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在構建其業務模式時,始終聚焦核心,堅持痴迷客戶、為客戶創造、長線思維、投資未來,不斷探索全新模式,不斷拓展業務邊界。
亞馬遜的業務模式,如何演進
1.0版:單品類電商,從圖書開始
2.0版:多品類電商,不斷快速拓展
3.0版:線上零售平臺,構建生態,對外賦能
4.0版:線上線下打通,加強基礎設施,持續拓展邊界
模式演進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始終堅持以下四條:痴迷客戶、為客戶創造、長線思維、投資未來
亞馬遜業務模式的成功,靠什麼
1994年建立亞馬遜前,貝佐斯就職於量化對衝基金巨頭蕭氏公司。該公司創始人為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博士大衛·蕭(D.E.Shaw)。早在30多年前,這位蕭先生就開始嘗試量化投資,大膽探索通過量化分析、智慧演算法,讓計算機自動完成金融交易。
為了探索網際網路的商業潛力,很快被提升為副Quattroporte的貝佐斯,每週都會跟蕭先生一起頭腦風暴,天馬行空地暢想未來。頭腦風暴後,貝佐斯負責把各種奇思妙想都記錄下來,逐一分析其可行性。
早在1994年年初,他們就想到了幾個頗有前景的創意。比如,為客戶提供免費電子郵箱,然後通過廣告賺錢。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這不就是後來雅虎及谷歌做的嗎?再如,通過網際網路,讓客戶線上自助完成諸如股票或債券等金融投資交易。這不就是後來億創理財(E*TRADE)的業務模式嗎?其中,最讓貝佐斯心動的是“萬貨商店”。
在研究網際網路的過程中,有一個神奇的數字深深地震撼了貝佐斯:2300%,即相比前一年,網際網路活躍度大幅提升了23倍。貝佐斯後來多次談到當時內心的震撼以及之後的思考:這樣的超高速增長是極其罕見的,到底做什麼樣的業務,才能乘勢而上?
於是,貝佐斯辭去了華爾街待遇優厚的工作,開始了探索未知的創業之旅。當時網際網路行業還處於萌芽時期,貝佐斯的第一步,要從哪裡開始呢?
亞馬遜的業務模式,如何演進儘管萬貨商店的創意非常令人心動,但貝佐斯知道,一步登天、一蹴而就是極不現實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什麼是最適合在網際網路上售賣的品類呢?貝佐斯列了個清單,其中包括計算機軟體、辦公用品、服裝、音樂等20項。深度思考之後,貝佐斯做出了選擇:與其漫天撒網,不如聚焦一點,先從圖書開始。
1.0版:單品類電商,從圖書開始貝佐斯為什麼在萬物之中單單選擇了圖書呢?
有些原因,不用問貝佐斯,大家也能想到。比如,圖書是標準品,市場空間巨大,而且相較其他品類,圖書的配送難度不太大。
除此之外,美國圖書市場的行業結構比較特殊。英格拉姆(Ingram)和貝克&泰勒(Baker&Taylor)兩大集團,幾乎把持了整個圖書市場。做圖書零售,不必與大大小小的圖書出版社逐一聯絡,只要找到這兩家公司,就能開展業務。這對初創企業來說,是巨大的便利。
然而,貝佐斯最看重的並非上述幾點。他思考的是,如何創造傳統線下書店不可能具備的獨特競爭優勢。
這才是問題的核心。貝佐斯要的不是簡單地把客戶買書的行為從線下搬到線上;他要的是通過網際網路及各種新技術,為客戶創造一種全然不同的全新體驗,一種即便傳統書店有心複製,也無法實現的獨特體驗。
這會是什麼呢?
