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從口出,這一次年輕人的人生導師李開復也翻車了。
李開復近日在一場演講過程中稱"曠視科技是我們在8年前投資的一個企業,我們早期幫助他們尋找了合作伙伴,包括美圖、螞蟻金服,讓他們拿到了大量人臉資料,幫助他們分析各個行業怎麼切入。”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李開復的話卻讓曠視科技、螞蟻集團、美圖等三家公司陷入公關危機中。
一、螞蟻集團、曠視科技打臉李開復
當晚,螞蟻集團就澄清稱,公司在與曠視科技合作事宜上從未與李開復有過接觸;從未提供任何人臉資料給曠視科技,雙方過往合作僅限曠視科技授權其影象識別演算法能力給螞蟻單獨部署和使用,不涉及任何資料的共享和傳輸,且目前雙方已無相關業務合作。螞蟻集團還稱,資料安全和隱私保護是螞蟻的生命線,任何時候都不會違背。
曠視科技隨後也釋出微博稱,曠視在與客戶合作的過程中不掌握也不會主動收集終端使用者的任何個人資訊;資料安全是人工智慧企業的立身之本,曠視一直高度重視"資料隱私安全保護"問題,並已在企業內部制定、實施了完善的資料隱私保護制度。
人生導師李開復無疑是被螞蟻集團和曠視科技聯合打臉了。李開復在螞蟻集團迴應後馬上進行了道歉,表示是自己的口誤,給三家公司帶來了困擾。
但是這事肯定還沒過去,事件的發酵也超出了李開復的控制。個人隱私在國內一直缺乏保護,尤其是在網際網路上個人隱私被隨意出售和共享,公眾早就非常不滿,李開復的口誤讓這個話題成為了焦點。
之所以會出現這一幕,是因為人臉資料是個人隱私,公開售賣侵害了人臉所有者的隱私權,不僅違法,更可能要承擔刑事責任。企業不能隨意和第三方共享或者傳播,螞蟻集團和曠視科技作為即將上市的大企業,必須尊重個人隱私,不能犯這種錯誤,以免影響公司形象和上市程序。
二、走下坡路的李開復:公眾人物應該謹言慎行
李開復也許只是演講中無意為之,或者只是吹個牛,但對相關企業曠視科技、螞蟻集團、美圖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在中國個人隱私保護還不嚴格,如果在歐美國家,李開復的話是可以讓幾家公司股價大跌的。雖然李開復及時進行了道歉和澄清,但事件卻還會繼續發酵。蝴蝶效應會帶來多大影響還不可知。
李開復的口誤大概率也讓自己從神壇跌落。在此之前,李開復的形象還是很好的。
李開復1983年從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畢業,1988年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當年被《商業週刊》授予“最重要科學創新獎”。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1990年到1996年,李開復在美國蘋果電腦歷任語音組經理、多媒體實驗室主任、互動多媒體部全球副Quattroporte等職位。
1996年到1998年,李開復在美國矽谷圖形公司SGI電腦公司擔任網際網路部門副Quattroporte兼總經理、Cosmo軟體公司Quattroporte,負責多平臺、網際網路三維圖形和多媒體軟體的研發工作。
1998年7月,李開復加入微軟並在中國建立並領導微軟中國研究院(現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在極短時間內建立了一個國際一流的計算機研究院。並於2000年擔任微軟全球副Quattroporte。
2005年7月李開復跳槽谷歌,負責其中國研發中心的運營,並擔任谷歌(Google)全球副Quattroporte兼大中華區Quattroporte。
在谷歌退出中國後,李開復2009年創辦了創新工場進行投資與專案孵化。但是很明顯李開復的創新工場並沒有取得亮眼的成果,在投資上他沒有表現出和聲名匹配的能力和業績。
李開復這次口誤帶來了嚴重的後果,要知道螞蟻集團即將的IPO將是有史以來最大的IPO,募集資金將達到300億美元,而曠視科技的估值也一度超過800億元。如果兩家公司的上市計劃受到影響,李開復難逃其責。本就已經在國內走下坡路,出境計劃越來越少的李開復,未來講更加困難。
有趣的是當年號稱中國打工皇帝的唐駿和李開復都是出自微軟中國的高管。唐駿也和李開復前後腳離開微軟。唐駿當年吹牛引發的學歷醜聞曾經讓微軟、盛大中國、新華都三家中國最炙手可熱的公司都被蒙羞。今天李開復的吹牛也讓螞蟻集團、曠視科技、美圖這三家中國最受關注的公司同樣尷尬。大公司出來的職業經理人愛吹牛的毛病害人害己。
三、使用者隱私需要保護
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確實不太注意對使用者隱私資料的保護,尤其動不動傳出使用者資料洩露。使用者快遞地址、電話號碼等個人隱私都已經沒有祕密了。由於街頭攝像頭的普及也使得個人人臉資料被大量採集,而這些都沒有獲得使用者許可。
雖然各個應用軟體的使用者協議都號稱其不會將使用者資料提供給第三方,但是實際上使用者無法確認這些軟體是否遵守了承諾。甚至有些軟體公司可能因為技術失誤造成資料洩露。2019年2月,國內一家人臉識別技術公司就發生了一起大規模資料庫洩露事件,超過250萬人的個人資訊被洩露。
截止今年7月,工信部已經公佈了三批侵害使用者權益行為的APP,第三批包括天弘基金、去哪兒網、賓果消消消、世紀佳緣等58款APP。加上第二批的15款APP,第一批的16款APP。侵害使用者權益行為的APP數量之多,讓人憤怒。
即使國外網際網路公司在使用者隱私上要求比國內高,但也不斷傳出使用者資訊洩露。2016年,一家叫劍橋分析的資料分析公司藉助Facebook平臺上的一款應用,收集了約8700萬Facebook使用者的個人資訊。這也一度讓臉書公司陷入危機,股價大跌。網際網路時代沒有隱私,我們在享受大資料時代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在把自己的資訊和隱私拱手相讓。而這些私人資訊一旦被人利用,帶來的損失會難以估量。
螞蟻集團對李開復演講中隨意的一句話馬上就進行了澄清。這也反映了中國大企業尤其是網際網路企業對公眾形象的關注和公關能力的提升。網路時代品牌和聲譽是企業的生命,而螞蟻集團又是從支付寶這樣的信用產品發展起來的,更懂得企業形象和聲譽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但在這之外,我們更希望螞蟻集團這樣的大企業能夠帶頭保護好使用者隱私,樹立行業規範,讓使用者能夠信賴。
--------------------------
-
1 #
-
2 #
人家李老師只是說了一句大實話,或者是真話,返成了圍觀物件,反倒是哪些悶聲拿客戶隱私資料的主沒啥事。
-
3 #
現在在網路科技時代,早就沒有了個人隱私了,大公司拿我們這些小民的資料到處售賣,我們能管到嗎,管的了嗎?
-
4 #
我覺得無心之下說的話,才有可能是真實的,我們都不是現場人,誰能肯定這個事情的真實性呢?
-
5 #
現在不刷臉可以嗎?到銀行成了霸王條約了!!!!!!
說個笑話:個人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