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有慣性的,有了一個新,就會有下一個。
創新也是驅動力的,有了下一個,就會渴望再下一個。
2020年9月16日,“犀牛”出現的時候,人們知道,馬雲“五新”戰略的最後一塊拼圖出現了。“阿里動物園”裡出現的這個新物種,將“新制造”落地。
阿里巴巴在重新整理自己的道路上,看來要“一條道走到黑”了。
犀牛來了
阿里有句土話,叫“只要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
1999年9月,馬雲為阿里巴巴設定好了方向,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2016年10月13日,馬雲又在雲棲大會上為阿里巴巴規劃好了路徑,“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
他說:“這五個新將會方方面面的,對各行各業發動巨大的衝擊和影響,把握則勝,我不希望把它變成危言聳聽的警示,而是當作改變自己的機遇,從現在開始。”
4年過去了,馬雲已經卸任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成為了真正的“馬老師”,而“五新”則終於在“犀牛”出現後形成了一個閉環,彼此依賴,相互驅動。
9月16日,在杭州市餘杭區順風路509號,阿里巴巴公佈新業務,“犀牛智造”(以下簡稱“犀牛”)正式對外亮相。這個被雪藏三年的“祕密專案”被定義為阿里巴巴“新制造”樣板,也被定性為“五新”戰略落地的“官子”。
其實兩天前,“犀牛”便已悄然登場。 9月14日,世界經濟論壇釋出《未來新型工廠照亮製造業的“下一階段常態”發展之路》一文,宣佈全球燈塔網路新增10家燈塔工廠成員,總數增至54家。
新增的10家燈塔工廠中包括亞洲的阿里巴巴(杭州)、美光科技(臺中)、美的集團(廣州)、聯合利華(合肥),而代表阿里巴巴成為燈塔工廠的,便是“犀牛”——阿里巴巴迅犀(杭州)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迅犀”)。
世界經濟論壇的文章稱:“阿里巴巴迅犀試點工廠將強大的數字技術與消費者洞察結合起來,打造全新的數字化新制造模式。它支援基於消費者需求的端到端按需生產,並通過縮短75%的交貨時間、降低30%的庫存需求,甚至減少50%的用水量,助力小企業在快速發展的時尚和服裝市場獲取競爭力。”
“燈塔工廠”是世界經濟論壇與麥肯錫合作遴選出的全球製造業應用第四次工業革命尖端技術的先進製造基地,並讓這些領先者的經驗成為其他企業的指路明燈,從而促進全球製造行業生產系統的優化,打造具有顛覆潛力的新型商業模式,催生新的經濟價值。
“燈塔工廠”是“數字化製造”和“全球化4.0”的示範者,它們擁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所有必備特徵。
世界經濟論壇“塑造先進製造與生產的未來”平臺總監弗蘭奇斯科·貝蒂(Francisco Betti)說,燈塔工廠的成功經驗充分展示了如何通過採用和推廣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來提高運營效率、增強供應鏈韌性、改善客戶體驗,同時提高勞動力技能,實現更可持續的生產系統。“燈塔工廠有機會、也有責任成為實現‘世界復興’的驅動引擎。”
榮膺“燈塔工廠”是迅犀的第一次亮相,也讓“犀牛”一出生便風華正茂,而“成為實現‘世界復興’的驅動引擎”則是它在當前鉅變的經濟形勢下,被賦予的使命。
對於新生的“犀牛”來說,這樣的使命,很重。
不過,對於阿里新制造“一號專案”來說,多重的使命,它都得負荷著。
因為阿里新制造的使命同樣很重,要把中國的製造業優勢、網際網路發展優勢融合在一起。“新制造的重點不在於製造,而在於把網際網路能力與製造業融合起來。”
“犀牛”是什麼?