傳統線下書店面積有限,通常一家大型書店最多也就賣10萬~15萬種圖書,而全球正在出版的圖書則超過了300萬種。通過網際網路賣書,就能突破傳統書店在面積上的限制,可以給客戶提供“無限選擇”。
此外,傳統方式賣書,都會有知名人士的推薦,有的印在書上,有的發表在報紙雜誌等媒體上,通常都是各種溢美之詞。然而,普通讀者的反饋究竟如何,是否存在名不副實、令人大失所望的情況,這就無從得知了。通過網際網路,請讀者留言,這些來自普通人的、未經修飾加工的“真實客戶反饋”,也許對買書的人更有幫助。
最後,也是最厲害的,就是終極個性化服務,即根據每位客戶的基本資訊、習慣偏好及特殊要求,為每位客戶提供量身定製的服務。這對見慣了標準化、大一統服務的人來說,無疑是種全新的、能帶來驚喜的體驗:這家公司怎麼這麼懂我?線下書店是很難做到的,但對精於數字技術的亞馬遜,這恰恰是它最擅長的。
無限選擇、真實客戶反饋、終極個性化服務這正是貝佐斯最看重的,且只有網際網路才能帶來的,將決定未來成敗的關鍵競爭優勢。因此當亞馬遜被傳統線下書店集體圍剿時,貝佐斯依然顯得非常淡定,說對方根本就不是自己的競爭對手。
1994年創業初期,公司名字一直沒定下來。貝佐斯嘗試過好幾個,但總不太滿意。有天翻字典時,不經意間,Amazon(亞馬遜)跳進了貝佐斯的視野。就它啦!
後來貝佐斯回憶說,這是因為亞馬孫“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而且其體量遠遠超過了其他河流”。或許這就是貝佐斯對自己公司的期許,不僅要做到最大,還要遠遠超過其他對手。
在圖書領域,亞馬遜的確做到了遙遙領先。2018年,在全美紙質圖書方面,亞馬遜的市場份額高達42%,在電子書方面則是佔據了令人驚歎的89%的市場份額。
2.0版:多品類電商,不斷快速拓展從圖書開始,並沒有讓貝佐斯忘了自己最初的夢想——打造線上的萬貨商店。
自1998年起,亞馬遜涉獵音樂、影片、禮物、玩具、消費電子、家居家裝、軟體遊戲等多個品類,還進入了英國、德國、中國等海外市場。
除了自身業務快速拓展,亞馬遜還通過投資併購,迅速切入了多個垂直領域,如有聲書、醫藥、寵物、金融服務、快消日雜、戶外裝備、玩具、汽車、紅酒及鞋等。
在令人眼花繚亂的併購投資、品類及區域拓展之間,線上萬貨商店的樣貌漸漸清晰起來。
業務上的快速發展,並沒有讓貝佐斯迷失,他一直提醒自己以及亞馬遜所有同人必須聚焦客戶,痴迷客戶。在2001年致股東的信中,貝佐斯首次提出了“客戶體驗三支柱”:更優的選擇、更低的價格、更便捷的服務;後來又在2008年致股東的信中,再次強調即便放眼未來10年,這些也不會改變。
到2001年,亞馬遜在售商品達到4.5萬種,在售圖書超過百萬種;受益於規模效應及摩爾定律,在激烈的競爭中,亞馬遜持續保持了極具競爭力的天天低價;通過不斷創新,亞馬遜推出了一鍵下單、願望清單、個性化推薦、實時訂單更新、圖書線上試讀等今天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各種新功能,為客戶創造了更好的體驗、更便捷的服務。
什麼是最能打動客戶的殺手級服務呢?2005年,亞馬遜推出了Prime會員服務,即每年交79美元會員費,便可享受全年無限的2天到貨免郵服務。截至2018年年底,亞馬遜全球Prime會員總數已超過1億。
3.0版:線上零售平臺,構建生態,對外賦能2003年,貝佐斯提出“Unstore”,旗幟鮮明地說“亞馬遜不是開零售店的”,亞馬遜是家科技公司,做的是零售平臺。零售店與零售平臺究竟有什麼區別?
亞馬遜最早的自營業務就是開零售店,只不過不是線下實體店,而是開在網際網路上。當亞馬遜引進第三方賣家,並對外開放其客戶資源、履約物流等各項核心能力時,亞馬遜就演進成了零售平臺。
所謂平臺,必須有多方參與,必須能促成多種產品及多種服務的複雜交易,而且必須能為參與各方創造價值。
為此,貝佐斯特別強調說,從今往後,亞馬遜最應當關注的,不是自己賣了多少東西、完成了多少訂單,而是如何幫助客戶做出最好的購物選擇。
為了成為平臺,在兩次失敗的嘗試後,亞馬遜依然矢志不渝地推出了面向第三方賣家的銷售平臺。起初,大家對亞馬遜的很多做法感到十分困惑。
比如,在客戶搜尋某件商品時,為什麼把第三方賣家的跟自營的放在同一頁面上?又如,客戶在第三方賣家那裡下單後,為什麼要開放亞馬遜物流服務,幫他們完成訂單履約工作?再如,在第三方賣家經營時,為什麼要為他們提供各種智慧管理工具,為他們賦能,讓他們能更好地與自營業務競爭呢?
