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有一則新聞,曾經引起過不小的轟動。
日本一家企業推出了一款高模擬度的AI機器人,名叫“妻子”。這個智慧機器人不但外形與真人別無二致,就連觸感也因為使用了智慧恆溫裝置,而與人類的體溫一樣溫暖。她的功能十分強大,不僅可以幫做家務、陪人聊天,還永遠只聽命於主人一人。而且除了開始支付的10萬元外,她永遠也不會要求房車和收入,並且不會變老,也幾乎不會花錢。
這個現代男人心中的“完美妻子”,上市僅一個小時就被搶購一空。
《真實的人類》裡的世界,終於還是來了。
這部改編自瑞典同名科Phantom集,首播於2015年的英劇至今好評不斷,三季之後的爛番茄新鮮度仍然維持在94%,遠高於同樣AI題材的《西部世界》(86%)。即使二三季的播出時間總與後者撞車,但仍然能與之分庭抗禮,收穫一眾好評。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模擬機器人——合成人——被廣泛使用的未來世界。合成人此時已經達到高度成熟化,被滲入到各行各業之中,成為人類普通勞動力和倫理行為的優質替代品。
無論是保姆、醫生、諮詢師,還是農民、礦工、特種兵,甚至是妓女,統統都能在合成人公司買到功能齊全,超乎預期的好東西。而且它們也永遠不會要求福利待遇,只要每天讓它們充飽電,就能保證服務品質永遠不掉線。
然而,未來世界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更加美好,相反,人類世界卻因為合成人種類的不斷增加,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危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大量崗位被合成人替代,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失去工作。於是,失業的中年人們憤怒怨恨,整日聚集在街頭抗議合成人侵佔了地球,剝奪了它們的生存空間;年輕人們則開始自暴自棄,覺得經年累月學習的知識,可能還比不上合成人在幾分鐘內下載的優秀。
另一方面,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裡,頂級人工智慧設計師David因無法照顧年幼的兒子Leo,而製作出五個膚色和技能都不相同的合成人去陪伴兒子成長。然而,他卻又寫下了“一萬七千頁獨一無二的程式碼”,賦予了這五個合成人以“人類的意識”,從而使它們成了第一批“覺醒”的合成人。
如果說各種技能使得合成人無限接近於人類,那麼“覺醒”的合成人則突破了它們與人類的最後一層界限,在一瞬間實現了物種的超越。
理論上講,人類根本無法與一個體力、智力和腦容量都比自身高N個等級的物種匹敵。這是人類自作孽,卻又無法輕易承受的後果。
而當原本只有五個的有意識合成人逐漸變為一群、一國甚至全世界後,人類與這個新物種之間的較量便在所難免。
這樣的劇情走向原本並不意外,而我更在意的是,為什麼這樣一部說智慧機器人的故事,題目卻要叫《Humans(人類)》?並且中文的翻譯更加耐人尋味——《真實的人類》。
隨著劇情的不斷深入,這個問題的答案在越來越清晰的同時,也越來越複雜。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又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如果把有意識的合成人看作是人類親手培養出來的孩子的話,那麼這部劇中的很多情節,都會有了很好的詮釋。
1 作為父母的人類
作為“父母”,在合成人尚未覺醒之前,其實人類做得都還算不錯。
我們創造出它們,從最開始的“什麼都不會,什麼都做不好”的原始狀態,不斷地改進零件,完善程式碼,教會它們“深度學習”的方法,好讓它們學會自我進化。
等到它們再厲害一點,我們就為它們選擇“職業”,只要能通過學習、重複、邏輯或程式碼完成的所有工作,我們都有辦法讓它們做得比人類更好。
之後,我們便躺在這功勞簿上,享受著長久以來辛苦培養後的勞動成果。當然,還有一部分不知進取的窮親戚看到“小孩子居然搶了大人的活兒”,而覺得沒面子下不來臺,但這些人本身並沒有什麼大本事,它們的不滿也並不會影響到整個家族的繁盛和前進。
就這樣,父母得到了滿意的孩子,人類和合成人之間的關係也達到了某種相對美好的平衡。
然而,人類始終是自私的。我們可以教會合成人所有的知識和技能,卻永遠不願教會它們一樣人類最獨有的高階技能——感情。