2017年8月,阿里巴巴組建了新制造團隊。2018年3月,阿里巴巴在杭州建立新制造工廠“迅犀”,並於當年8月正式投產。
這是“犀牛”邁出的第一步。
“犀牛”一小步,新制造一大步。
“犀牛”選擇了服裝業作為突破口,“垂直切入”。迅犀CEO伍學剛說,服裝是一個巨大的產業,中國的服裝市場規模高達3萬億元。服裝行業的痛點,首先是庫存問題,傳統的以產定銷的商業模式造成的巨大浪費高達數千億元。
“服裝是阿里巴巴電商平臺最大的銷售品類,我們已經擁有萬億級別的銷售規模,可以通過數字洞察、利用演算法模型,發現市場機會和做出預測,幫助中小商家進行精準地開發和生產。”
通過阿里的雲端計算、IoT、人工智慧技術,犀牛智造在需求端打通淘寶天貓,為品牌商提供銷售預測,實現按需生產;在供給端,通過柔性製造系統,犀牛能充分開發產能,縮短交貨時間,降低庫存。很多中小商家和網紅品牌成為了“犀牛”的客戶。
過去三年,“犀牛智造”基本完成了柔性供應技術的數字化和平臺化的底層搭建,下一步犀牛將為平臺中小商家提升“柔性快返”的能力。
迅犀是樣板工廠,但“犀牛智造”不是工廠。伍學剛說,“犀牛智造”是“面向中小商家服務的智慧化、數字化的製造平臺”。
“我們首先圍繞服裝行業進行深耕,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以數字和新技術驅動,以S2B的模式來幫助中小商家服務好消費者。這樣商家可以專注做好自己擅長的領域,比如選款、品牌建設、粉絲和店鋪運營,讓每個品牌店鋪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供應鏈技術含量和起步規模比較高的領域,由犀牛通過數字化、集約化的方式幫助商家完成。”
在迅犀工廠中,訪問者目睹了一件定製T恤如何在兩個小時內完成出稿、制單、定版、打版、裁剪、車縫、熨燙、成衣所有環節。T恤拿到手的時候,還帶著熨燙的餘溫。
這是新制造帶來的新體驗。
伍學剛說:“犀牛智造經過3年的探索,形成了按需驅動,全面協同的智慧化製造平臺,該平臺可以用雲端製造四個字來概括,雲端製造首先以阿里雲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為底層,即雲;通過整個價值鏈端到端的互聯互通,是端;並基於人工智慧實現智慧決策,是智。最後通過物理的供應網路、數字化工廠、快速響應協同執行,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這是造。”
作為阿里新制造的“一號樣板”,“犀牛智造”承擔馬雲著“新制造”定義的落地重任。
2016年,馬雲在雲棲大會上說:“過去二三十年,製造講究規模化、標準化,未來三十年製造講究智慧化、個性化和定製化,如果不從個性化和定製化著手,任何製造行業一定會被摧毀。所以從零售以後開始的第二次巨大的技術革命,那就是IOT的革命,就是所謂人工智慧、智慧機器,未來的機器吃的不是電,未來的機器用的是資料,所以希望大家高度重視,所有的製造行業,由於零售行業發生變化,原來的B2C的製造模式將會徹底走向C2B的改造,也就是說按需定製,我們今天講的供給側的改革,就是改革自己、適應市場,改革自己、適應消費者。”
一件定製T恤的奇妙旅程,正是馬雲說的“按需定製”。
動物凶猛
就在“犀牛”正式亮相的第二天,在雲棲大會現場,“阿里動物園”又添新成員。阿里巴巴釋出了第一款機器人“小蠻驢”,同時釋出機器人平臺,正式進軍機器人賽道。
阿里雲智慧Quattroporte張建鋒說,小蠻驢機器人集成了達摩院最前沿的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技術,具有類人認知智慧,大腦應急反應速度達到人類7倍。
接踵出場的犀牛、小蠻驢,與天貓、螞蟻、菜鳥、飛豬、鹹魚、盒馬、神馬、蝦米等二十多個夥伴,一起形成了“阿里動物園”,馬雲是首任園長,而繼任董事長的張勇則是現任園長。
“思想要轉化一下,變成一個戰略佈局、一個戰略路徑圖去演進,”他說,“最重要的就是把整個戰略佈局展開,用什麼人做什麼事,以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效果。”
現在他從馬雲手中接過了董事局主席的位子,也接過了馬雲交過來的重擔。除了要思考“如何去將戰略思想設計為一張戰略大圖”外,他也得獨自負責“想想想”,這是他的“無人區”,他得獨自前行。
“犀牛”是張勇“戰略大圖”的一角,也是他“想想想”的結果呈現。“犀牛”生於淘寶,也象徵淘寶將集中資源,支援“犀牛”造風。
“造風”是張勇創造的詞彙。他在一次演講中說:“在阿里巴巴,首先我們是一個造夢者,我們需要夢想,需要對明天充滿願景。同時我們要做一個造風者。我們不僅不做跟風者,還要思考如何創造未來,不是追逐上一班火車,而去思考如何創造下一班火車。”
未來的日子裡,“阿里動物園”每誕生一隻新動物,就意味著阿里巴巴又提供了一個風口。
造風,是張勇的“想想想”,也是他的“做做做”。
又日新
行動是最好的誓言。自“五新”戰略誕生以來,阿里巴巴每年一“新”,用了不到五年時間,將“五新”落地。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創新了一天,就應該天天創新,追求新上更新。這是創新者的驅動力,也是創新的慣性。
創新者就是要不停地去面對新選擇、尋找新突破、解決新問題、走向新未來。
張勇說:“一個真正的企業家不僅能認清今天的機會,還能看得到明天的機會。大多數人今天看不到未來或者對未來表示懷疑,只有那些看到未來機會的人,迅速行動、先行一步、敢於嘗試,去解決明天的問題。他們才是真正的創新者。”
