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4109字,預計學習時長11分鐘
時隔一年,東莞松山湖再一次迎來了華為開發者大會。
一年前,鴻蒙系統在這裡真正面世,從幕後走向臺前;幾天前,同樣是在這裡,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常務董事餘承東宣佈,鴻蒙OS升級到了2.0版本。2.0版本將由智慧屏擴充套件到更多的華為裝置,12月釋出面向開發者的手機Beta版。
這次,開發者們是真的 “沸騰”了。18:18原始碼開放,當天晚上就已經有幾十位開發者上傳貢獻了程式碼,鴻蒙官網幾小時內達到了500萬的訪問量。
鴻蒙OS描繪的畫卷正在緩緩展開——一個全場景的智慧生活生態、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距離成為畫中人究竟還有多遠?
鴻蒙OS 2.0 是什麼?這是一款更智慧的作業系統。我們的生活或許就此被鴻蒙改寫。
往近了說,鴻蒙已經向1200萬臺第三方裝置“下手”了,據美的在開發者大會淞湖對話中透露,15款搭載鴻蒙的產品雙11就將上市;往遠了說,來自華為消費者軟體部Quattroporte王成錄的小目標:一年時間幾億臺裝置不為過。
也許你會問:家電?難道不是手機嗎?
別急,雖然全面支援鴻蒙系統的華為手機還要等到2021年,但是“不帶手機玩”的情況不存在的。如果你用的是P40、Mate 30系列等首批可升級至EMUI 11的手機,很快可以提前體驗鴻蒙系統。EMUI 11搭載了鴻蒙的核心分散式技術,升級之後,你也可以像HDC大會裡展示的那樣,拿著手機去“碰”烤箱豆漿機了。
作為華為全場景戰略“1+8+N”的核心,智慧手機的重要性不容小覷,是使用者進入全場景智慧生活的入口。不過,如果用看安卓的眼光看鴻蒙,僅僅把目光侷限在手機上,那路就走窄了。鴻蒙OS因何而生,我們得回頭看看,那可是一場跌宕起伏的連續劇。
曲折的鴻蒙“誕生宴”把時間撥回一年多前。2019年3月,我們從餘承東與德國媒體的對話中,得知了這個“神祕備胎”的存在。5月21日,餘承東稱,“最快今年秋天,最晚明年春天,華為將推出自己的作業系統,它打通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汽車、智慧穿戴,統一成一個作業系統。”那時,對於鴻蒙,我們只聞其影,不知其名。
“備胎計劃”的面世和谷歌斷供密不可分,在當時,將這個神祕作業系統與安卓相提並論是件自然而然的事。但其實鴻蒙並非對標安卓,任正非稱,鴻蒙並不是為了手機而開發,而是為了物聯網。他們目光早已瞄準了後智慧手機時代。
但8月份的鴻蒙“誕生宴”卻不盡如人意——沒工具文件、沒demo、沒原始碼,對於鴻蒙實力的質疑聲音變大,給出的鴻蒙路標被認為是“畫大餅”。但至少,多年備胎終轉正,鴻蒙OS進度條開始倍速前進。
而這次,鴻蒙2.0帶來的可不僅僅是PPT,還有全面升級的分散式技術、如願以償的開原始碼和完備的開發者支援。去年畫的餅,今年就遞到了你手裡,鴻蒙正按既定路標行進著。以物聯網之名連人機萬物,以分散式之力賦能全場景生態,2.0版硬核上線,猝不及防把你拽進這幅畫卷。
華為的物聯網戰略版圖鴻蒙一波三折的發展,背後是華為對物聯網行業的長期聚焦。
物聯網到底是幹什麼的呢?它利用智慧裝置對物理世界進行感知識別,再經過網路傳輸互聯、計算、處理和挖掘,實現人與物、物與物的互動,達到對物理世界的實時控制、精確管理和科學決策。
人們早就對物聯網給予厚望了,但它似乎是個慢熱型行業。21年前,中國最早的物聯網嘗試——比爾蓋茨的維納斯計劃無疾而終;2008年,首屆國際物聯網大會設想了不遠處的光明未來,然而想象中浩浩湯湯的變革卻始終行進緩慢。
原因很簡單,物聯網並不是獨立的產業,它的發展需要各個行業的認知轉變和實踐支援,新技術大規模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談何容易?
不過,當今的物聯網和十幾年前的先行者面對的環境大有不同了,無論是政策、經濟、社會需求還是技術發展,都預示物聯網光明前景的觸手可及。佈局物聯網已成為不可逆的行業趨勢,投入物聯網大軍的企業不計其數。
華為也早已將物聯網納入自己的戰略版圖。從Boudica物聯網晶片到Ocean Connect物聯網平臺,從網路整合服務到HiLink戰略,華為在物聯網上的投入不僅是前瞻性的戰略佈局,更是作為一家通訊起家的公司在發展中的順勢而為。
但立足現實,物聯網發展的道路並非暢通無阻,華為首席戰略官邵洋也指出了物聯網行業發展的四大痛點:生態系統、連線體驗、操控體驗和產品成本。
究其根本,還是系統的碎片化。對此,華為推出了自己的跨終端作業系統解決方案——鴻蒙OS。
對於作業系統你可能沒概念,但這些情況絕對深有體會:用慣了iPhone的人拿起安卓手機渾身彆扭,用慣了Windows系統的人對著MacBook基本抓瞎。
不同品類、不同廠商、不計其數的裝置搭載不同的作業系統,有著不同的控制APP。系統之間隔著鴻溝,手機電腦還好說,老實蹲在一個“坑”裡就完事。但對於物聯網,作業系統彼此孤立,萬物互聯拿什麼聯?