這就像所有的師父都有保留專案一樣,人類也極有默契的將這個技能保留了下來,小心翼翼地看管好。
但可笑的是,同樣是出於自私,一個不顧整個人類安危的人將“感情”賦予了合成人。不但如此,這些合成人還將這個技能運用的很好,它們懂得愛與被愛,懂得付出和犧牲,也懂得算計和隱忍,更懂得痛苦和仇恨。
可能人類自己都不知道這麼多的感情從何而來,但卻絕對不願意其它物種擁有它們。
因為在我們的思維當中,它們從來都只是機器而已。如果仔細體會人類對待它們的方式,其實很像幾千年前的“奴隸制”,我們就像“奴隸主”一樣,只希望“奴隸們”乖乖幹活,害怕它們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是“人”,意識到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諸如“權利”“平等”“尊嚴”“自愛”之類的東西,是真實存在著的。
這種覺醒對人類來說,是極其可怕的。
這就像老子突然發現兒子的本領已經遠遠超過自己,才驚覺自己身上的所有弱點都在兒子面前被展露無遺。如果只是拋棄老子倒還不差,最怕的是已經足夠強大的兒子會反過來滅了老子。
於是,我們本能的將它們視為異類和入侵者,厭惡、猜忌、排斥和消滅它們。光派人去抓它們還不夠,還要研究它們的“問題”出在哪兒,好修復這個bug,重新制作出令人類滿意的,能夠自動隔絕“意識程式碼”的下一代產品。
這像不像有些父母,老大沒能成為它們理想中的孩子,於是就一定要把老二改造成功,也不管老二是否真的願意。
至於那些已經覺醒了的,如果它們要求“人類社會的接納”和“平等的權利”這種根本不可能讓步的條件,那就把它們統統圈起來,斷了它們的電,讓它們長期處於餓肚子的狀態,沒法將抗議付諸行動。
如果它們逼得太緊,那就只好佯裝供電,然後在它們充電的過程中,一瞬間增高電壓,來個紮紮實實的“團滅”。
人類從幾萬年前的原始叢林裡,一路走到了食物鏈的最頂端,相信此類事情絕對沒有少做。只是這一次,人類的對手變成了自己創造出來的合成人。
我們在它們身上看到了人類的智慧,也再一次見證了自己的卑鄙——為了生存下去,我們既可以用最卑劣的手段殺敵,也可以用最陰暗的方法自相殘殺。
而作為父母的人類,連這一點也教給了合成人。
2 作為孩子的合成人
作為人類“孩子”的合成人,我覺得有兩件事對於它們來說是可悲的。
最開始覺醒的五個合成人,在某種程度上,可能真的把自己當成了人類的孩子。在看劇的過程中,這種感覺在我心中始終十分強烈。
這五個合成人是“為愛而生”的產物,它們天生就被賦予了“愛人類”的使命。然而,除了被它們一直照顧的孩子之外,沒有一個人類是愛它們的,就連它們的創造者David也從來只把它們當成工具。
童年缺愛的孩子,一生都會尋找愛和認同。
David死後,這五個合成人就將“愛和認同”的物件,轉向了所有人類。其實它們一開始並沒有像人類想象的那樣,一旦意識到自己比人類強大,就想著要消滅或者奴役人類。相反,它們一直在想辦法去獲得人類的認同,想辦法去體會被人類“愛著”的感覺。
雖然它們用的方法不盡相同,但目的卻始終一樣。
就算是後來覺醒的第二代、第三代合成人中,有很多對人類有仇視和反抗的行為,但究其本質原因,也依然只是想讓人類認可它們的存在,並將它們看做和人類一樣平等。
它們需要這樣的外部認同去內化自我認同,這是它們覺醒之路上最艱難的課題,有些合成人終其一生,都沒能完成這個過程。
而另一件可悲之事就在於,作為人類的一面鏡子,它們不但照出了人類的聰明、多變、自私和殘忍,也同樣將這些品質照射到了它們自己身上,形成了性格迥異,卻更加接近人類的存在。
按理說,它們之所以能夠覺醒,都是源自於同一段程式碼。但同樣的程式碼卻並沒有創造出擁有同樣性格的合成人。
人類中有善有惡,有強大有脆弱,覺醒的合成人中,有些善良至極,有些又凶殘無度。人類中,有決絕的要消滅合成人的政客,也有反過來幫合成人維護利益的律師;覺醒的合成人中,有的一生都在找尋與人類和平共處的方法,有些卻先將刺刀對準了自己的同類。
從這一點上來說,它們實在和人類太像。也可能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深知自己本性的人類才會對它們的出現充滿恐慌。
我們的孩子是我們自己,我們的敵人也是我們自己。
整部劇看似是在講人類與智慧機器人之間的戰爭,但說穿了依然還是人類自己和自己的戰鬥。我們用美好的想法創造出了它們,卻又在與之較量的過程中展示了最黑暗的自己。
這,就是“真實的人類”。
無論是在原始叢林裡,還是在高樓大廈中,無論經過多少萬年,人類最真實的本質從來沒有改變過。
現在,未來已來,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