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秋季,氣候乾燥,鼻子經常乾乾的,還總是發癢,感覺總有東西堵著,但偏偏此時又恰逢貼秋膘的季節,牛羊肉太上火,魚類烹製又很腥,於是很多人便把雞肉作為常吃的肉類之一。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我們身體內的陰陽之氣也隨之轉換,所以經常會有疲憊感,正應了秋乏的景。很多朋友認為,總是累,那便是虛,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頓亂補,什麼補呢?固然認為是肉,雞肉做湯,自古認為就是滋補的佳品,且鮮嫩味美。

但在此時常吃雞肉的朋友們,是不是覺得漸漸吃出了火氣,身體上火了!之前到了秋季胃口打開,也總是會選擇雞肉,一來好烹飪,無論是炸、煎、烤、燉,都是美味佳餚,而且家裡的大人孩子都愛吃。

但每年秋季也總逃不掉上火,小孩子容易流鼻血,大人們總覺得嗓子有痰,膩乎乎的,一開始覺得換季上火很正常,直到認識秋季吃雞對身體的影響,合著這麼多年的上火,都和吃雞離不開關係。

雞自古就是鬥士,小時候在村邊,經常看到鬥雞,雞冠聳立,翅膀呼扇呼扇的,不鬥個頭破血流不算完,所以也能看出,雞的戰鬥力十足,每天起得最早,在東方打鳴,所以古人按照它的性情和行為,做了定義:雞,屬於東方木畜,有風木之性,像風一樣,有動的性質,有發散的性質,能煽動人體的陽氣。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可見秋季養生以養收為主,而雞的發散之性與秋季收斂的養生原則相悖,加上秋季本來體內虛火就旺,這時候再吃雞,很容易動風生熱,把肝火給煽動起來。如果再加上咳嗽、溼疹,那吃完之後就更難受了。

吃雞分體質,這4類人秋季少吃雞

1. 感冒體熱的人,絕不吃雞

很多人一感冒,總會有人說,喝一碗熱騰騰的雞湯,發發汗就好了。大家的關注點都在發汗上了,那還不如喝熱水。有這麼一則喝雞湯喝壞了的小故事,可以看看。

相傳過去有位姨太太,有一次發熱,於是聽了別人的話,吃了燉老母雞,結果發熱好了,但卻落下了個毛病,就是三伏天都得蓋厚毛毯,甭管天氣多熱,她身上始終是冷的,總感覺冷風嗖嗖。這是因為,喝了老母雞湯,雖然是發汗了,但溼氣卻存在體內,溼久化熱,形成了溼熱。

接著便可能脾胃溼熱,舌苔黃厚,腹脹,口臭等等,這就是雞湯的“溼熱之性”留在體內了。所以感冒的人,是補不了雞的。雞肉是溫熱之性,甚至比羊肉更熱,有溫補的作用,民間有坐月子喝雞湯的傳統,女人生產後氣血虧損,很虛,在這種純虛的狀態下喝雞湯是適合的,可以把筋骨收攏,補充耗損的元氣和氣血。

但咱們平常的感冒一般都是外邪引起,真的不需要補,這一補反而不利於邪氣外散。真的想發汗,多喝點溫熱的白開水或是煮一碗掛麵吃不香嗎?

2.活潑好動的小孩子,少吃雞

小孩子陽氣盛,活潑好動,雞肉的熱性對小朋友來說並不友好,吃完容易讓體內燥熱,從而變得多動。雞肉這種容易“煽風點火”的東西,吃多了真的上火,像是什麼炸雞漢堡,小朋友都愛吃,吃了之後呢,就容易積食上火,嘴巴里臭臭的,還容易嗓子疼。

加上現在雞的餵養實在不太健康,走地雞、散養土雞很少,都是飼料出來的,雞在生長的時候都不健康,那被吃到肚子裡,對身體也沒什麼益處,尤其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吃多了,還有各種發育過早的問題出現,每年的新聞裡都屢見不鮮。

如果一定要吃雞,那做家長的就別弄些炸雞漢堡、辣子雞了,摒除炸、煎、烤的方式,加一些其他的東西平衡雞肉的熱性,比如小雞燉蘑菇,蘑菇是陰寒之性,正好可以平衡雞的熱性。

3. 脾胃虛,易腹脹,不宜秋季吃雞

到了中年,首先表現出不適的就是脾胃,吃點東西就化不下去,很容易就堵在脾胃之中,我們都知道,積久化火生熱,本來脾胃就堵得慌,再吃點容易上火的雞肉,這麼一發散煽動,就把脾胃的火給勾起來了。

以前家中老人就有過這類情況,到了秋天一心想著滋補,結果忘了脾胃不和這事兒,幾頓雞湯,燉雞下來,感覺這胃裡燒得慌,更撐得慌,又是運動又是少吃,折騰了一個星期,才把這點火給降下來。