這就是鴻蒙OS發力之處了,這個面向全場景的分散式作業系統會是物聯網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大突破。
那麼,它是怎樣實現的,又能做到怎樣的程度呢?
鴻蒙OS 2.0強在哪兒?王成錄向我們介紹了鴻蒙OS分散式技術的三大核心——分散式軟匯流排、分散式資料管理和分散式安全。
分散式軟匯流排技術是底座,它重新定義了硬體裝置之間的關係,“碰一碰”無感連線就是基於這項技術的發展實現的。
它讓硬體能力也流動起來。想象一下,每個硬體都將自己的硬體能力按照型別放在一個共享資源池裡,當用戶想要使用的時候,可以從硬體資源池中呼叫最合適完成此工作的硬體。你的手機可以呼叫電視的攝像頭,秒變大屏。
分散式資料管理則解決了應用與硬體裝置間的問題。去別人家找東西畢竟和在自己家裡不一樣,裝置間的檔案讀寫和資料操作的速度事關體驗。鴻蒙OS 的分散式資料庫和分散式檔案系統,讓跨裝置“串門”就像訪問本地檔案,使用者體驗更絲滑。
軟體開發也隨之迎來了“大解放”,分散式應用被“打包”成了多個功能獨立的特性模組,可以在不同硬體終端上執行,實現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簡單講,開發者不再需要為了平板、手機、手錶、PC把一個應用寫四遍,而是可以把應用部分遷移到恰當的裝置。
安全和隱私問題無論何時都很重要。尤其當你生活在這樣一個智慧生態中:身邊的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空調等裝置無時不刻不在記錄、生成、流轉資料,便捷生活的背後“危機叢生”。
物聯網記錄儲存著大量個人資料,但卻是“黑”起來最容易的。曾經導致Twitter、CNN、華爾街日報等數百家網站無法訪問的DDoS攻擊就是利用物聯網進行的,黑客對網路攝像頭、心臟裝置、車機攻擊控制的案例更讓人不寒而慄。
我們需要一個更安全的物聯網系統。鴻蒙OS的分散式安全提出了一個理念——讓正確的人,在正確的裝置上,正確地使用資料。
指紋、面孔、心跳、聲紋……多端認證確保“正確的人”;把華為手機優秀的安全能力“借給”其他裝置,確保“正確的裝置”;在流動中分級分類管理資料,確保“正確地使用資料”。分散式安全為物聯網裝置安上“防火牆”,也解決了安全與便利之間的矛盾。
連線、應用、開發、安全……鴻蒙OS分散式技術的突破對於物聯網發展有革命性的意義,屬於物聯網的光明未來不再看得見摸不著,我們離真正的智慧生活又進了一步。
未來智慧生活的拐點來臨?正如王成錄的形容,中國的軟體行業枝繁葉茂,但是沒有“根”,無根之木很可能瞬間凋零,作業系統就是“根”。
但反之亦然,沒有生態的作業系統沒有價值,所有投身物聯網的企業都想建立自己的生態鏈。強調開源、強化完善技術生態環境是當前科技公司的趨勢,而生態建設的難度與技術難度相比有數量級之差。如果說作業系統是一個空間世界的執行規律,那麼生態就是這個世界中的方方面面,領域之多、範圍之廣、內容之深,不是華為一個公司“擼起袖子加油幹”就能完成的。
因而,這無疑是華為發展中的里程碑時刻:開始將鴻蒙開放給第三方廠商和裝置。捐贈原始碼、釋出SDK包、提供工具平臺、開放分散式能力,華為向硬體廠家和開發者丟擲橄欖枝,全場景智慧生活是什麼樣的,將由所有人共同創造。
開發者大會中最“洗腦”的就是“碰一碰”,幾個案例讓我們得以管中窺豹。作為金牌助理,智慧屏和手機連線,團隊隨時開啟頭腦風暴;出門在外,手機手錶聯通,打車導航更簡單;在家裡,手機連線烤箱,碰一碰坐等開飯。
但這只是未來智慧生活中的冰山一角。大到汽車電視印表機,小到監控門鎖血壓計;從健身房到圖書館,從電影院到小賣鋪,硬體裝置的形態有多琳琅,我們的生活場景有多豐富,這位超級管家的功能就能多天馬行空。
美團提出了設想,配送員頭盔裝上攝像頭,手機協同小區電梯門禁,能提供更好的外賣配送服務。APP廠商也有自己的思路,張朝陽正在思考應用軟體能否和作業系統直接配合。
實現了空間的延伸,鴻蒙OS下一步能否打破時間侷限?傳統硬體裝置的銷售是一錘定音,功能定型,買回來什麼樣兩年後還是什麼樣。在未來,硬體能力或許也能像軟體一樣,定期升級節節走高。現在買的攝像頭,以後或許能新增面部識別的功能,我們不僅看重裝置現在的功能,更期待未來的服務升級。
事實上,就像速度提升只是5G最“微不足道”的一點,移動支付改變的不僅是支付方式而是“和現金說拜拜”的生活理念,連線之於鴻蒙也只是最基礎的一步,基於連線之上的思考和看待生活的方式,也是未來智慧生活拐點的真正涵義。
到那時,支付方式或許只需要兩個裝置的接觸;電影音樂隨著你開車回家,從車機到手機,從手機到大屏,服務跟著你走;不再需要很多APP,觸碰、連線、記錄、解決,懶人生活就是這麼快樂;多屏協作,提高工作科研生產力;打遊戲的方式也會隨著裝置連線有更多想象力……
這一天的來臨需要匯聚想象。星火燎原,鴻蒙世界的成長需要依靠微光的力量。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