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大敵當前焦慮了,蔚來轉投合肥上海後悔了?
文|楊小林
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一定恨死了從網際網路跨界到“車評界”的美團創始人王興,因為後者對新造車企業未來“三國殺”格局的論斷裡,根本就沒有威馬的位置。按照王興之前的預判,新造車企業的未來就在這三家企業,已經被合肥戰投並率先登陸美股的蔚來、背靠阿里也在近期完成美股上市的小鵬和他自己親自投資的理想。
說實話,要我是沈暉本人,聽到這樣的論斷也難免不爽。王興說這話時,自己已經踏上了“智慧與新能源汽車”的賽道,他是一邊看著理想汽車兌現資本市場的諾言,一邊對還在後面緊追慢趕的威馬丟擲這個巨集論的。當然,也完全有可能,威馬彼時也已經淹沒在蔚來、小鵬和理想“三駕馬車”極速狂奔的煙塵中,王興甚至都沒來得及正眼看看威馬“快馬加鞭”追逐的狼狽樣子。
說實話,過去半年乃至一年時間裡,新造車企業的江湖基本上是被王興看好的這“未來的三巨頭”攪動得熱鬧非凡,而媒體的聚光燈也悄然從威馬身上轉移到了這三家。前期因提供“物美價廉”的智慧電動車,銷量一度出現高光時刻的威馬,的確在輿論的名利場中逐漸暗淡了“刀光劍影”。很正常,花無百日紅嘛,威馬究竟是不是千里馬,這兩三百里地看不出來。
文壇大佬魯迅先生曾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這話說得真的挺富有哲理的。如果這一次威馬不是官宣拿到了100億元號稱新造車企業界最大一筆融資,大多數媒體可能都要誤認為威馬已經快成“病馬”,在熬過一陣子兵荒馬亂的日子是不是就要徹底成死馬?但很顯然,威馬沒有在沉默中死亡,而是醞釀了一個絕地反擊的大絕招。
拿到100億戰投,威馬果然在沉默中爆發了。100億元對於新造車企業而言是什麼概念,說多也不多但其實也不少。你想想,“摳門”的理想官宣只用10億美金就造出了一臺增程式混動汽車理想ONE,並且依靠看起來仍然亮眼的上牌量,以及好友王興這樣的一幫大佬力挺,就登陸了美股甚至市值一度逼近“九死一生”的蔚來。
而另一家新造車企業拜騰,據說在燒光80億元的融資後,第一款量產車還沒有造出來就面臨債務重組。當然,更多的像博郡這樣的新造車企業,可能還沒融到100億元就倉促啟動造車專案,結果就是故事還沒開口講就變成了一地雞毛的事故。可見,對於幾乎所有新造車企業而言,先融它“一百個小目標”才是正事,否則別說造車,就是製作一個精美的PPT來講故事都可能底氣不足。
所以,當已經造車五年,首款量產新車上市交付已經超過3年的威馬,官宣D輪融資拿下100億元戰投時,沈暉的興奮之情有多強烈。前期被王興DISS(必須澄清一下這是不點名的)得有多狠,這次情緒反彈就有多強烈,尤其是在新造車“三駕馬車”陰影下一度沉寂的威馬,需要一個大大滴好訊息引爆業界,提振士氣。
從銷量表現看,威馬的確有被蔚來、小鵬和理想趕超的意味。2019年,威馬總銷量為16876輛,在新造車勢力中位居第二,僅次於蔚來。據機動車交強險資料,2020年1-7月,威馬的上險量僅排名第四,為7103輛,低於蔚來、理想和小鵬。到了2020年8月,威馬單月銷售了2057輛,同比增長143%。但這樣的“報復性增長”能否持續,尚有待觀察。
考慮到蔚來、小鵬和理想都已在美股上市“會師”,有國資背景的機構投資意義已經不大,而在智慧與新能源汽車這個賽道上,還能有機會“上車”的載體已經不多,而威馬算是為數不多的好投資標的。因此,對於這次領投的“上海國資投資平臺及集團”聯合出資方,這次出手有放走蔚來後亡羊補牢的意味,但更多的還是希望多押寶一個“有潛在勢力的新造車玩家”。
這背後,一定程度上凸顯的是集團在佈局智慧與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的焦慮和不安。就在上海自家門口,眼睜睜看著特斯拉快速“做大”,股價一飛沖天,尤其在高階電動車市場已經形成“一騎絕塵”的領跑姿態卻無計可施,而真正有機會與特斯拉抗衡的蔚來已經被合肥“築巢引鳳”,如果再不抓住威馬這個“潛力股”恐怕光靠自己的嫡系部隊很難與之“血戰到底”。
不可否認,相對於其他大型國有汽車集團來說,是最早佈局新能源和智慧網聯,也是在技術儲備和量產能力積澱最豐厚的“國家隊”玩家。但相對於輕裝上陣、機制靈活和產出效能更高的新造車企業而言,自身的國有體制是品牌運營和產品打造最大的弊端所在。而要在智慧與新能源賽道加速超車,像威馬這樣的新創公司其實更有獨特優勢。
當然,從投資收益和風險角度衡量,目標瞄準“科創板新能源第一股”的威馬汽車,其實在登陸科創板前也的確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投資標的,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何上海國資和集團聯合領投後,一大票地方基金和機構投資人都蜂擁跟進。畢竟,特斯拉再風光,如果沒有中國市場和銷量的“神助攻”,也不可能在美股風生水起。
而威馬,則是在中國土生土長、且有望依託中國市場和使用者持續成長、並率先在中國科創板登陸的造車新勢力。憑藉這個獨特概念,如果能在接下來通過高效運營和品牌打造講述一個“中國版特斯拉成長記”的故事,想必同樣是能打動不少投資者的。當然,威馬的挑戰依舊不小,如何從現在15-20萬元的價格區間往上走、如何打造類似蔚來那樣的高階用車體驗和口碑、如何在智慧與新能源賽道穩健超車?
毫無疑問,這些都是現實發展需要直面的難題。對照蔚來和特斯拉的燒錢路徑,要解決所有這些問題,威馬當下拿到的100個億隻是“首付款”。沈暉要真打破王興對新造車企業未來競爭格局的“神預測”,這100億顯然還遠遠不夠。但願,當下還有機會“快馬加鞭”的威馬,能在未來突圍的道路上少走一點彎路。畢竟,能活到今天的新造車企業,實屬不易。(作者楊小林系資深汽車媒體人、車壹傳媒聯合創始人/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