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大中臺,小前臺”戰略,給阿里帶來了什麼?

時間回到2008年,淘寶的“小弟”--天貓,橫空出世,有效抑制了“假貨”的橫行,但是也威脅了“老大哥”淘寶的地位。在大集團內部,歷來都是誰掙錢多就聽誰的,彼時的淘寶在阿里內部的地位,可以用“呼風喚雨”來形容。一個是老大哥,一個是後起之秀,誰也不服誰,在阿里內部經常可以聽到兩個團隊吵得不可開交。

阿里發現,“六脈神劍”和“政委體系”不是萬能的,在管理上,依然會出現資源重複使用、效率低下、部門爭鬥的問題。

於是,2009年,中臺的前身“共享業務事業部”誕生了。顯然它解決的並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主要的目的是制衡“淘寶”、“天貓”的矛盾。然而,“共享業務事業部”天生離業務太遠,被兩個前臺部門嫌棄不懂業務,一開始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這種情況,在2010年發生了改變,阿里內部孵化的團購電商上線了,一經推出取得了巨大成功。聚划算網站在“共享事業部”的支援下2個月就上線了,傳統的研發模式下沒有6個月是不可能上線的,“共享事業部”的價值逐漸被大家看到了。

不管淘寶還是天貓的商品,只要進入聚划算的平臺,銷售額會在短時間內暴增25倍。於是,淘寶、天貓紛紛主動對接。隨即,阿里高層推出一項決定,逆轉了形勢:如果要與聚划算對接,就必須通過“共享事業部”。

在這之後,“共享事業部”終於獲得了核心話語權。由此不難看出,馬雲有的是方法,用來制衡不聽話的“山大王”們。

此後,阿里高層開始意識到“共享精神”的威力,而馬雲所佈的一場大局,也即將見到全貌。

2015年,阿里提出“小前臺、大中臺”戰略,一經推出,震驚業界。在此之前阿里已經足足準備了6年,“中臺戰略”的推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看到這裡,各企業的CIO們自己掂量掂量,你家的中臺準備了幾年?

阿里中臺戰略釋出之後,騰訊、百度、滴滴,紛紛效仿推出自家的“中臺”,在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的推波助瀾之下,整個行業對“中臺”的關注度,到達了巔峰,從下圖就可以看到網際網路各大廠的中臺上線時間軸。

02

阿里“中臺”,變“厚”了!

2020年6月,阿里雲智慧Quattroporte張建鋒,在阿里雲線上峰會上提出了“做厚中臺”的新戰略。他解釋到,“中臺作為一個新型的作業系統,要提供更多的功能,我們上面的應用才能更容易來開發,這些功能,包括AI的功能,大資料的處理,IOT的能力,移動的能力。把中臺做得越厚,作業系統的功能就越強大。”

“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特點,有人是零售的,有人是做工業的,它們可以在中臺之上繼續構建自己的系統。所以中臺其實是一個雲時代的、大資料時代的、智慧化時代的、移動化時代的一個新型的作業系統。”

“把原來傳統的資訊化手段變成數字化手段,它對管理者的思路、對於經營者的思路都是一個重塑的過程。它不是在資訊化時代時簡單地採購、交付,要用好這個產品要有一個新的理念,要重建產品,要重構這個組織、重構這個業務,這在當下和未來可能是最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叫做全速重構。”

從張建鋒的描述來看,阿里“中臺”的演進仍在繼續,融合了釘釘、阿里雲等平臺級基礎設施,阿里“中臺”戰略又賦予了更多的可能性。

阿里“中臺”,以“雲釘一體”為核心打造新型作業系統,使得新一代的阿里“中臺”更厚,中臺的基礎更深,建立在中臺之上的生態更強。

03

對傳統企業來說,“中臺”為何如此誘人?

“中臺”作為一種企業戰略方法論,之所以誘人,是因為它一攬子解決了成本、效率、體驗的問題,背後又有阿里的成功案例做背書。所以企業對“中臺”概念,趨之若鶩。

企業的成本、效率、體驗,好像一個“不可能三角”一樣,三者只能同時滿足其二。中臺的出現,似乎解決了這個企業管理的世紀難題。

成本如何省?中臺合併了相似組織,減少重複開發,從而降低了成本。

效率怎麼提升?中臺支援了前臺的業務創新,降低了試錯成本,提高了對市場的響應速度,最終提升了企業運作效率。

體驗如何提升?中臺通過沉澱業務規則、服務SLA,有效確保了前臺體驗的最低標準。

“中臺”概念推出的幾年間,人人都在談“中臺”,卻誰都說不清它到底長啥樣,因為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臺”並沒有一個標準模板。

