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微博
Qzone
網友們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網際網路軟體大多都是免費的?
諸如國外的Facebook、推特、谷歌,國內的抖音、微信、百度等皆是如此。一個產品,創作者費盡心思讓它變得好用,使用者卻完全不需要為此付費,其中有著怎樣的商業邏輯?
假期後的第一個週末,小編選擇在被窩裡刷劇來度過工作後短暫的不適應期,網飛新出的一部紀錄片引起了我的興趣——《監視資本主義:智慧陷阱》。紀錄片透過矽谷高管的話語,向世人描述著一個冷酷的真相:所有人都被困在“楚門的世界”,網際網路正在毀掉我們。
但凡混跡於網際網路的人都明白,越是免費的東西,使用者真正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發昂貴。
《智慧陷阱》紀錄片中,來自矽谷的前高管和演算法工程師向人們揭示了網際網路產品免費模式背後的恐怖真相:“If you’re not paying for the product, then you are the product.”
Facebook、推特從來不是產品,它只是工具。大公司們利用這些工具一刻不停地收集著使用者資訊,工程師們從中分析使用者的喜好,再針對演算法進行優化,從而剝奪使用者更多的注意力,最後把使用者們打包賣給廣告商們,潛移默化地改變使用者的認知和生活方式。
在整個商業邏輯裡,廣告主才是網際網路公司們真正的顧客,使用者只是可以買賣的產品資源。
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泛濫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問題,無數的作品提醒著人們不要沉迷於手機和網路,要更著眼於現實生活。而《智慧陷阱》所要告訴你的卻是:人並非天生就被網際網路上的內容所吸引,一切的背後其實是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們早就設計好的。
說得簡單點就是:當你沉迷於發朋友圈、刷抖音微博,逛B站知乎,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你自制力差,而是因為這些產品在建立之初就這樣設計的。
在軟體背後,專家學者們絞盡腦汁開發出令人上癮的演算法機制,以此來抓住使用者的眼球,延長軟體被開啟的頻率和時長。
世界上幾乎是最聰明的一群人每天都在研究怎樣讓人沉迷,普通人能夠抵制那才是不可思議。
位元組跳動創始人張一鳴曾信奉那句“演算法沒有價值觀”,但《智慧陷阱》告訴人們:演算法是內嵌在程式碼中的觀點,它並不是客觀的。演算法會被成功的商業模式引導、優化。
哈佛商學院教授Shoshana Zuboff被採訪時說,在商業上,FaceBook、推特們為了賣出更多的廣告,需要給予顧客確定性。而確定性就來源於演算法,來源於資料分析。
以前有一部反烏托邦電影《楚門的世界》,主角生活在一個完全設計好的世界裡,電視節目利用他的人生才取悅觀眾,來嵌入各種廣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網際網路產品中,我們所有人都被困在“楚門的世界”裡。
每個地方,每種喜好,每種行為資料,現在甚至不需要額外的人去分析這些資料,大公司都在通過智能AI演算法無限追蹤、收集並分析。無數的行為資料,會構建出完整的使用者畫像,為廣告商提供精準的推送確定性。
Shoshana Zuboff教授將這個市場稱為:從未出現的、最大的人類期貨市場。過去我們交易豬肉期貨、鑽石期貨,現在人類也成了期貨。
你喜歡看健身減肥視訊?好的,在你看同類視訊前,經常插播一條蛋白粉或減脂代餐的廣告。你喜歡看遊戲視訊?好的,滑鼠鍵盤等遊戲硬體廣告安排起來。
大資料推送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使用者的某種選擇,使用者還以為是自己根據喜好做出的購買決定,難以察覺背後的操縱者。
紀錄片中,那些來自大公司的研究者們似乎表現出前所未有的不安,他們是最熟悉演算法的人,也是最先察覺到危機的人。人類對於智慧技術過於樂觀,只看到了對於生活便利的改變,卻忽略了資本主義貪婪的逐利性。
演算法只推薦給人們感興趣的東西,它並無道德感。而為了獲取更多的商業利益,演算法正在逐漸失去控制,人類深陷在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構建的虛擬世界中卻渾然不自知。
收藏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