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天,產品也好,服務也好,資訊也好,社交也好,娛樂也好,能上線的幾乎都上線了,各種各樣的平臺成為在數字化時代獨特的一種公司形態,並且成為了一種主流的公司形態,都逐步壯大發展起來了。現在整個移動網際網路已經佔掉了人們整個休閒一般的時間,而這一半的時間又被這些大平臺瓜分掉。
看流量?還是看是否盈利?還是看燒錢速度?看公司規模?
今年的資本市場也出現了一個比較詭異的現狀。從今年年初到現在為止,拼多多的股票漲了121%、京東的股票漲了70%、美團的股票漲了73.5%、騰訊的股票漲了32%,但是阿里巴巴作為中國網際網路平臺公司的老大哥,卻只漲了7%。
我們都說華爾街沒有傻瓜,那麼顯然,投資者認為阿里的發展受到了某種制約,他們又是以什麼來做出這個判斷的呢?
因此,我們開始研究一個問題,如何從戰略框架上來評價平臺公司——哪一些會倒下?哪一些是真正有價值的公司?
我們總結了:數字化時代,平臺公司的五個關鍵點,或者叫五條規則。這五條做的好的平臺公司就有未來,發展會越來越好,價值會越來越高。如果這五條你經不起驗證的,那麼這樣的公司很有可能就是泡沫公司,也就是說未來很有可能會倒下,這五條規則究竟是什麼呢?
第一條:流量——使用者(你靠什麼獲取流量)
第二條:變現——產品(基礎架構+上層架構)
第三條:效率——供應鏈(資料智慧)
第四條:網路效應——單邊或者雙邊價值加強
第五條:生態效應——多元網路協同,構成更復雜的生態系統
這五點是數字化時代我們判斷一個平臺的五條最基本的規則。我們通過這五個戰略指標就可以來判斷一家平臺企業行還是不行。
1、流量指標
數字化時代,毫無疑問流量在哪,客戶就在哪。數字化時代的平臺公司,第一個你要思考的問題,你如何獲取流量。就像傳統時代,餐飲企業第一考慮是選址,而選址的核心是選流量。
目前大部分平臺企業,為了獲取流量,採用的方式都是免費,甚至是補貼。免費是一種特別行之有效的方式。為什麼?因為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都有個心智的交易成本,即使你只要1分錢,也會讓人進入到思考環節,而一旦免費,其實就把人的心智交易成本打掉了,因此,在經濟學上,免費和一分錢都有著天壤之別。
因此,我們看到,網際網路公司大部分都是靠免費起家的,騰訊也好、百度也好,其實都是靠免費的業務進行引流。
關於流量,我們真正要看的是平臺以下三個問題:
1、你有沒有一個產品或服務可以獲得大量的流量,這就是說,你的流量到底可靠不可靠,到底是靠免費加補貼堆出來的曇花一現還是確確實實有一個產品是滿足了使用者的“剛需“的”
2、你獲取流量的方式有沒有效率?意思是你流量獲取的成本到底是多高?在現在,任何一個平臺獲得流量的成本是越來越高的,因此,流量成本是衡量一個好平臺的關鍵指標。
3、你獲得的流量到底有沒有粘性,這其實就是使用者留存問題。在流量成本必然推高的今天,使用者留存問題越來越重要,而這個留存就跟平臺企業的引流產品的體驗度、必要性等息息相關。
2、變現指標
所謂變現,就是問企業通過什麼產品來盈利。在數字化時代,平臺公司最經典最底層的商業模式就是基礎平臺引流,上層架構變現,而支撐上層架構引流的則是你究竟通過什麼來變現,到底是交易佣金,還是廣告收入,亦或遊戲?服務?產品?
變現指標能讓我們清楚的看到各個平臺公司究竟靠什麼盈利,例如騰訊主要的盈利就在於遊戲和廣告,而阿里巴巴則主要靠交易佣金和廣告收入(天貓是靠佣金,淘寶是靠廣告),百度、Facebook則主要是靠廣告變現。
每一個平臺企業把流量做起來之後,第二個要回答的問題就是是否有變現的產品或工具,變現的邏輯是否成立。否則,不管他當下的規模有多大,燒錢有多厲害,戰略上都走不遠。
3、效率指標
企業有了變現的產品,但如果效率低下,那麼也是枉然。
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效率的競爭,有沒有效率,是企業生存下去的基本條件。
靠廣告盈利,需要回答:和其他平臺相比,客戶在你這裡投放廣告的投入產出比是不是最高的?
