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看到,5G網路對於下一代工業互聯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而現在華為5G打破了美國之前在行動通訊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
所以,“不甘心”的美國在很多地方對華為進行無端打壓和阻礙,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最嚴重的是,美國還禁止使用了美國技術和裝置的全球廠商與華為展開的正常商業、產品合作。
特別是步入今年年中,美國限制政策愈發苛刻,直接導致華為無法通過臺積電生產手機晶片,無法從高通、聯發科購買晶片成品,海外手機軟體系統無法安裝谷歌GMS服務,無法獲取安卓系統安全更新。
也就是說美國現在的一系列封禁措施相當於把華為晶片和系統之路堵上了,畢竟之前幾十年裡,美國的尖端科技都是領先世界的,尤其是半導體、作業系統等方面,更是放眼全球無敵手。
目前來說,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地區或者公司可以完全脫離美國技術的限制,大家熟悉的中中國產手機廠商和PC廠商們,用的安卓系統、Windows系統、高通晶片、英特爾CPU等產品都來自於美國公司和利用美國技術裝置製造的。
所以要想超越,或者說突破美國的技術“封印”,就需要從底層技術和產品研發做起,打造完全中中國產化的生產線,要完成這一目標,難度不可謂不大。
因為美國的這些技術已經更迭演進了數十年,其背後的資源和全部的生態規模都是不可估量的,舉例來說就是,當你習慣了開啟手機使用安卓,開啟電腦使用Windows,買手機看高通晶片,購電腦選英特爾處理器時,再去適應別的產品實屬不易。
但現在中中國產科技的進步已經受到了美國的嚴重干擾,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不被美國卡住技術的咽喉,打造自主可控的生產線是一項必須要提上日程的事情。
硬體突破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完成的,所以首先要搞定的就是軟體和系統,以受美國打壓最深的華為為例,在被谷歌斷供後,迅速上線和研發手機作業系統鴻蒙OS和軟體服務生態HMS。
而根據前兩天華為開發者大會公佈的成果來看,進展速度明顯。目前鴻蒙OS已迭代至2.0版本,作為一個為物聯網專門打造的分散式作業系統,鴻蒙不僅可以搭載在手機上,也可以被智慧手錶,智慧生活家電,膝上型電腦,智慧車機系統所使用。
華為消費者CEO餘承東表示,在必要情況下,鴻蒙OS預計會在年底登入華為手機,所有升級EMUI 11的華為機型都可以無縫切換到鴻蒙OS,實現替代谷歌安卓核心。此外,HMS服務也發展迅速,在上半年已經在歐洲和中東地區全面上線。
截止現在接入了超過8萬個海外App,這一資料還在不斷上漲,並且海外頗受歡迎的很多流行App也已逐步接入HMS核心。世界上越來越多的開發者也在加入HMS生態,為華為的軟體系統奉獻力量。
更振奮人心的是,近日華為再次宣佈新成績,這也是繼系統和晶片後,華為抗爭美國技術霸權的又一里程碑式的進展。
應該都有所耳聞,無論是什麼軟體,甚至是硬體都需要計算機來驅動,而如何驅動計算機呢?靠的就是程式語言,可以說現在的一切進步都來自和計算機進行直接交流的程式語言。
美國為何計算機和IT行業很強,主要就是世界流行的主要程式語言幾乎都來自美國或者美籍科學家,像C、C++、C#、Python、Switch、Java、DART都是重要的程式語言,依靠這些語言,人可以指揮計算機完成一系列工作。
直白來講就是,程式語言是作業系統,半導體晶片的底層框架,國外雖然也有一大批優秀的軟硬體開發人員,但他們此前依賴的都是美國的程式語言。也就是說,建立起我們自己的程式語言,我們才會有軟體護城河。
而目前,華為就搭建起了這一護城河,“倉頡”,一箇中國傳說裡遠古時期造字鼻祖,正是華為研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程式語言名稱。據了解,華為已經新申請兩件 “倉頡語言”商標。
另外,從華為內部獲悉,其目前確實也正在開發自己的程式語言系統,並且該專案正式進行了很久,預計2021年會向外公佈更多細節。
假設華為和中國科技行業未來擁有自己的程式語言,那麼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就能進一步降低,而且是從最底層的技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