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次行業冬天,vivo都感受到了極度寒冷,卻最終實現了成長。為什麼?vivo高管披露關鍵祕訣
回想最繁盛的時期,僅中中國產智慧手機品牌就超過了500家。大浪淘沙,當下全球智慧手機市場進入五強賽,競爭升級,每個品牌必須精心修訂屬於自己的生存法則。
發展二十五年,vivo自然經歷過洶湧浪潮,有大洗牌式的行業寒冬,也有自身發展的瓶頸掙扎。
就像vivo創始人沈煒曾經不止一次強調“困難危機往往是轉危為機的最好時機”,若翻閱資料與其歷史境況逐一比對,會發現每輪大小危機之中,vivo都表現出了一股逆勢生長的韌勁。
市場發展放緩已久,漸進式創新徒增倦意,局勢再生動盪……今日放眼望去,無論上游晶片領域,還是橫向延伸的IoT產品鏈,都在積極向手機品牌商們招手,提供新鮮選擇。
千變萬化之中,擁有不被外界誘惑和分心的專注力,會成為一項出奇制勝的生存技能嗎? vivo高階副Quattroporte、首席營銷官倪旭東認為,專注種因、聚焦於創造消費者需要的智慧手機及相關產品,是vivo變與不變的生存法則。
25年,不被分心的能力1995年成立至今,我們就做了一件事:一直聚焦在通訊終端行業。最早是步步高電話機,之後做了步步高音樂手機,然後從2G級到3G的時候,把品牌從步步高改成了vivo。
手機行業的變化還是非常大的。vivo能一步步走到今天,能在每個階段活下來,離不開國內行動通訊產業鏈的快速發展,也離不開vivo堅持的理念。
我們一直專注、聚焦於做消費者喜歡的產品,在意如何處理好每個階段與合作伙伴、消費者的信任關係。vivo今天的份額也好,規模也好,只是一個結果,“因”在於這些理念。
做好“因”的事情,最終規模做大,只是一個結果而已。
全球市場舞臺,vivo不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地域上的全球化,我們始終堅持兩點不會變:
一是企業理念。vivo想成為誰?包括堅持做消費者喜愛的產品、包括怎麼對待員工、合作伙伴,在危機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到現在為止,vivo海外的產品、理念,或者品牌定位跟國內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vivo,都是一樣的價值觀。這些東西不會因為時間或者地域的變化而產生改變。
另一點不會變的,是我們持續對於一些圍繞手機跟消費者使用場景相關的長賽道的技術投入跟創新。比如關於影像、手機設計的投入,對互動體驗、效能等一系列的聚焦投入。
變化的方面,主要是在全球化過程中,跟隨本土化思路探索後進行調整的地方。我們有一個觀點叫“More Local,More Global”,怎麼去更加懂當地的消費者、當地的合作伙伴?如何更加尊重當地的法律和文化、員工習慣?地域的不同會導致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有差異,因此要不停地進行因地制宜做一些變化。
長賽道,從消費者與手機的關係出發最早2G網路解決的是人和人的連線,4G時代發展為人和數字世界的連線,現在5G時代要解決人跟物的連線問題。從連線的複雜度來看,這些是在不停變化的,但本質上,手機一直是消費者連線外界的途徑,消費者對於視覺、聽覺、觸覺等這些方面的需求也都會存在。
根據消費者跟手機的關係出發,我們選擇了影像、設計、系統互動和效能等長賽道。比如影像,消費者長期存在記錄分享美好的照片、視訊的需求;設計滿足的是人對美的追求;效能則涉及使用電子產品時的流暢感,對愉悅的、使用舒適感的追求,這些需求是不會因為技術的變化而改變的。
也許不同地域對產品的要求會有差異,但消費者最底層的需求出發點是不變的。
創新,要回應消費者需求我認為一個企業是有能力邊界的,我們第一階段還是要把手機做好。保持專注,聚焦,這也是vivo的特點。當然,我們同時也有IoT的事業部在做研發,會陸陸續續推出一些跟手機互動或者聯合後能帶來更好體驗的產品。
我經常想強調的一個觀點叫“引數不等於體驗,技術也不等於需求”。就是引數、技術含量再高,如果最後不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就失去了意義。
就像對於我們這樣科技類或者通訊類的企業,技術創新是非常關鍵的。因為技術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我認為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所得出的創新,必須是要基於消費者需求的創新。如果只是單純擴寬品類,為了擴寬而擴寬,為了創新而創新,消費者不認可,故事很難講下去。
企業要容忍創新失敗當然,我們內部也會容忍一定的失敗,並不是所有創新都一定能夠商業變現。
手機通訊行業變化快,不創新肯定很快就會被淘汰。聚焦在哪幾個技術賽道上面創新、能否將創新與消費者需求結合起來,非常重要。
創新也不僅僅是技術的創新。隨著整個的社會的進步,消費者需求也在不停地變化。
比如說在2G的時代,消費者對一個手機的訴求就可能是耐摔,但是在3G一下子變化了,可能是要整個的體驗互動,所以我們一定要對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有快速反應,另外對技術的認知以及研發也要不停地去創新,這兩者必須結合起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