如果把亞馬遜的業務模式看成線上電商,即在線上開零售店的,亞馬遜的上述做法的確顯得非常不可理喻。為什麼要幫助自己的競爭對手呢?
如果從線上銷售平臺的角度看,亞馬遜這麼做就顯得理所應當。這些第三方賣家,不是亞馬遜的競爭對手,而是根植於亞馬遜平臺生態中的合作伙伴。發展至今,亞馬遜平臺生態中已有數百萬家合作伙伴。
亞馬遜追求的不是自營業務短期收入或利潤的最大化,而是與客戶建立長期的信任關係單靠一家,無論多大多牛,能服務的客戶以及能為客戶提供的選擇,總是會遭遇天花板的。通過搭建平臺,通過引入合作伙伴,賦能成千上萬乃至數百萬第三方賣家,亞馬遜才能真正做到始終為客戶提供更優的選擇、更好的價格及更便捷的服務。
當亞馬遜把客戶資源與第三方賣家分享,通過第三方賣家給客戶提供更多的選擇、更好的體驗時,客戶體驗就會提升;與此同時,隨著平臺規模的增長,成本結構不斷優化,價格也會隨之不斷下降,這樣客戶體驗會更好;客戶體驗更好,客戶信任就更多,不僅能提升客戶留存率,促進客戶消費,還能吸引更多新客戶。
客戶越多,賣家越多,選擇越多,服務越好,成本越低,價Grand SantaFe低,體驗越好,客戶越多,如此不斷迴圈向前,不斷自我強化——這就是亞馬遜的增長飛輪。
截至2018年,亞馬遜已成為全美最大的線上零售平臺,佔據45%的市場份額,像奔流洶湧的亞馬孫河一樣,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家。其中,第三方銷售業務增長迅猛,1999年的交易量僅為1億美元,2018年交易量已激增至1600億美元,20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52%。
4.0版:線上線下打通,加強基礎設施,持續拓展邊界過去20多年裡,很多人問過貝佐斯,亞馬遜會不會從線上殺回到線下。
大家問了很多次,也沒見亞馬遜有什麼動靜。其實亞馬遜不是不想向線下拓展,只是還在尋找好的機會,還在探索可行的模式。
2015年11月,亞馬遜在西雅圖開了第一家線下書店。
更大手筆的線下探索是,2017年6月亞馬遜以137億美元全資收購了以優質生鮮著稱的全食超市,一舉將其471家門店收入囊中,從此正式開始了線上線下業務的大規模融合。
2018年1月,亞馬遜又推出了“無人超市”,主打簡餐食品。這種拿了就走、不用排隊結賬的全新體驗,讓很多客戶驚歎不已。
為什麼亞馬遜一定要進入線下,而且對生鮮這個品類如此重視呢?因為這是高頻業務。對於自己做飯的家庭來說,生鮮即便不是天天買,一週也得買兩三次;而且買生鮮時,大家還是習慣於眼見為實,看看到底新不新鮮、好不好。通過這個特殊品類,打通線上線下,與客戶保持高頻接觸,是所有線上平臺,尤其是亞馬遜夢寐以求的。
此外,亞馬遜還大力加強了自身平臺化的基礎設施建設,把核心能力變成了對外服務。比如,2006年,亞馬遜推出了亞馬遜履約服務(FBA)、亞馬遜雲服務(AWS);2014年又推出了智慧語音平臺(Alexa)。讓我們逐一了解下。
通過為第三方賣家提供亞馬遜履約服務(FBA),讓Prime會員在購買第三方賣家的產品時,也可享受兩天到貨的免郵服務,不僅解決了第三方賣家的後顧之憂,還能幫助他們提振業務,當然深受第三方賣家的歡迎。
更重要的是,履約物流是固定成本極高、規模效應極大的業務。面向第三方賣家的履約服務,能夠幫助亞馬遜快速擴大業務量,並在更大的規模上攤薄固定成本,降低亞馬遜整體的履約物流成本,提高整體的運營效率。如此看來,在惠及他人的同時,亞馬遜自身的收益也是非常顯著的。
通過為中小企業提供亞馬遜雲服務(AWS),讓它們按使用量靈活付費,不僅省去了中小企業自建IT系統的固定資產投資,還極大地降低了創辦企業及把業務做大在資金、技術和能力方面的門檻。
亞馬遜雲服務發展至今,已在原有的業務基礎上進行了快速的升級與持續的拓展。2006年亞馬遜雲服務剛推出時,只有簡單儲存一項服務。之後亞馬遜每年都會研發推出新服務,僅2016年就多達1000多項。
為滿足特殊客戶的特殊需求,2011年,亞馬遜推出了專門為政府使用者設計的雲服務(AWS GovCloud);2015年,推出了專門為物聯網相關應用設計的雲服務(AWS IoT)。