咱們脾胃本就虛的中老年,一定要摸清自己脾胃的狀況,倘若總是感覺脾胃裡堵堵的,就要少吃這種易上火、生熱的雞肉,當然羊肉也不適合。清淡飲食,才是秋季的養生之道。

咱們脾胃比較虛的朋友,平時可以做這個養脾胃的八珍糕來吃,是從古代宮廷流傳下來的御膳秘方,當年無論是慈禧太后還是乾隆皇帝,都對它愛不釋口,古人比我們還注重養生,能得到皇族青睞的糕點,必不是凡物。

這個糕是由黨參、茯苓、薏米、蓮子、山藥、白扁豆、芡實和糯米這八種食材做成的,所以取名為八珍糕,山藥、蓮子、白扁豆都是滋補脾陰的;茯苓和薏米祛溼;芡實是收斂的,糯米和黨參都是溫陽,補元氣的。這麼看似簡單的一個食譜,有陰有陽,有升有降,平和有偏,怪不得有人說,八珍糕是千年養生健脾的糕。

做法不難,就是略繁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做做看。

食材:黨參5g,茯苓50g,薏仁50g,蓮子50g,淮山藥50g,白扁豆50g,芡實50g,粳米粉100g,糯米粉100g。

做法:將所有的食材打磨成粉末,加入白糖、粳米粉、糯米粉,用手把所有的食材拌勻 (白糖根據自己喜歡的口味添加)。

倒入適量的水,用手攪拌攪拌,用手揉成團後,再繼續揉麵,把麵糰揉至沒有乾粉的狀態,之後可以用模具印出喜歡的花型。

放入蒸鍋內蒸15到25分鐘。時間看糕點的大小,大的就蒸時間久點,小的時間短點,自己把控。蒸熟後這個糕點冷熱皆宜,軟軟糯糯的也不粘牙,但裡面含有薏米,孕婦不宜食用。

當然在吃這件事上,我們也是花了心思的,為了大家都能吃上地道的八珍糕,也為了很多老人不方便做糕,或是年輕人沒時間去烹飪,我們尋訪各地,找尋原料,經過多次搭配調和,研製出這麼一款口感和營養都十分不錯的糕點,當然在配方上也做了升級。

我看中它有以下這幾點,首先,裡面的谷果豐富,含有蓮子、薏米、山楂、雞內金、麥芽、茯苓、山藥、砂仁、陳皮、白扁豆、雞蛋等;

其次,沒有經過過度加工,都是原有的天然食材,研磨成粉後製成的;最後,就是開袋即食,很方便,如果起晚了沒時間做早餐的情況下,吃上兩三塊,飽腹感很強。

這裡面的食材也都是一些養護脾胃的,不用擔心早上吃對脾胃造成傷害。

裡面的山藥是健脾養胃的,蓮子是清心醒脾的,幫我們喚醒脾胃之氣,芡實是補脾止瀉的,這三者在補脾的同時,還有收澀的作用。

而且裡面的山藥用的還是溫縣壚土鐵棍山藥,營養十分不錯,咱們瞭解溫縣鐵棍山藥的朋友一定知道,種過山藥的土地,要養四五年,才能把地力養回來,可見山藥吸收了多少土地中的精華。

茯苓和薏米健脾祛溼,茯苓的健脾是通過洩溼完成的,脾土最討厭水溼,茯苓的存在可以幫助脾土清除水溼,使脾氣上升。薏米健脾利水,主要祛除我們體內的溼濁之物,性味是往下走的,與茯苓剛好相配,一升一降。

麥芽甘平,行氣健脾,尤其擅長化澱粉性食物。

砂仁化溼,有辛香溫散的特點,入脾胃經,善芳化中焦之溼濁、溫理脾胃之滯氣,具有良好的化溼開胃、溫脾理氣之效。

雞內金清瘀化積,擅長清理我們體內的汙濁瘀堵,可以把我們脾胃堵住的地方給疏通掉。

所以別看這一塊糕點不大,營養著實豐富,而且這些食材都沒有被深度加工,只是簡單的打成粉後,加工製成,全程手工制糕哦。

而且也沒有經過高溫烘焙,在高溫下很多食材的營養都會流失掉,吃了也白吃,但是這個糕點用的是低溫烘焙,完好地鎖住了其中的養分。

一口咬下去,酥酥的,而且也不是那種乾的掉渣,噎人的糕點,滿滿的天然果實香和蛋香,吃的時候細嚼慢嚥,細細品味,也有助於脾胃吸收。不含蔗糖,所以可以放心吃啦,最大程度避免了精製碳水,即使稍微吃多了點,也不會噁心油膩。