靠銷售產品盈利,需要回答:和其他電商平臺相比,你賣的品類是否最有供應鏈效率的?也就是說,我賣的東西,跟別人賣的東西,同樣的東西,我能不能做到更便宜?
靠服務盈利,需要回答:你提供的服務有沒有幫客戶提升效率?譬如阿里,是提供電商基礎設施服務的,那麼你跟京東相比,是否更有效率?是否更快?
效率問題是平臺企業必須回答的第三個問題,凡是效率問題不過關的平臺,最終競爭不過其他企業。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愛奇藝是中國的一家以視訊為核心的網際網路企業,它的盈利靠兩部分:一部分是會員收入,另一部分是廣告收入。我們來看看它最近四個季度的廣告收入,增速分別為:16%、-14%、-15%、-27%。
愛奇藝整體的流量還在增長,但這個資料告訴我們,這家公司提供廣告服務的效率不行。
我們再來看看Google、Facebook,一家是做資訊搜尋的,一家是做社交的,他們也是靠廣告收入來盈利的。Facebook的廣告收入一年是1744億美元,佔總收入的98%。而這背後基於的是大資料的精準分析,用一套演算法,精準的投放廣告。這個事情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加難,絕不是你想的簡單的在電視節目的前後加一個廣告片而已,而是要做使用者畫像、要掌控精準的資料、要設定有效的競價策略,要控制投放的頻次、時間、要對客戶流量進行分析計算、要優化轉化率,同時還要不損害使用者的體驗等等
而在愛奇藝上,我們感受到的廣告服務是粗暴低效的。如果你想看愛奇藝的視訊節目,你又不是愛奇藝的付費會員,那麼你就先看100秒的廣告,可想而知,這樣的廣告模式下,使用者的體驗好不到哪裡去,而廣告投放的精確度也非常有限,投放廣告的商家取得的收效也一般。因此,這就是目前愛奇藝必須要過的坎,否則它的變現邏輯就不成立了。
再舉個例子,騰訊當年一直想做電商但卻沒做起來,很多人分析就說騰訊沒有電商基因,說生活就是生活,生意就是生意。騰訊是生活,所以做不成生意。其實不然,真正的原因在於騰訊雖然有流量,也有電商,但騰訊提供的供應鏈的效率遠遠比不上阿里。做不過阿里,那麼在產品價格上就沒有優勢,這就決定了消費者在心智中就沒有騰訊電商的位置。反過來,拼多多就是靠著某些品類的供應鏈效率高過了阿里,從而脫穎而出了。
因此,效率是任何企業的立身之本,平臺企業也不能例外。沒有效率,那麼流量的錢一定白燒。
4、網路效應指標
前面三條戰略指標分別的描述的是一個平臺如何引流,用什麼變現,能不能賺到錢,而接下來的網路效應指標則是評估一個平臺的增速。
在這裡,首先要澄清一下網路效應跟規模效應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規模效應是指隨著使用者規模的擴大,企業生產產品的邊際成本不斷降低,通俗的說,規模越大,成本越低。在工業時代,很多企業獲得成功都是因為規模效應,例如大型零售企業、大型製造型企業等等。因為規模效應,所以很多企業可以採取低成本領先戰略,在市場上取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但你需要注意的是,一家企業即使擁有規模效應,他的增長模式也只能是線性的增長。
但網路效應指的並不是規模效應,當公司的產品或者服務會隨著使用人數的增加而變得更有價值時,就發生了網路效應。簡單講,使用者數越大,網路越有價值。
一般來說,臺公司的網路效應分為兩種,雙邊網路效應和單邊網路效應。
雙邊網路效應”又叫“跨邊網路效應”。指的是,平臺一邊的使用者在平臺上獲取的價值取決於平臺另一邊的使用者的數量。舉個例子,淘寶上賣家越多,買家在淘寶上能獲得的價值就越多;傳統的信用卡業務也是如此,能使用信用卡的商家越多,擁有信用卡的使用者就越便利,從而這會促使更多的人去辦信用卡,而這也會使得商家更獲益。因為平臺兩邊的使用者又具有彼此加強作用,因此雙邊網路效應會使平臺企業的發展更加迅猛。除淘寶之外,像滴滴、美團、百度、google(你越在上面搜尋資訊,商家就越願意在上面投放廣告)等等這些平臺企業都具有雙邊網路效應。
單邊網路效應指的是平臺的價值隨著單邊使用者數量的增長而增長,比如說微信,只要用微信的人越來越多,微信的價值就越來越高。比如說行動電話,用的人越多,行動網路價值越高。比如說office軟體,用的人越多,這個軟體的價值越高。因為你不用的話,你就被排除在外了。凡是擁有單邊網路效應的平臺企業,規模就特別容易增長。
網路效應對一個平臺企業的意義何在?
