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最近一部名為《天才基本法》的電視劇爆火,該劇改編自晉江文學城同名人氣小說,這部電視劇在愛奇藝平臺播出後,處於熱播榜第一,熱度突破8300,前臺播放量5.6億,集均播放量1800萬,豆瓣評分7.3分。劇中兩位老師林兆生和張叔平截然不同的教育觀在社會上引發熱議。

先來簡單交代一下劇情,少女林朝夕從小熱愛數學,但在身邊有兩位數學天才(父親林兆生、初戀裴之)的碾壓下,備感挫折,放棄了數學。機緣巧合之下,代表現實的“草莓世界”中的她,兩次穿入代表平行時空的“芝士世界”,一番神奇而波折的經歷之後,她重新燃起對數學的熱愛,在父親和裴之的鼓勵與幫助下,重拾信心,再次為數學理想全力以赴。

在《天才基本法》中,奧數集訓營營長張叔平和林兆生是三味大學數學系的好友。

林兆生更注重興趣教育,強調“興趣比成績更重要”,主張積極培養學生們對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們愛上數學,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們進行思考,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

張叔平信奉天賦的力量,把殘酷的競爭視為篩選天才的必要手段,認為“平庸的人學習奧數只能是浪費時間”,因此他的教育方法則更加註重實用,偏向於應試教育,將大量知識和技巧灌輸給學生們,使其能夠獲得高分。

為了讓所有瀕臨淘汰的“差生”都不被“驅逐”出集訓營,林朝夕與裴之分開組隊,各自帶隊,拼盡全力帶領大家一起努力。最終,林兆生所教的“差生組”進步神速,全員通過了考試,成功留在了集訓營。之後,在全市的奧數競賽中,林兆生與張叔平聯手合作,帶領“尖子五人組”摘得了冠軍。

其實林兆生與張叔平在教學方法上的巨大分歧反映了中國當前社會上存在的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應試教育(雞娃教育)與興趣教育(快樂教育)兩者孰優孰劣?

在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茨獎的獲得者中,截至目前長達85年的時間中,無一位中國國籍獲得者,但卻有二位外籍華人榮獲該獎。他們分別是1982年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的年僅33歲的丘成桐 ,2006年對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諧波分析和堆壘數論方面作出貢獻的年僅31歲的陶哲軒,他們在不同的程度上接受了西方現代教育的培養,這樣的情況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為什麼我們的教育體系培養不出來數學巨匠?

改革開放以來,巨大的人口規模和經濟相對落後決定了中國在教育體系上更偏向於應試教育。如今,中國經濟已經逐漸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將逐漸被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代替,這一轉變意味著對頂尖人才的需求激增,將倒逼中國教育體系的改革。

今年7月22日,華為再次發佈“天才少年”全球召集令,這已經是華為連續第三年召集天才少年,對這些天才少年,華為實行三檔年薪制管理,最高年薪為182萬-201萬元,其次為140.5萬-156.5萬元,第三檔為89.6萬-100.8萬元。相信不久的未來,在社會求賢若渴的風潮之下,中國也可以培養出自己的數學巨匠。

更多的家長並不關心,我們國家能不能培養出數學巨匠,甚至也不關心我的孩子會不會成為某方面的天才。家長們會更務實的去考慮我的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學,有個好工作,未來生活有保障。

畢竟,教育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實現出人頭地、階層穿越,甚至人生逆襲最公平、最有效的途徑。

越是在大城市,教育的內卷越激烈。在北京,雞娃已經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了。2歲學英語、背古詩;3歲學美術、舞蹈;4歲學輪滑、游泳;5歲學鋼琴、書法;6歲各種幼小銜接內容紛至沓來;小學階段更是少不了各種考級,各種課外班,而初高中家長則將學習的重點放在應試提分上。家長就算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報上幾門課外班才算安心。

一位家長曾坦言:雙減再怎麼減,初高中按照考分選拔的機制不改變,“雞娃”就不會改變。畢竟在北京只有50%的孩子有機會升高中,而上不了高中就上不了大學,這是很多家長要極力避免的,所以,教育的目的肯定以“提分”為主。

一些家長在雙減大背景下感到更焦慮了。雙減後,課外班供給大量減少,很多時候家長為了孩子的學分不得不請私教,或者幾個家長共請一個私教,整體補習成本不降反升。

最近北京教委禁止高三提前開課,家長群裡的討論炸開了鍋。一位家長表示:“雙減政策,家長都理解,但是高三孩子由於疫情,已經錯失了很多正常上學的機會,課外各種補習班都已經沒有了,如果教委還要禁止學校主動提前開課,阻止老師免費給孩子補課的機會,那對孩子來說確實是不小的損失,而因為疫情耽誤的學習機會又有誰來彌補呢?”