早上來不及吃早飯時,花個七八分鐘,吃上兩三塊糕點,這營養和飽腹感不就都有了嗎?不比在外面邊走邊吃一些包子油條,要健康得多。真的是妥妥的懶人必備早餐選擇。

4. 容易上火、內熱的人,能不吃雞就不吃

很多人平時就容易上火,到了秋季這上火就更厲害了,尤其是經常熬夜,肝火旺盛的人,更得少吃雞肉,雞肉入肝經,善發風,助肝火。

很多人的夜宵都喜歡點份炸雞,殊不知這樣吃很容易嗓子疼、臉上身上起痘、咳嗽、每天都油光滿面的,這是體內本就有熱,吃了雞肉熱上加熱,整個身體都呈現出溼熱的狀態,每天就如同灶臺上燒著的水壺,煩熱難忍。

如果身體有溼熱、燥熱之象,試試這3種方法,化鬱火,解燥熱。

身體燥熱,必津液不足,羅大倫博士曾說,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以水分為主體,主要有滋潤和濡養的作用,淺到我們的皮膚肌肉,深到我們的五臟六腑,津液不足,就像燒乾的水壺,素來體內有熱,津液匱乏,外邪就容易趁虛而入,進入到我們的鼻子、嘴巴,就容易喉嚨發癢,疼痛。

道家養生秘笈,叩齒吞津

心為天,腎為地,氣循環於天地間,心性伏下,與腎氣相交,《老子》有云:天地相和,以降甘露。口水是氣之所生,猶如清晨的甘露,最能夠滋養身體了。口水又分唾和涎,腎在液為唾,脾在液為涎,唾和涎是腎氣和脾氣所生化之物,叫金津玉液。

口水是我們人體精華所在,每一滴都很珍貴,叩齒吞津,就是用口水來潤澤我們的身體,先叩齒36下,之後全身放鬆,舌抵上顎。

舌頭在口腔內沿著牙床外側順時針和逆時針各旋轉36次,攪動時放鬆,這樣唾液自然就來了,之後分為三次慢慢嚥下。

酸甘化陰,以湯潤之

酸甜的東西,能生津止渴,養陰,尤其現在南方的還處於高溫之下,喝上一杯生津止渴的酸梅湯,特別舒暢,主要的食材是烏梅,《本草綱目》記載:烏梅下氣,除熱煩滿,安心。

食材:烏梅50克、甘草4克、山楂30克、陳皮10克、豆蔻6個、桂花適量、礦泉水2000ml、烏棗10個、冰糖200克。

做法:鍋中倒入礦泉水,除了冰糖和桂花,其餘食材全部清洗後倒入鍋中,浸泡2小時以上,之後大火燒開轉中小火,慢熬40分鐘。

之後準備一個大碗,加入冰糖,把煮好的酸梅湯倒入碗中,喝的時候過濾下雜質即可,最後撒上桂花。

生津止渴,平肝火,養肝血,清清涼涼。

養陰生津,祛溼不燥熱

秋季有一道養生粥,用薏米、茯苓加山藥煮成,不僅健脾祛溼,還能養陰生津,茯苓和山藥都是合肺的白色食物,入肺,上火久了會傷及肺,吃點潤肺的,會很舒服。

食材:炒薏米20克,茯苓20克,淮山20克,大米50克。

做法:大米洗淨,將食材一起倒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熬煮1小時左右即可。

薏米和茯苓利溼,山藥性平味甘,歸脾、肺經,生津益肺的同時也不會增加脾胃的負擔,況且米湯也有生津潤燥之用,這幾者搭配,祛溼不燥熱,正適合容易上火的我們食用,因為裡面有薏米,孕婦不要吃哦。

倘若天熱不願意下廚房,咱們也準備上一罐可以即食的養陰潤燥品,以備不時之需,這款茯苓山藥粉,在懷山藥、茯苓、薏米的基礎上還添加了清熱降火的蓮子,焦作的懷山藥,肉質細膩;雲南茯苓,天然無硫燻;薏苡仁顆顆飽滿,蓮子無漂白,都是大自然的產物。

這些食材利用現代破壁技術打磨成分,粉質細膩,沖泡之後口感順滑,沒有雜七雜八的添加劑,完全的食材初始的味道,所以口感略微平淡,喜歡吃甜可以加入牛奶或是蜂蜜一起食用,口感更好。

茯苓不溶於水,攪拌時建議用開水,不停攪拌均勻,喜歡濃稠點的可以攪拌成糊狀食用,喜歡稀一些的就多加點水。

在秋天這麼幹燥又易上火煩悶的時節,少吃些肉,尤其是溫性的雞肉,實在饞了可以吃點鴨肉,鴨肉性涼,適合秋季食用,或是甲魚,也是滋陰涼血的。身體上很多毛病,其實和我們平時的飲食都脫不了干係。

7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500噸液壓機參數及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