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大家好,我是照影:

我們先看組資料

阿里巴巴國內零售總成交額6.6萬億元,京東和拼多多分別為2萬億和1萬億,這三家企業合計佔中國線上零售額的90%,佔去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2%。電商顛覆了傳統零售業。

---引自《2020胡潤中國10強電商》

實體為什麼幹不過電商。這個問題可能有很多解釋,電商價格戰,實體租金貴,品牌用腳投票選擇電商等等。說來都有道理,但是這裡可能就有幾個認知偏差,就比如真的是租金很貴嗎?

第一,昂貴的不是租金,是認知!

說到實體店的問題,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昂貴的租金成本,或者租金導致的產品高價,這是錯誤的!

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的租金當然很貴。但是三四線城市的租金一定不算貴。中國有足夠大的市場縱深,價效比相對高的商業區域還是有的。問題是,我們怎麼才能知道?

雖然我們可以從各種商業報告中看到全國主要商場的銷售、租金大致情況。但是這些並不能為開店帶來足夠的幫助。除了要判斷城市、商圈、商場的好壞。拓展時還需要知道,目標商場哪些位置比較好,哪裡有空鋪位,哪些鋪位快到期和什麼時候到期。

看中的商鋪租金如何、扣點多少,能否有談判的餘地?裝修期多久,免租期多久,可以簽約多久?要知道,沒有足夠長的時間可能無法收回裝修成本。

這些問題往往是動態而缺乏標準的,除了商場的公開資訊,品牌影響力、對接層級、人情公關等等都可以產生很大影響。

如果是個新品牌,可能堅持不到搞清楚這些問題,就已經被淘汰了。

反觀電商,真正有價值的渠道和平臺非常有限。阿里、京東、拼多多、唯品會等幾家巨頭,集中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而且每個平臺都有相對清晰和規範的入駐標準,賬期也相對穩定。可以說,品牌不需要花費任何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去開拓渠道,只要正常入駐平臺即可。

所以昂貴的不是租金成本,是優質商業資源的認知成本。

第二、不可逆轉的犯錯成本

網際網路產品的發展,一般都是以不斷迭代的方式進行。對“小錯誤”的容忍度很高,可以說是不停服用“後悔藥”逐漸完美的過程。

做搜尋SEO或者淘寶直通車推廣業務,可以一次性選擇上百個推廣詞進行測試,推廣素材可以不間斷更換,定向人群多個組別。通過不斷篩選優關鍵詞,優化推廣素材,尋找精準定向,提升ROI。網店的設計人員,可以不限次數的更換頁面圖片,不斷裝修店鋪。每個商品的詳情頁面,都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調整。

而這個過程裡面,經營者所付出的僅僅是幾小時,或者幾天的時間成本。還有推廣運營美工的時間成本。對於動輒以數百萬、千萬計的營業額來說,基本可以忽略。並且有充分的調整空間,可以變換思路找到突破口。

就算一家網店營業慘淡難以維繫,最終放棄的也只是投入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

實體零售店則不然。一家店鋪從選址確定,押金房租交付、進場裝修開始,就已經很難做出調整。裝修費用少則以5000左右每平米計算,多則需要每平米上萬的裝修費用。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費用投入後,就難以再進行改動。如果經營不善,不算人工成本就要捨棄很大一筆裝修費,並且撤場還需要幾萬塊的拆除費用。

一旦犯錯,基本宣判了一次較大虧損。

第三,幾何級增加的管理成本

講到這個問題,要先上2張圖

如果介紹一個實體企業的團隊,一般是這樣的:我們需要拿出一張組織架構圖

而我們介紹一個公司的電商團隊,往往這樣就可以了:

從團隊看:

電商團隊中運營、美工、文案、策劃、客服等絕大部分工作人員,可以在同一個辦公室裡面方便的交流。大部分時間團隊不需要頻繁外出,也沒有很多與人溝通和談判的工作要求。工作集中且高效。

實體零售團隊,店鋪分散在城市各個角落,甚至全國各地。每個區域都需要區經理、營業、督導、店長、導購等等多個層級分佈管理。終端同事之間的溝通、協同效率被距離大大影響。就算有手機、微信等現代工具,也不如同一個辦公室內的溝通快速有效。

從運營工具看:

電商業務可以從平臺提供的資料工具中,非常清晰的看到各個維度的變化情況。然後開啟電腦頁面,根據裝修、客服、運營等等維度進行分析。資料不但可以按天統計,甚至可以實時精確到每個小時。

實體零售資料除了銷售和貨品,基本沒什麼能參考的。裝修、陳列、貨品、服務、銷售每個環節,不站在店鋪裡面根本不會清楚情況。比如一個情景,其他工作都做的不錯,導購消極怠工導致銷售下滑。這時一旦管理疏忽,可能管理者要看到月度報表才能反應過來這家店出問題。

一家店尚且如此,如果是100家店,管理難度更是幾何級增加。

第四,操盤手的主觀動力

電商的操盤手,我們一般叫做電商運營。電商運營的收入基本上會是底薪+績效或者底薪+銷售提成的計算方式。電商運營可以很大程度主導一家店鋪的運營方向,有相當的決策權,同時也承擔最大責任。

一個網店的銷售往往可以極短的時間實現大幅增長,而實際操盤這個增長的運營,往往可以獲得相對可觀的收入紅利。所以有相對較強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想辦法促使業務發展。並且可以通過網際網路不斷學習和交流,可以快速成長。

實體零售行業的實際操盤往往多個崗位分工負責,拓展和運營分屬不同部門。整個開店和運營的週期很長,而且增長緩慢。每個崗位人員的決定權不大,並且創造業績之後所獲得的回報不多,或者不夠直接。所以往往線下從業者的主觀能動性較弱,學習動力也不足。這是行業屬性造成的。

而組織中員工的驅動力往往決定了組織業務的發展速度。動力不足,必然導致發展緩慢。

最後,商業地產之間的互相殘殺

我們就以龍湖地產為例,今年龍湖地產的房租收入情況非常好,未來的開店速度也同樣驚人。我們來看一張來自贏商網的圖片。

如此密集的開店、還只是龍湖一家商業地產公司。全國大大小小的商業地產企業,在實體已經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還在密集的開店。

一個城市的人口是有限的,過去十幾家商場分流,現在幾十家上百個商業綜合體分流。客流自然都不會好。

商業地產之間的競爭不但沒有因為網際網路而結束,現在才是真正的剛剛開始!

誰能用好網際網路這件利器,誰就是這局遊戲最後的贏家!

而網際網路戰爭中,不變的規律之一,叫做贏家通吃!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在美國,只要 2000 美元和一張照片,就能拿到所有人的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