第一,指數級增長。
凡是涉及到平臺,就必然或多或少擁有網路效應。但網路效應的能量,則決定了一個平臺發展的速度。網路效應使得平臺企業擴大規模獲得的價值非線性,也就是說,企業的發展是隨著使用者數的發展而指數級增長的,因為雙邊網路效應是互相加強的,而單邊網路效應更加誇張,自身就是一個正反饋系統,不斷增強。
第二、贏者通吃。
有這種網路效應的公司,他就會不斷的擠出小型網路,然後更加容易形成自然壟斷
跟寡頭壟斷,所以有網路效應的平臺,通常最後就是贏者通吃,就像滾雪球一樣。回想到當年米聊和微信的對決,其實最後微信的勝利完全就是靠單邊網路效應的指數倍增效應。
對所有的平臺企業而言,有網路效應的公司的價值,將隨著使用者的增長而呈現指數增長這一點至關重要,這也是為什麼你看到現在平臺企業一上來,就是燒錢大戰,不惜一切代價爭奪使用者的根本原因。
5、生態效應指標
沙漠裡種樹,即使種活了,活的很好,但整個生態依然是很脆弱的,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沙漠上種植的整片樹林都沒有了。
亞馬遜的熱帶雨林,不僅有樹,還有各種各樣的動物以及植物,有適合萬物生長的氣候條件,因此即使發生點什麼異常情況,毀壞的也僅僅是某一些植物,而不會波及整體。
這就是評價平臺企業優劣的第五條戰略指標——生態效應。如果平臺企業的生態發展起來了,那麼這家平臺企業的地位就比較穩固,生存能力比較強,而如果生態效應不強的企業,就比較脆弱,複雜性不夠,一旦更有效率的競爭對手出現,或者說競爭對手燒更多的錢,用更加極端的手段搶奪流量,那麼他們極有可能就會倒下。
6、總結
以上就是我們總結出來的數字化時代平臺企業所必須遵循的五大戰略指標,而如何對一個平臺企業,做前瞻性的分析、總結、預判,自然就是這五條戰略指標的對比和分析。
第一看流量,看這個平臺的流量是怎麼來的,是靠什麼業務或服務吸引使用者來你的平臺,這是你的基礎平臺
第二看變現,流量來了之後你怎麼變現,你的上層架構是怎麼樣的
第三看效率,你不僅要有變現的產品或者服務,而且這個變現一定是有效率的,沒有效率,變現就不成立。
第四看網路效應,平臺是否擁有單邊或者跨邊的網路效應
第五看生態效應,這涉及到的不是一個業務一個層面了,你有沒有在基礎業務上構架多元的網路,有沒有多元網路的協同能力,是不是組成了一個複雜有序的生態系統。
究竟如何用這五條戰略指標準確有效的分析目前中國大大小小的平臺企業?
究竟如何用這五條戰略指標來衡量目前平臺企業是否在戰略軌道上?
究竟如何用這五條戰略指標來反觀目前哪些平臺公司的估值合理?哪些平臺公司估值又存在泡沫?
不管你是平臺公司的管理者,還是想創立平臺的創業者,亦或只是普通的投資者,我們認為,你必須拋棄工業時代衡量傳統公司的那些指標,你應該戴上這副新“眼鏡”,用這些全新的指標和法則評估數字化平臺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