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作為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沒想到快遞也是一個很燒錢的行業。仔細一看,現在存活下來的三通一達、順豐,都是在2005年前創立的,它們抓住了兩個機遇,不斷強化自己的實力,才有了今日的成績。一個是電商的爆發,大約是從2006年開始,電商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巔峰時期,除了阿里系,各種電商平臺崛起,也帶動著快遞行業的發展。最早起來的三通一達和順豐,迅速地抓住了這一波紅利,在業績上不斷攀升,網點也鋪向了全國,資金上也很充裕,彼時,主要還是靠著自己的資金實力在發展。

另一個是2016年後的快速上市熱潮,三通一達和順豐都走向了資本市場,通過上市募集資金,繼續鞏固自己的實力,擴大市場份額。實際上,快遞行業這十年來打的就是一個“價格戰”,快遞價格已經從十幾元,降到了現在的三四元,順豐除外。打“價格戰”最重要的是什麼?當然就是資金,誰資金雄厚誰就能在價格戰中勝出。通達系和順豐都在兩個階段裡積累了自己的實力,但對於二三線快遞品牌來說,就沒那麼幸運了。

不參與價格戰,市場份額被通達系搶佔,參與價格戰,彈藥不足,又可能耗光一切還一無所獲。所以,過去兩年裡,全峰、快捷、國通、如風達……一個個倒下,他們的問題出在哪裡?核心都是沒錢,死在了資金鍊斷裂。在這裡面,全峰快遞本來是最有希望衝出來的一家,但依舊倒在了價格戰下。

成立於2010年的全峰,可以說是繼三通一達,順豐之後發展最快的一家,在2013-2015年業務量年均增速超過80%,被稱為“中國快遞黑馬”。在2016年的時候,全峰的日均訂單就達到了100萬,在二線快遞中排第一,彼時行業內還沒有日均訂單超過千萬的,全峰離三通一達的距離並不是很遠。彼時,全峰已經發展到擁有65個大中型轉運中心,1萬多輛車,5萬多名員工,也算是一家中型快遞公司。

全峰能夠發展得這麼好,有兩方面的助力,一個是其創始人陳加海,是一名老快遞人,具備豐富的快遞行業管理經驗,先是在申通做小承包區,後來到中通,做到了中通華北區負責人,已經是高管的職位。2010年從中國離職創立了全峰。另一個是全峰短短几年裡獲得了7次融資,這其中還包括馬雲旗下的雲峰基金4億投資。馬雲投了這麼多快遞公司,沒想到還有一家倒閉的。

不過,在2016年頭部快遞公司紛紛上市後,又迎來一波慘烈價格戰。面對這個市場情況,資本們不願意再為全峰兜底,而是選擇了拋棄,套現離場。2017年4月,將全峰快遞賣給了青旅物流。此後的全峰快遞,因為沒有資金,就陷入了危機,拖欠員工工資,供應商貨款等等,站點停工,高管離職,連創始人陳加海。短短一年時間裡,涉及全峰快遞的案件100多起,涉及金額數億元,但是並沒有錢還。最後,法院只能強制執行,查封了全峰快遞最後44輛運輸車輛及一套快遞自動分揀裝置。對於拖欠的這麼多款項來說,這點錢杯水車薪,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

這個行業就是這樣,你稍微跑快一步,可能就起來了,但稍微慢一步,就可能被打倒。如果全峰快遞在2016年的時候再獲得更多的融資,抑或是通達系和順豐上市時間再推遲一兩年,全峰快遞說不定就有機會了。然而,一切都沒有如果,全峰的命運就是如此。

現在,整個快遞市場基本穩定了三通一達加順豐的格局。2019年上半年,快遞業務量為277.6億件,同比增長25.7%,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396.7億元,同比增長23.7%,整個快遞行業還在保持著增長的態勢。

對於各個快遞公司來說,也是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上半年業務量方面,順豐增長8.57%,在行業墊底;中通增長44.6%,韻達增長44.71%,圓通增長35.15%,申通為47.25%領跑。而在市佔率方面,中通提升2.5%,成為快遞行業首個接近20%市佔率的企業,高於排名第二的韻達近4個百分點。韻達、圓通、申通分別提升2.06%、0.96%、1.59%,順豐為-1.11%。5家快遞公司的市場份額總和達到了66.77%,進一步提升,搶佔市場份額,壓縮二三線快遞市場的份額。

不過,即便是現在格局已經穩定,但三通一達和順豐這五家快遞之間的爭鬥並沒有結束,“價格戰”還在繼續,2019年6月,申通單票收入降到了2.85元,同比減少8.36%;圓通為3.02元,同比減少10.89%,順豐為23.21元,同比下降1.28%,都在不斷下滑。看起來,快遞行業的價格戰還沒有觸底。另外,為了搶奪市場,順豐在今年5月還推出了特惠電商件,一向很高傲的順豐都對價格戰低頭了,可以看出競爭有多麼慘烈。

2019年洗牌還在加劇,站隊也在加快,阿里一家拿下中通、圓通、申通、百世四家快遞,如此便是三分格局,阿里、順豐、京東。二三線快遞也許就等著一個個被洗牌淘汰,要麼就面臨著被收購的命運。不過,這些快遞巨頭似乎對於收購這些二三線快遞沒什麼興趣,這種收購案例很少,基本上都是等著他們自己崩盤倒下,這也許是因為收購帶來的作用並不大。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熟練的人才對於工業機器人中國市場持續增長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