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從阿里巴巴的“第二曲線”,到新零售的“第二曲線”。
時間回到2009年,那年,剛剛成立的阿里雲正處於風口浪尖:在其他網際網路大佬口中,要不然是“(雲端計算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要麼說雲端計算是異想天開,落地要等到幾百年後。
之後,馬雲在阿里雲內部年會中講道,“有人認為雲端計算是一種概念,……,今天儘管有很多人認為這是概念,我堅信它不是概念,它是實實在在的存在。5年以後,這個世界的競爭,已經不是技術的競爭,不是產品的競爭,而是服務的競爭。未來的網際網路需要它,未來的小企業需要它,未來的消費者需要它。”他還說,想清楚這些以後,我們就開始大力支援雲端計算的發展。
十年後的今天,7月21日,國際資料公司IDC公佈2020年一季度中國公共雲市場資料,阿里雲排名第一,市場份額達42.4%。
而阿里雲最顯著的落腳點,就是馬雲在2016年提出的“新零售”——不僅是阿里“躬身入局”,進行新零售實踐,更對泛零售產業帶來了切實有效的“新零售升維”。
1對於傳統行業來說,電商是它們的第二曲線;對於電商業務起家的阿里巴巴來說,阿里雲毫無疑問是自身的“第二曲線”。
也正在電商產業策馬狂奔之時,阿里巴巴開始佈局下一個增長點,就是雲端計算、雲服務:當時,芬蘭移動遊戲巨頭Supercell引起馬雲的關注,因為這家巨頭居然只有十幾個人做開發,高效運營背後是基於中臺搭建的公司架構,於是阿里雲在2015年啟動了“中臺”改革。
結合阿里巴巴旗下淘寶、天貓、聚划算平臺的情況,當時每個板塊獨立維護,各自為戰,“孤島、煙囪一大堆,消耗的資源特別多”,於是阿里就用“大中臺、小前臺”戰略革了自己的命。
中臺在阿里取得顯著成效後,作為阿里巴巴的技術底座,阿里雲開始扮演新零售對外輸出的出口。以阿里正式對外推出商業作業系統為界,阿里雲新零售的對外輸出也迎來2週年,幫助大量泛零售領域的企業在電商時代開啟“新第二曲線”。
現在,來自Gartner的調研顯示,阿里雲已經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大雲服務提供商,市場份額從2018年的26%增至2019年的28%。全球範圍內,阿里雲已經在2019年成功搶佔亞馬遜雲服務的市場,以9.1%的市場份額躍居第三名。
2新零售可謂阿里雲最為人所知的落地點,阿里雲與新零售之間的相互成就,其實是一種必然。
一方面,網際網路進入存量時代,依靠網際網路客戶就能支撐增長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阿里雲需要開始調整自己的使用者結構。
另一方面,消費者流失大、產品跟不上需求變化,讓泛零售企業感到很強的危機,因此,在市場經濟增速下行的大環境下,他們也希望從節流走向開源,重新和自己的客戶“談戀愛”。
在這個過程中,新零售並非另起爐灶、顛覆行業經驗和特徵,而是用資料幫助企業,讓資料真正發揮價值、輔佐決策,實現企業發展的“第二曲線”和“戰略升維”。
新零售的第一步就是整合各類硬體,自動獲取更多的資料來源,讓一切基礎設施走向雲端、進而實現“觸點的數字化”。
KK集團旗下的KKV調色品牌服務於14-35歲女性消費群,為了贏得這批個性至上消費者的青睞,KKV推出了16大品類、20000個SKU,而這一切的管理,都離不開中臺。
今年8月份,在阿里雲助力下,KK集團完成一期門店系統上雲。通過和阿里雲合作,KK集團實現“千店一網”,低成本地解決了連鎖店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門店系統資料傳輸難題,為資料驅動業務打下基礎。
