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5日,很巧合地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M國對華為新禁令正式生效,臺積電、高通、三星及SK海力士、美光等將不再供應晶片給華為。二是原本是特朗普指定的TikTok交易的最後期限,但又延長至9月20日。
近兩年來,對於M國政府針對華為、中興和TikTok等中國企業的不斷打壓、制裁,很多人都表示不能理解。那麼,我們為何不對M國的蘋果公司、特斯拉下手呢?
比如蘋果這樣的公司,拿走了全世界手機行業66%的利潤。這麼多的iPhone在中國組裝,而中國卻只能得到不到2%的利潤,乾脆直接把蘋果和特斯拉,通通都趕出中國。
但是我們仔細想想,這樣做真的值得嗎?與M國的做法不是如出一轍?
沒錯,蘋果和特斯拉都是M國公司,但也不僅僅是M國公司。
我們拿蘋果官方資料來說,蘋果一共在M國本土創造了200多萬個工作崗位,卻在中國創造了500多萬個工作崗位。
不僅如此,根據蘋果官方公佈的2019年供應鏈列表,在200個企業當中,中國的企業一共有86家,804個供應商工廠中有384個在中國。特別是組裝方面,蘋果公司全部產品中90%以上的產能,來自中國企業。
而且中國企業在蘋果供應鏈中的佔比,每年都在增加。一旦對蘋果下手,或許能直接重創蘋果公司,但是會讓近500萬人失業,接近一半的供應鏈工廠停工破產。這造成的社會影響,不是任何人想看到的局面。
中國之所以能夠屹立於世界製造之巔,最重要的優勢是全產業齊全。而這個產業鏈優勢,並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就單論手機制造業,在蘋果創造了垂直採購體系之前,手機零配件的製造門檻還是比較高的。中國在這個行業的廠商,在國際市場的印象中都是低端、廉價、山寨的代名詞。
可是在庫克掌控蘋果之後,把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打散採購,由幾百家供應商,上千家工廠提供。雖然這樣會增加對供應鏈管理的能力要求,但卻能大大降低採購成本,提高了靈活度。庫克給了機會,而中國的製造企業也牢牢抓住了。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股市裡有個“蘋果供應鏈概念股”,這些企業都是依靠成為蘋果的供應商而迅速成長起來的。比如立訊精密,一家99年成立的代工企業,因為接到了蘋果的單子,股價從每股十幾、二十幾,直接飆升到了每股接近60,成長為一家市值4000億的企業。
這樣的企業每年能夠帶來多少盈利,創造多少稅收,這中間又創造了多少工作崗位呢?所以蘋果在中國開展製造業帶來的效應,不僅僅是簡單的資本效應,還有技術和產業鏈效應。手機晶片固然難做,也是手機的核心,但一套完整的產業鏈封裝技術、理念、採購,讓工業產品的設計快速落地量產,也是非常重要的。
曾經喬布斯就被問道,為何不將蘋果的製造業留在美國,他回答道:這不僅僅是成本高低的問題,而是隻有中國的製造能力可以滿足蘋果的需求,美國工廠滿足不了。
而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想要做個電子產品,只要跑到華強北逛一圈。從材料到零件到解決方案,不管是低端還是高階,甚至在一個市場裡就能給你解決。這要換成全世界的任何一個其他國家都做不到。
依靠著產業鏈的優勢,中國的手機品牌從2013年開始飛速成長。2014年之後,中國手機品牌已經把除了蘋果和三星之外的所有企業全部超越了。不僅如此,很多依靠蘋果訂單成為起來的企業,在成長之後,都把自己的能力擴充套件到更多的領域。進而帶動了過去10年,國內整個消費電子行業的飛速發展。
而對於汽車行業來說,就是一個加強版的“手機行業”。而且汽車行業的電子零部件既然門檻非常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博世、採埃孚、大陸等一系列日本、德國、美國企業高度壟斷。
他們基本不會給新玩家機會,也是中國汽車行業一直落後於外國的一大原因。而電動車正是我們能彎道超車的巨大機會,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在當今的如此複雜社會關係下,還要允許特斯拉在上海建立超級工廠的主要原因。
從以上可以得出,如果我們對蘋果、特斯拉這樣的超級公司下手無疑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那樣的做法,是萬萬不能的,合作共贏才是長久之計。對此,你們又是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