在老K看來,“中臺”是個複雜生態型企業的治理方法論,對於企業來說,它是核武器。許多巨無霸型的企業,在商業上已經取得非常大的成就,但是在企業治理上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正如海爾的執行長張瑞敏所說的,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你自己不跟上時代,就會被時代拋棄;你不革自己的命,就等著被別人革命。

老K了解到,海爾、海信、美的等許多巨大型企業這幾年也在探索自己的“中臺”之路,它們並不是生搬硬套“阿里中臺”模式,而是借鑑了阿里“中臺”的建設思路,結合自家的實際情況,逐步開始打造自己的中臺,也都取得不錯的進展。

04

變快了!疫情將企業數字化提早了3到5年

2020年,突如其來的一場疫情,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深遠影響。按張建峰的說法,中國企業數字化程序至少提早了3~5年。小到街邊飯店已經有了自己的顧客微信群,線上下單系統;大到許多企業把辦公、營銷、服務都往線上搬,甚至一些企業推出了集中辦公常態化的舉措。

對企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化危為機,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程序,成為了許多企業的頭等大事。

Gartner 2020中國ICT技術成熟度曲線釋出,其中資料中臺、中臺架構已經到達“期望膨脹期”的頂峰。可以預見,未來2年之內,“中臺”概念會迅速降溫,隨後進入平穩區,也就是說中臺泡沫已經到了全面破裂的時候。

因此,未來兩年是中臺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冬天,一批蹭熱點、炒作概念,又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會倒掉。下圖是中臺解決方案公司融資一覽圖,注意到2020年以來僅僅有3起融資,而且聚焦在頭部企業。投融資的冷清,跟2018、2019年的融資狂熱,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行業的興衰,資本是最先感知的,潮水即將退去,企業面臨的不是裸泳的問題,而是生死的問題。

05

企業“中臺”離成功,還差一個“IBM”

“中臺”是企業管理戰略的升級,不是一個管理軟體的升級,而是戰略、組織、人才儲備相互協同的整體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做企業管理戰略升級,最為成功的當屬華為。

1995年,當時處於高速發展期的華為遇到了一系列的管理問題,想要進軍海外市場就要與國際接軌。任正非後來反思,“企業縮小規模就會失去競爭力,擴大規模,不能有效管理,有面臨死亡的危險,只有加強管理和服務,在這條不歸路上,才有生存的基礎。”

華為先是引進了Oracle和SAP兩套生產管理系統,華為根據自身對流程管理的理解,提了很多修改建議,軟體提供商也都按要求修改了,但是部署後,效果與之前的預期,相差甚遠。

無奈之下,任正非只能親自帶隊,赴美考察各大科技企業,最終選擇了IBM。

為此,華為付出了20億的諮詢實施費,IBM也為專案投入了70位諮詢顧問,他們先後入駐華為。仍然用的是Oracle和SAP解決方案,但是這次不同的是,IBM的諮詢顧問態度要強硬很多,不同的企業管理理念,使得IBM諮詢顧問跟華為的管理層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任正非這一次站在了IBM諮詢顧問這一方,“誰不好好學誰就失業”,並提出了削足適履的要求,即“引進要先僵化、後優化,還要注意固化。在當前兩三年之內以理解消化為主,兩三年後,允許有適當的改進。”

正是任正非的強力推動下,IBM完成了為期10年的諮詢服務,IBM實現了自己的承諾,成功地幫助高速發展中的華為公司,在萬米高空更換引擎,小米加步槍換成了鐳射制導的洲際導彈。

在這10年間,華為攻城拔寨,先後打敗了摩托羅拉、北電、阿朗,成為世界排名前三的通訊行業巨頭。

06

企業“中臺”路在何方?

企業“中臺”戰略落地,跟華為的管理戰略升級有相同之處,都屬於戰略升級和重型管理系統的實施。整個過程週期長、環節複雜,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這就要求,“中臺”解決方案提供商,不僅提供標準化產品,還需要提供行業經驗豐富的諮詢服務,這是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

但是,“中臺”發展至今,也才短短的5年時間,可以說還沒有走完一個完整的生命週期。行業裡也鮮有成功案例,所謂的中臺解決方案提供商也是良莠不齊,就算現在有企業願意效仿華為“削足適履”,也很難找到一家像IBM這樣有著豐富經驗的“中臺”諮詢服務公司。

阿里“中臺”的成功經驗更多是在線上零售環節,如果想提供全行業解決方案,還需要在供應鏈全鏈路的閉環上進一步完善,積累行業經驗。

現階段,企業的“中臺”建設之路,最好是跟具備豐富經驗的行業系統解決方案公司一起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出符合行業最佳實踐的場景應用。在未來的5年裡,相信會湧現出一批既懂行業,又懂中臺的解決方案諮詢服務公司,這個行業仍然蘊藏著巨大的機會。

企業中臺路在何方?路就在腳下,走便是了。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馬雲提出新制造!阿里即釋出迅犀,C2M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