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使用者端起變革,正是坐擁流量入口網際網路巨頭的拿手好戲,拿流量換取製造業的機會,阿里的速度和戰績不容小覷。目前已經有200多個淘寶中小商家、產業帶商家、直播主播已經用上了「犀牛智造」。阿里認為,先進製造業工廠一定是離市場更近。而「犀牛」是一個生態結果,不是被運營出來的。
撰文 | 吳昕
「除了新技術以外,其他都是胡說八道。」
幾年前,央視一場對話欄目中,針對馬雲新近提出的「新零售、新制造、新技術、新金融和新資源」,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宗慶後曾表示。
不過,三年後的事實證明,網際網路大廠的自我學習與進化能力超乎傳統制造業想象。坐擁流量入口、從使用者端(C端)起變革正是這些大廠的拿手好戲,拿流量換取製造業機會,阿里再度晒出成績單:
低調「孕育」三年、全球首個新制造平臺——犀牛智造終於在9月16日正式亮相。這是一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數字化智慧化製造平臺,而破冰之旅首選服裝行業。
當天,阿里新制造「一號工程」的「犀牛智造工廠」也在杭州正式投產。
犀牛屬於聯合國保護瀕危物種,母犀牛孕期長達15到16個月。無論是孕育生命的艱辛還是物種的珍稀程度,都比較契合用來形容這個新「孩子」。
在需求端,「犀牛智造」可以打通淘寶天貓,為品牌商提供精準銷售預測,首次讓按需生產可規模化實施;在供給側,通過柔性製造系統,犀牛工廠可實現100件起訂,7天交貨。
與同行橫向比較,犀牛工廠能夠縮短75%的交貨時間、降低30%的庫存,甚至減少50%的用水量。
目前,已經有200多個淘寶中小商家、產業帶商家、直播主播用上了「犀牛智造」。
一 需求端:給老闆裝上「雷達」如果中國電商可以有性別,那麼,淘寶肯定更偏女性,而京東則更像男人。服裝行業的電商滲透率約佔60%到70%,是淘系平臺最大垂直類目,整體交易規模過萬億。
服裝行業具備強時尚屬性,產品迭代更新迅速,庫存問題突出,業內也有「服飾行業看誰能賺錢,就是看誰的庫存更乾淨」的說法。
對於電商來說,只有高頻上新,消費者才會關注商家店鋪。然而,如何製造一個符合大部分使用者需求的商品,不僅是讓庫存儘量乾淨的重要因素,也一直是老闆們的痛點,如果開款成功率不到20%則可能意味失敗,而小品牌一次做500件就意味著高風險。
特別是疫情以來,國內大部分外貿商的觀念也發生了重要變化,從過去專注海外轉為國內市場。而將內銷比例提上去的前提,就需要搞清楚市場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商品。
如何讓老闆對前路的探測猶如雷達相助?
百萬商家在阿里電商平臺上產生了海量銷售需求,藉由人工智慧技術能夠快速鎖定人群消費訴求,比如喜歡什麼顏色、款式。
而「犀牛工廠」會幫商家和網紅做一些預測。從淘寶天貓、社交資訊、潮流趨勢等大樣本中,洞察出消費需求,給到品牌商「該款式下個月能賣出多少件」級的銷售預測建議。
這也是阿里反覆強調的「犀牛」之所以珍稀的關鍵所在:「一個基於前端商家需求資料的協同網路。」
事實上,傳統的撮合訂單交易這條路,一開始就被阿里否定了,犀牛智造CEO伍學剛在接受採訪時曾談到,他也是前優衣庫全球供應鏈總負責人。
用較快速度和資料把東西做出來,前提是要決定做什麼東西和做多少,這個是起源。「如果沒有需求數字作為起點的話,我們的服務和其他供應商以及其他的工廠就沒有本質的區別,做不到按需生產,以銷定產。」伍學剛表示。
過去三年裡,「犀牛」和淘寶上200多箇中小商家進行試點合作,一步一步跑通了小單起訂、快速反應的柔性製造模式,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通過洞察需求和數字化製造,商家真正做到了按需生產。
二 供給側:給工廠配置「大腦」在供給側,第一時間知道消費者需求後,工廠也被要求幾天內就將服裝生產出來。比如在ZARA,從新款策劃到生產出貨,最快時僅需一週。
