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詩歌這一文學體裁至問世以來,押韻便成為創作者約定俗成,而吟誦者眾所周知的事情。現存最早的先秦詩歌總集《詩經》裡,便有“青青子,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樣每句末尾使用相同韻母的字的形式。

從唐朝開始,有字數、平仄、對仗、押韻嚴格要求的格律詩已經形成並且成熟。宋元明清直至現在,詩人在創作格律詩的時候一直承襲著這套模式。然而,我們現在用普通話去讀一些唐宋詩歌的時候,卻會發現它們並不完全押韻,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押韻”,這對於現在的詩歌愛好者來說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和疑惑。這些讀起來不押韻的詩歌對於我們走進詩歌的王國,探究創作的奧秘,平添了許多複雜性。

一、不押韻不是個別詩人的行為

今天讀來“不押韻”的詩句不是少數詩人的偶作,能列舉出來的大詩人的作品中都有這種情況。下面列舉兩位詩人的詩歌,這兩首詩存在相同的“問題”。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渚清沙白鳥飛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

唐·崔曙

漢文皇帝有高,此日登臨曙色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

杜甫的這首《登高》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但每句的韻腳“回”、“來”、“臺”、“杯”四個字有三個不同的韻母,而崔曙的這首律詩也是一樣。

二、不押韻的詩作有其規律性

上面兩首詩分別是不同的作者,再看同一作者的兩首詩,就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古人對於押韻的理解似乎和現在人之間有著某種差別。

《夜泊牛渚懷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

《贈孟浩然》

唐·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

李白的兩首詩作為韻腳的字雖然不完全相同,但韻腳的韻母都分為un和en。

《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三首·其一》

唐·杜甫

方丈渾連水,天台總映。人間長見畫,老去恨空。范蠡舟偏小,王喬鶴不。此生隨萬物,何路出塵

杜甫的這首詩韻腳的四個字和李白的兩首詩一樣,韻母分成un和en兩類,卻都出現在同一首詩裡,何其相似。由此可以看出,李白、杜甫、崔曙並不是隨心所欲的押韻,他們拿來作為韻腳的字很多都是同一個字,或者可以作為韻腳的字是限制在某個範圍之內的,至於這些字在今天讀來並不是同一韻母,極有可能現在的讀法和當時的讀法不一樣,也就是說在古時韻母ui(威)、ai(哎)、ei(誒)有可能相同讀法,un(溫)和en(恩)有可能也是一樣的讀法。

三、後代詩人也有相同情況

如果唐朝時候的發音和現在果真不同的話,那到了唐朝之後的宋元明清,特別是清朝應該逐漸和現在的發音接近了吧。下面來看宋朝蘇軾和清朝人陳文述的兩首詩。

《有美堂暴雨》

宋·蘇軾

遊人腳底一聲,滿座頑雲撥不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

十分瀲灩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

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

《夏日雜詩》

清·陳文述

水窗低傍畫欄,枕簟蕭疏玉漏

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

格律詩有個共識,五言律詩第一句多數不押韻,七言律詩第一句多數是押韻的。上面例舉的這幾首詩是符合這個規定的。就蘇軾和陳文述的這兩首詩看來,唐朝之後直至到清朝,ui和ai還是可以看作是同一韻母。然而,我們現在讀起來,這兩個韻母怎麼都不會是相同的呀!

四、古今發音不同造成了“不押韻”

從先秦到現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雖然漢字原原本本地保留了下來,但是漢字的發音在歷史中卻經過了幾個階段,我們現在沒辦法確切的知道古代的發音。對漢語語音歷史的研究傳統稱為“音韻學”,有著悠久的歷史。一般把漢語語音的發展分為 4個時期:①上古音時期──先秦至魏晉(約公元前10~公元 5世紀);②中古音時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紀);③近古音時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紀);④現代音時期──清代至現代(17~21世紀)。

漢語語音的發展可以證明唐宋時期人們的發音和現在確實不一樣,但是當時沒有“普通話”,河南鞏縣人杜甫、河南商丘人崔曙、四川眉山人蘇軾以及可能是“外華人”的李白、杭州人陳文述,何以在寫詩上能夠達成使用韻腳的一致?

五、詩人的字典——《平水韻》

原來在古代也有一種類似於今天新華字典的韻書,韻書是把漢字按照字音分韻編排的一種書。這種書主要是為分辨、規定文字的正確讀音而作。隋唐時期科舉考試,詩賦成為考試內容,是韻書產生統一版本的條件。古代韻書的常用版本是《壬子新刊禮部韻略》,俗稱“平水韻”。詩人拿著這本“平水韻”,按照上面規定的“韻”來寫詩,就不會出現因為方言而用錯韻,被同行笑話了。所以清朝人雖然明知道“催”和“來”讀音不一樣,但是韻書上規定這兩個字屬於同一韻部,不按韻書來寫詩,就算“違韻”,不被認可。

古代的詩人必須是要熟悉平水韻的,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上平聲15部,下平聲15部,上聲29部,去聲30部,入聲17部,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樣式如下:

上平即上平聲,是古代的聲調,一、二表示序數,東、冬代表韻部的名稱,一東有80個字,二冬有60多個字,這兩個字發音相同,古代卻分成了兩個韻部,分在不同的韻部字押韻時不能混用,也就是一東的“中”和二東的“松”雖然韻母都是ong,但是這兩個字嚴格來說不能作為同一首詩的韻腳。在一東里有“馮風楓瘋豐”這幾個字韻母是eng,卻可以和“中”作為同一首詩的韻腳。

平水韻載有106個韻部,我們現在其實沒有這麼多韻母,古代的韻帶聲調,同樣的韻母不同的聲調也分出來單獨成為一個韻部。除此之外,現在的韻母結構分為韻頭、韻腹和韻尾,古代只有韻腹和韻尾,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按照現在的漢語拼音,天和眠的完整韻母是ian,船的韻母是uan,天、眠、船都歸為平水韻下平一先這一韻部,今天讀起來是有區別的。

現在的人如果按照古代的平水韻來創作古詩,寫完之後或許會覺得很不和諧,這就是古韻的問題,所以對古代的韻書按照當今的漢語拼音重新整理,對於當代人以及後代人的詩歌創作會有重要意義。

10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擷取9首古詩,不光語言雋永,而且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