目前,阿里雲已經形成了完備的企業遷移上雲解決方案,從前期的雲化戰略諮詢,上雲方案設計,到後期上雲實施,雲上應用架構和資料庫優化等服務等,能夠解決各種複雜場景下的網際網路、傳統行業資料遷移上雲。在服飾零售領域,已經支援特步、波司登等服飾企業完成上雲轉型,李寧、七匹狼等也在逐漸遷往雲上。
新零售的第二步就是打通企業內部既有資料,讓核心業務實時線上。
曾經,奶粉巨頭飛鶴乳業就面臨著“資料孤島”問題,雖然核心資料完善,但是各個系統、業務線的資料標準不一——甚至有些資料是手工的錄入的——沒有實現線上化和數字化。
2018年8月,飛鶴與阿里雲合作的資料中臺建設正式立項,飛鶴將整個資料中臺搭建在阿里雲上:系統的一端是飛鶴原有的各個系統資料,它們被彙集到中臺,系統另一端與前端的業務運營系統對接,為各項業務運營提供資料智慧賦能。
基於中臺,飛鶴有能力靠自己搭建兩套新系統,一個是“智慧導購”業務運營平臺,一個是“飛鶴星媽會”消費者運營平臺,在中臺這顆“大樹”上快速生長出新的枝條。
“我們之前看業務,就像看一張360P的低清照片,模模糊糊,看不清區域性,也看不清全貌。現在有了資料中臺,業務就像變成了一個3D高清模型,可以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仔細琢磨。這種感覺簡直讓人慾罷不能。”飛鶴集團資訊部負責人馮海龍表示。
類似地,通過“數字化驅動+運營能力”的服務模式,蒙牛的智慧供應鏈平臺賦能了上下游生態圈中5000餘家合作伙伴,實現產銷協同。蒙牛通過實時檢視全國收奶情況,為原奶的統籌、調撥提供資料,從資訊孤島走向產業鏈的互聯互通。
新零售的第三步就是輔助決策,實現運營資料化和供應鏈智慧化。
鞋服上市公司紅蜻蜓就享受到了這個紅利:它在店內整合IoT裝置,使得門店可以清晰地獲知消費者拿起、試穿鞋子的情況。假如都是銷量不佳,一雙幾乎不被試穿的鞋和一雙每天被多次試穿的鞋,背後的原因肯定是不同的,到底是工藝的問題、價格問題還是品質問題,阿里雲的數字化軟體和硬體幫企業解答了難題,而這一切在傳統時代只能靠經驗或者猜測。
然後,通過將這些資料反饋給運營、策劃、研發、生產部門,就可以實現整個鏈條的優化調整:賣得好的及時增加訂貨或者翻單,賣的差的停止訂貨並在運營上及時跟進,有問題的,調整後再做處理——相當於給整個生產體系插上智慧的翅膀。
紅蜻蜓董事長錢金波對阿里雲的新零售、中臺體系有個有趣的點評,“我們不缺炮彈,缺的是‘拉登’的資訊:沒有資料、資訊,我們再多炮彈也找不到他;但是當我們有了資訊,一隻小分隊就能解決他。”
3現在,阿里雲新零售已經拓展到服飾、快消、消費電子、零售商、美家、新餐飲、新文旅七大行業,李寧、特步、安踏、百麗、森馬等都是服飾線的客戶,做到“八成知名服飾品牌都上了阿里雲”。因為,阿里雲給予這些企業的不僅僅是數字化工具、資料中臺,其實更是落地的生態體系。
歷史總在反覆,2009年啟動阿里雲,2015年基於阿里雲展開“中臺戰略”,2016年提出“新零售”,聚沙成塔,這些曾經無人理解的東西現在已經成就了阿里巴巴的商業作業系統,對泛零售產業帶來深遠的變革,開啟了產業的“第二曲線”——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新技術都悄然落地。
阿里人總說,“因為相信,所以看見”,看見以後呢?也許要引述凱撒大帝名言,“我來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