幾年來,大家熟知的預售模式已經被成熟應用到了中小服裝品牌實現小單快反的生產模式中。一位負責淘寶店鋪運營的朋友告訴筆者,諸如包包和服裝之類的直播完畢後,會向廠家反饋單量,立刻開工。
「一般是上萬訂貨量,到貨速度要看廠家規模,客戶一般承諾七天發貨,除非是客戶特別喜歡的,否則時間再長,客戶不願意再等。」
一些行業,預售制的七天備貨期到了直播只有三天到四天。一家產業帶飾品商家告訴財新記者,「三四天內發不完就都退了,第一天退一半,第二天再退一半,三四天還不發貨,就退光了。」
和 ZARA 拋棄代工而在本土自建閃電供應鏈做法不同,「犀牛」加速度主要通過自研柔性製造系統及物聯網布局,可做到100件起訂,7天交貨。
到過工廠現場的人無不感慨數字化程度之高。工人一邊縫紉,一邊通過平板電腦上確認任務和進度,工作排期實現數字視覺化;
智慧中央倉已經實現原材料的智慧採購與供給。根據ID,可實現全鏈路跟蹤、自動出入庫、配送和智慧分揀;
工廠也包括傳統服裝企業常見的吊掛系統。該系統會根據生產加工工藝的要求,自動將衣片、半成品及成衣按加工順序輸送到各個加工工序,並且直接輸送到每個操作人員最方便的位置上。
不過,所有這些自動化的核心靈魂在於擁有一顆大腦:智慧化決策。柔性製造,最具挑戰性的部分在於頻繁換款,哪些東西會好賣,後面供應鏈得跟上,賣完了之後會補貨。但問題在於,很難做到產線平衡。藉由系統維持承接更多個性化、小規模訂單的同時,保持低成本和高效率。
「不能用人來做生產線的平衡,得用系統、用演算法來做。」 伍學剛說,首先IoT產生資料,傳輸到雲端,由AI決策決排程。
再比如,工廠會將工人真實場景下的工作技能數字化,給工人喂活不需要組長來決定,而是依據技能資料。AI可以將吊掛衣架自動分配至相對空置工位,改變傳統工廠吊掛單向流轉,容易擁堵的問題。
三 「短路經濟」的硝煙「犀牛工廠」其實也只是「短路經濟」戰場上的一幕。在這個戰場上,傳統制造業與電商的較量不斷,後者憑藉手中的流量試圖「去中間化」,直接溝通消費者與製造商。
從蘇寧極物小Biu空調到努比亞紅魔3S,爆款頻出。拼多多也推出對1000家行業工廠進行扶持的「新品牌計劃」。和網際網路大廠的火熱相比,在這個對傳統制造know-how要求並不高的戰場上,製造商們的「自我革命」反而顯得一地雞毛。
2019年5月,酷特智慧IPO招股說明書一出,即備受爭議。資料顯示,引發各界高度關注的數字定製化服務佔2018年上半年總營業收入的比例不足10%,貼牌生產仍是該公司營業收入佔比超過六成,並且利潤也有下滑趨勢。而備受關注的阿迪達斯定製化工廠SpeedFactory 宣告失敗。
這也再次證明,對於「按需生產」這輛高速行駛的列車來說,柔性供應鏈並不夠,乘客(也就是流量)才是關鍵。酷特智慧做代工起家,此前並無任何C端使用者積累。雖然公司自建了針對C端入口(APP、微信小程式),但招股書顯示訂單明顯偏少。
阿迪達斯的例子進一步表明,普通消費者並不想花精力定製商品,他們更樂意追隨網紅和KOL。
試圖自建新的流量入口需要長時間沉澱,甚至迴避不了線下門店的重資產模式。而對於已經坐擁流量入口網際網路巨頭來說,拿流量換取製造業的機會正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四 價值在於複製它(犀牛工廠)不可能是一種補充,就是一種革命。一些業內人士評價道。不管從商品的價值、品質以及對消費者需求快速反應的能力,都是傳統模式不可比擬的。
不過,「犀牛工廠」也只是阿里「犀牛智造平臺」打造出的一個樣板工廠,其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複用,讓工廠製造能力可以像雲端計算一樣被呼叫。下一步,犀牛也將向產業開放已經成熟的技術。
把服裝工業的工藝、技術、經驗、知識全部數字化或軟體化,變成可以複用的,從而實現邊際成本下降甚至趨零。「他們可以證明將ROI控制的很低,企業的轉型成本和風險都很低,其他中小企業敢用也用得起。」一些業內人士表示,這比改造一家工廠的意義更大,而且今後的價值也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