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小行星為何能無限激發我們的靈感?為何能在科幻作品裡經久不衰?它還能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

早在科幻小說問世之前,人們就著迷(和恐懼)於太空岩石落向地球的前景,但那是為什麼呢?

一個顯而易見的解釋是:小行星曾多次落向地球,有時還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例如恐龍的滅絕)。但是目前並沒有哪顆小行星是那種會撞向地球並帶來災難的迫在眉睫的威脅。雖然行星防禦專家在監測近地小行星,但絕大多數的太空岩石要麼完全錯過我們,要麼是小到在穿過大氣層時就被完全燒燬。

事實上,為防止有小行星對地球造成威脅,NASA公佈了一個計劃。這個月晚些時候,NASA啟動了DART任務(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這個任務將會發射一個航天器來撞擊一顆小行星的衛星,以驗證是否可能改變目標的運行方向。這兩個太空岩石的軌道都不會接近地球,但這次測試旨在驗證這樣的技術能否在將來用於改變一顆具有威脅的小行星的軌道。

不過,這只是一個應對小概率事件的應急計劃。但無數的小說、書籍、電影以及電視節目仍然聚焦於這種可能發生的災難。從電影《後天》到《末日逃生》以及充斥著爆炸藝術的《世界末日》,“小行星摧毀地球”的套路已經過時了。但人們對於小行星的熱情卻從未衰減,即將在網飛播出的電影《不要抬頭》以及在影院上映的電影《月球隕落》就證實了這一點。

《不要抬頭》將於12月10日在網飛首播。影片中兩位青年宇航員嘗試對人類發出警告,有一顆彗星正在毀滅地球的路上。儘管它並不是一顆小行星,"space rock threatens to destroy humanity," is the crux of this sci-fi fixation." 。而於2022年2月在影院上映的電影《月球隕落》中,事情發生了一些變化。它講述的是月球而不是小行星有撞擊地球的威脅。

但這種趨勢比當代的動作電影還要久遠。1958年的《天空燃燒之日》以及1968年的《伽馬3號 宇宙大作戰》等電影都是早期科幻作品中刻畫小行星威脅的經典之作。甚至更早之前,像艾薩克·阿西莫夫那樣的科幻作家也在作品裡花費大量筆墨來刻畫小行星。事實上,早在1985年羅伯特·科米爾的小說《世界末日》裡就有作者對小行星帶的早期刻畫

科學激發小說的靈感

天文學家艾米·美因茨是電影《不要抬頭》的科學顧問。她是NASA近地天體寬視場紅外勘測探測器任務(NEOWISE)的首席研究員,專門研究小行星以及彗星群的特徵。為什麼科幻作品到處都是小行星撞擊災難的套路?她對於人們為什麼都熱衷於小行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小行星是非常迷人的物體”,美因茨對太空網說到。“它們在移動,表明我們身處於一個活躍的太陽系,以及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並不是那種靜態的、一成不變的地方。它非常活躍,每時每刻都有事情發生,而我們便是其中一例”,她補充說。“所以我認為在很多方面,小行星有點像是在提醒我們這點”。

美因茨說,目前雖然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是這種套路,至少《不要抬頭》向觀眾呈現的情景說明了“科學決策的重要性……這部電影的核心告訴我們生活中科學決策的重要性”。

小行星威脅題材小說的演變

整個20世紀初,隨著科學家逐漸瞭解小行星帶和“生活”在那裡的太空岩石的真實情況,小行星逐漸出現在媒體上。但直到50年代,有關小行星災難的故事才開始流行。

這類科幻題材的誕生伴隨著美國曆史上的一個特殊的動盪時期。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發後,冷戰肆虐,核戰爭的威脅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個時期,美國的學童經常進行躲避演習,他們藏在桌子下面並護住頭部,練習在有核彈投下的情況下該怎麼做。

小行星撞擊事件如同遭到核武器攻擊那樣,對廣大地區造成直接和災難性的危險,所以那個時期裡小行星災難這種套路進入大眾文化也沒什麼奇怪的。

迪倫·羅斯是一位科Phantom視作品評論家,他致力於在《星際迷航》等連續劇中尋找科幻素材。他告訴太空網:“最早那些涉及小行星的科幻故事比起它們是如何形成的,更注重它們能造成的行星災難,但我認為二戰後形勢可能發生了變化;當時人們正盡力克服對小行星的恐懼,而後者能夠毫無預兆地就從空中墜落並在一瞬間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人類的天性在解析我們對災難的迷戀時也起到了作用。

羅斯說,“我認為這種想法有一種原始的敘述吸引力在裡面。使得恐龍滅絕的隕石對地球上的生命來說是最早的‘惡人’。但是沒有它也就沒有我們人類。我想我們當中的一部分人會覺得我們應當面對並戰勝與恐龍同樣的威脅去證明我們是值得在這裡生存的。也許我們只是象徵性地給恐龍報仇雪恨。”

羅斯指出,小行星災難如此流行的一個更直接的原因是它作為情節設計的妙用。

“在一個科幻災難故事裡它也是一個簡單又實用的設計”,羅斯說道。“這是一種毀滅級的威脅,它的背後沒有任何的意志或惡意。你不必真的粉飾它——它就是一顆來自太空的岩石,並無過多解釋的必要。它本身就對我們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不必再為它加上那些會讓一些人對科幻失去興趣的奇妙裝飾。”

因此,作為一個好用的情節設計,小行星既能和現實世界的恐懼一同存在,又能對我們最基本、天生的恐懼和感受起作用,我們是否會不再拍攝小行星災難片呢?

“我並不認為我們會停止講述有關大型小行星撞擊的故事,除非我們真的可以在現實中阻止這種事情發生。(或者說,如果不能阻止,那肯定會奏效)”,羅斯說道。“如果防禦小行星變成了稀鬆平常的現實,這某種程度上會抹殺它的浪漫色彩。那樣的話也許我們會想象有更大的石頭砸向自己(例如《月球隕落》)”

BY: Chelsea Gohd

FY: TMON

8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靜音科技還得看EN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