382564.shtml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一加8時隔半年“輕”流依舊,劉作虎的眼光果真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