2016年12月,馬雲的“五新”戰略提出只有兩個月,爭議的喧囂還未停息,第一家“盒馬”就在上海金橋誕生了。阿里內部孵化兩年的祕密專案,迅疾成為阿里新零售標杆。
2017年,螞蟻首創的雙離線支付技術第一次運用於公車,終結了人們最後一個帶零錢出門的理由。無處不在的“新金融”造就了螞蟻,也成就了螞蟻。2020年7月20日,螞蟻集團啟動了在科創板和港交所尋求同步發行上市的計劃,一隻龐然大“螞蟻”即將誕生。
2017年10月11日,阿里巴巴宣佈成立達摩院,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2018年5月8日,阿里巴巴量子實驗室宣佈成功研製出世界最強的量子電路模擬器“太章”;6月,阿里自主開發的語音識別模型(DFSMN)在世界最大的免費語音識別資料庫LibriSpeech上進行公開測試,將全球語音識別準確率紀錄提高至96.04%……
2018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宣佈成立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就在那天,在雲棲大會上,張勇說:“阿里巴巴永遠是一家技術驅動,使商業有所不同,創造商業新賽道的數字經濟體。”“新技術一定是五新的引擎。新能源和新技術的完美結合,才能真正驅動數字中國的發展,驅動大家熟悉的世界走向一個波瀾壯闊的物聯網世界。”
阿里的“新能源”,其實質所指,乃是大資料。
“十年前,我們討論的是雲端計算和大資料的萌芽,五年前進入移動網際網路的大時代,站在十年展望未來,整個社會都在全面進入數字經濟時代。”2019年的雲棲大會上,剛繼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張勇說,“如果說大資料是石油,算力就是發動機,共同構成面向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驅動力。”
2018年,11月26日,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慧。阿里雲自此被明確定義——“在前沿技術上,阿里雲是達摩院加持的雲;在產品能力上,是資料智慧的雲;商業上是自帶阿里巴巴最佳實踐的雲;生態上,是不做SaaS、堅持被整合的雲。”
2019年,阿里巴巴推出了研發的高效能的AI推理晶片“含光800”,1顆含光800的算力相當於10顆GPU。當年9月,阿里雲釋出了兼具向上擴充套件能力和水平擴充套件能力的POLARDB-X,是世界唯一的兼具向上擴充套件和分散式能力的資料庫。
2020年4月20日,阿里雲宣佈未來3年再投2000億,用於雲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路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麵向未來的資料中心建設;7月15日,阿里雲宣佈推出第三代神龍雲伺服器,向全球提供頂級算力,其比目前全球最頂級雲伺服器還要快30%以上,整體算力全球最強。
新,是阿里巴巴的慣性。
9月17日,在“犀牛”亮相後一天,“小蠻驢”粉墨登場,一幅“日日新,又日新”的畫面。
落地的每一“新”,都迅疾成為了風口。
“造風者不是追趕上一個風口,是創造下一個風口。”張勇說。
阿里巴巴為什麼能“年年新”?
阿里巴巴為什麼可以“日日新,又日新”?
可能是因為路徑選擇正確。“只要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這句“阿里土話”說出了阿里人對於路徑選擇後的堅持。
也可能是因為強大執行力背後的強勢推動,就像“阿里鐵軍”曾經橫推中國電子商務一樣。
也可能是那種造風的本能,以及迫切的行動慾望。就像2005年12月馬雲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曾經說過的那樣:“如果說中國電子商務往前走,一定要解決信譽問題……我們不能等到環境好,我們要建立這個環境。”
建立環境需要打破創新的窠臼。張勇說:“今天創新越來越頻繁,變化越來越迅速……為下趟車做好準備,比追趕前一班車更為重要。比起復制他人、努力追趕其他人的步伐,這才是創新。”
只有真正的造風者才會去建立環境。也只有真正的戰略前瞻者才會去為未來造風,才會以異乎常人的戰略定力,不怕山高路遠,堅定的走下去。
阿里巴巴為什麼能“年年新”?
會有無數個答案,但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答案,即使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張勇,也只會提供一種可能。
2019年4月,他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一場演講中說:
“在阿里巴巴我們經常說,阿里巴巴之所以成為阿里巴巴,主要源於我們的使命驅動。20年前,創始人馬雲立下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我們一直保持這個使命。我們不僅為自己做生意,而要幫助更多中小企業更好地做生意。我們也是這樣看待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家精神關乎擔當,關乎責任,不為自己,而是為了整個社會。”
*圖片為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