種種跡象,不難看出家長們的焦慮。

不得不承認,在當前的大環境之下,僅僅通過興趣教育來培養孩子顯然是一種理想化的行為,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天賦並不是每個人都有,也並不是可以通過努力而獲得的。就像《天才基本法》中講到的頂尖數學領域,一個人的天賦決定了其能夠在該領域所能達到的上限。在《天才基本法》中奧數培訓競賽中,張叔平將學生分為四檔,通過快速測試來淘汰學生,毫不留情。可能在大多數人眼中這種殘酷淘汰模式顯得有些冷血無情、不盡人意。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奧數競賽本就是一件天賦和努力缺一不可的事情,只有少數天才才會有機會觸碰到這座高峰的峰頂,大多數人即使拼盡全力,也只不過是在數學這座高峰的山底下“蹣跚學步”而已。

就像張叔平在劇中說得那樣:不在最初進行快速淘汰,當奧數競賽來臨之時,心懷幻想的孩子們將會被現實打得體無完膚,在幼小心靈中將對自己努力給予徹底地否定。所以從這種角度來看,在一定情況下,殘酷的淘汰又何嘗不是一種保護呢?

但是,完全摒棄“興趣教育”,一味走“應試教育”弊端也顯而易見。

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等部門共同發佈的《2022國民抑鬱症藍皮書》,其中一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50%的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63%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嚴苛/控制、忽視/缺乏關愛和衝突/家暴,77%和69%的學生患者在人際關係和家庭關係中易出現抑鬱......。

數字說明一切:現在的孩子被學習嚴重侵佔了玩樂、運動和休息時間,被家長的嚴格管制壓得喘不過氣,久而久之怎能不抑鬱。

這份報告不得不引起一些家長們的反思:一個沒有良好心理健康的孩子就如同沒有沒有厚實的地基,如何能夠建成高樓大廈?一個被製造出來“學習機器”走出校園之後,如何能很好地適應社會?

對於整個人生,階段性的目的雖然重要,比如考大學、找工作,但是整個過程過得快樂、有意義也很重要。很多負面情緒爆棚的成年人,往往沒什麼愛好,這也意味著他們連獲得快樂的能力和機會都沒有,而導致這一切的往往是被學業剝奪快樂的童年,比如一些高考大省一路題海戰術考上來的學生。

過猶不及,所以不管是哪一種教育方式都要把握好尺度,這樣才能讓孩子們成為更好的人。

造成雞娃現象的根本原因還在於職場觀念。

在中國,由於職業教育不發達,職場中在學歷上存在嚴重歧視。在優先級上一直存在著“博士>研究生>本科>專科>高中畢業>初中畢業”的鄙視鏈。不僅如此,在畢業院校方面還會區別對待985、211和其他院校;在金融、投資、IT等高收入領域,還會區別對待國際名校和國內名校。

只要職場用人觀念不改變,家長和學校對於應試教育的執著就很難改變。而推動職場用人觀念變化的,會直接與各行各業的薪資水平掛鉤,當廚師、司機等服務領域從業人員都能得到體面的工資和社會地位,他們的專業能力被整個社會接納和認可時,學歷才不是問題。這也需要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立職業教育專業學院和相應學位。

今天,我們看到社會上有了更多出人頭地的可能。有人做短視頻可以實現財富自由,有人做直播可以實現財富自由,這些崗位都沒有學歷門檻。這種變化雖然剛剛開始,但是會成為一種趨勢,未來會有更多的領域不以學歷輪英雄,而是看人的“真本事”。

而要想擁有自己的“真本事”,持久的熱情,持續的學習專研是必要條件。

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上,但是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起跑並沒有那麼重要。大學同學,畢業十年以後,在事業方面的差距可能很大。一個單位的同事,在工作20年以後事業差距也會比較顯著。他們都曾經起點一致,而個人的努力、運氣和選擇讓他們在多年以後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8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不承認、不接受?臺積電劉德音剛攤牌,就被蘋果撕下“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