在2018年致股東的信中,貝佐斯特別提到了AWS在機器學習及人工智慧方面的探索。AWS推出的智慧工具,如Amazon SageMaker,能讓那些原本無力投入前沿科技研發的企業,把機器學習、強化學習等數字技術快速應用到業務發展之中。
通過對外提供智慧語音平臺(Alexa),亞馬遜已為連同Echo亞馬遜智慧音箱在內的150種產品、上億臺裝置賦能,其中包括耳機、計算機、汽車及智慧家居裝置等。
這樣大規模的使用以及語音語料的收集,反過來對於Alexa自身效能的持續提升與迭代是至關重要的。相比2017年,2018年使用者與Alexa的通話次數增加了數百億次。與此同時,Alexa掌握的事實資訊量,增加了數十億;具備的技能數量增加了1倍,達到8萬多個;其理解請求和提供回答的能力,提升了20%以上。
前面談到的增長飛輪,是面向消費客戶(2C)的。這些基礎設施型的對外服務賦能,是規模更大、影響更深遠、面向企業客戶(2B)的增長飛輪。對外服務越多,能力提升就會越快,服務拓展就會越多,而且服務成本也會越低,這樣客戶體驗就會越好,於是會吸引更多客戶,如此不斷迴圈向前,不斷自我強化。
經過25年的發展,亞馬遜成功建立了業務遍及全球的商業帝國。2018年,公司總收入為2329億美元,摺合人民幣超過1.6萬億元,其中線上自營業務收入佔53%,第三方平臺業務收入佔18%,雲服務收入佔11%,會員訂閱服務收入佔7%,線下零售業務收入佔6%,還有不到5%的其他業務收入。
即便已經如此成功,亞馬遜也沒有放慢持續拓展的腳步。比如,除了面向銷售者的零售平臺,亞馬遜還搭建了面向企業商戶的B2B銷售平臺,以及面向二手商品交易的多個線上平臺。
在金融服務領域,支付無疑是當仁不讓的領域。亞馬遜不僅推出了自己的支付服務Amazon Pay,還在印度收購了一家當地支付平臺Tapzo公司。此外,亞馬遜還以定向邀請的方式,通過亞馬遜小貸服務Amazon Lending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
在本地服務領域,亞馬遜搭建了亞馬遜家庭服務平臺Amazon Home Services,方便房主找維修、保潔等專業人士。要知道,在美國,這類專業人士是很多房主很大的痛點,不僅貴而且不好找。
除了家庭需要這種專業服務,其實企業也需要。為了滿足企業的這種需求,亞馬遜建立了面向企業的工作外包服務平臺Amazon Mechanical Turkey。
在智慧硬體方面,大家都知道亞馬遜的Kindle電子閱讀器,以及之後推出的Echo智慧音箱等消費電子產品。其實亞馬遜在機器人等黑科技領域,也有很多涉獵。亞馬遜收購了Kiva Systems公司,並將其研究成果用在了自己的履約物流網路之中,光目前在職的分揀機器人就多達10萬多個。
2017年,人們驚異地發現,亞馬遜竟然出現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並一舉拿下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外語片三項大獎。原來亞馬遜早已成立亞馬遜影視公司Amazon Studios,並已在遊戲、影視、娛樂等諸多領域佈局發力。
除此之外,亞馬遜還進入了醫療領域。2018年初,亞馬遜與摩根大通以及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成立了一家合資醫療保險公司,非常低調,非常隱祕,至今連公司名稱都未確定。
2018年6月,亞馬遜斥資1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的一家線上藥房——PillPack公司。PillPack是一家創業公司,能幫助解決客戶親自跑藥房、在無盡等待中取藥的煩惱(這在美國也是巨大的痛點)。他們會根據醫生開的處方,把藥取好裝好,為客戶送到家裡。
雖然亞馬遜目前還沒有宣佈在醫療領域的明確戰略方向,但亞馬遜的進場,已經令整個美國醫藥行業高度緊張了。
這就是亞馬遜的業務模式:
永遠聚焦核心(客戶),永遠拓展邊界(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