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在某創業者峰會發表言論,提到曾幫助曠視科技公司找了包括美圖和螞蟻金服等合作伙伴拿到人臉資料,引發熱議。
當晚,螞蟻集團官方火速闢謠表示,從未提供任何人臉資料給曠視科技。曠視科技也表示,不掌握也不會主動收集終端使用者的任何個人資訊。
然後,李開復向三家公司道歉,表示是自己口誤。
短短的幾十秒內容,為什麼就像蝴蝶效應一樣,迅速將曠視科技和正準備上市的螞蟻集團帶入輿論風暴?雖然這場輿論危機,在三方的火速公關下得到化解,避免了更大的風險。
但是,由此引發的公眾對自己的“臉”的保護並沒有平息,這就引發一個問題:AI 時代,隨處可見的人臉識別,我們有沒有選擇權,我們是不是隻能“不要臉”?
事實上,我們大量的使用者已經默默的把自己的臉貢獻給了許多應用場景。
在大部分情況下,使用者面對的並不是人工智慧或者大資料公司,而是與這些公司形成了某種緊密的合作關係的,且與日常工作和生活有直接利害關係並很難擺脫的組織,比如公司辦公樓的物業和小區的物業。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者除了默默的刷臉,根本不具備任何談判的優勢。
不同於密碼可以更換,人臉識別資料是個人生理特徵的直接體現,資料一旦洩漏和丟失,普通人沒辦法再換一張臉來補救。
去年11月,“中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開庭。一位大學教授,以“保護隱私”為由把一家使用了人臉識別認證系統的公園告上了法庭。他給出的理由是——憑什麼你沒徵求我的意見,就預設我們都同意把面部資訊提供給你?
截至2018年底,中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已達151.7億元,應用涵蓋安防、金融、個人智慧、網際網路服務等多個領域。占人臉識別市場份額最高的,分別是安防(61.1%)、金融(17.1%)、智慧園區(6.7%)。人臉識別技術更多運用在公共服務、安全保護領域是趨勢所在。
與此同時,人臉資料的安全性問題,一直也是福斯心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擔心它會掉下來。因為人臉資訊發生洩露,負面影響將從個人財產損失,甚至蔓延至阻礙社會各領域正常執行。
科技的發展可以讓渡一部分隱私,但怎麼保護隱私被濫用值得深思。
每個資料公司都信誓旦旦會保護你的“臉”,但是試想一下哪家公司目前儲存著包括你人臉、身份以及消費資料在內的所有隱私,就像擁有開啟潘多拉盒子的關鍵鑰匙。
歷史的車輪到達今天,我們更需要的是去關注“開發和部署人臉識別技術的公司和使用這項技術的商鋪是否值得信任”,而不是討論“福斯是否會因為隱私問題排斥或接受人臉識別技術”。如果你不信任這家公司,那麼就不要信任他們的演算法和資料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