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近日,“90後失業假裝上班”這個話題上了熱搜。現實很殘酷,失業已經不是80後的專利,疫情之下,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失去了自己的工作。

根據6月份國新辦發佈會指出,5月份,16-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是18.4%,比上月上升了0.2個百分點,相當於10個年輕人裡,至少就有一到兩個人處於沒有工作的失業狀態。同時今年中國大學畢業生再創新高,達到了1076萬人,同比增長167萬,可以看出現在年輕人就業壓力真的很大,真的是太難!

失業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原因一:疫情下企業生產經營困難

在疫情影響下,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吸納就業能力有所下降。

當企業不再繼續用人時,越來越多正在找工作的朋友,已經找不到工作了。另外,用人單位為了應對疲軟的經濟和效益,只能選擇裁員來度過寒冬,而沒有通過試用期的年輕人成了裁員的首選。

原因二:自媒體發展催熱自由職業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到了自媒體,或者說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都想去互聯網找機會,分得一杯羹。比如四川成都90後的彩虹夫婦,自稱其一場帶貨直播總共賣出2.3億元,確實吃到了自媒體帶來的暴利。但是大多數的年輕人發現自媒體平臺賺錢不是想象的那麼容易,因為現在進入這個圈子的人門檻越來越低,越來越不好做,所以這些自由職業者的不確定性,加劇了更換工作的頻率。

原因三:求職更傾向於穩定性崗位

年輕人求職更傾向於穩定性崗位,加劇了供需矛盾。製造業和建築業往往是吸納就業最大的行業,但工廠工地又苦又累,還沒面子。一些年輕人因為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寧願在家待業,也不將就,對他們來說,感覺缺的不是工作,而是他們想要的工作罷了。因為對穩定崗位的嚮往,很多年輕人畢業就在考編的路上漸行漸遠,形成了畢業就失業的狀態。有的年年備考,年年失敗,但時間不等人,等意識到要好好找個工作時,才發現專業已經過時,或者已經不適應當下競爭激烈的社會了。

未來年輕人靠什麼立足?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永恆不變的叢林法則,我們不能把現實想象地那麼美好,職場的殘酷是一直存在的。越來越多的行業,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都在陸續人工智能化,那些沒有能力適應的人,註定會被無情地淘汰。

首先,加強核心競爭力

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科技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社會要發展、要進步就是需要新的科學技術作支撐,我們要適應這個社會就必須得通過不斷的學習新東西充實自己的大腦,不論你在什麼領域,什麼行業,什麼崗位,儘量擁有別人不能取代的技術和才能,擁有核心競爭力,這樣你才能走得更高更遠。

其次,時刻保持危機感

在食物鏈中,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群羊放在一個沒有任何天敵的地方,讓它們自由繁衍,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結果卻是讓人意外。羊群的數量並沒有增長,反而在不斷減少,最後經過研究發現,羊沒有了天敵的危機,不再到處奔跑,吃飽了就睡,久而久之,羊對疾病的抵抗力越來越弱,導致羊群數量不斷減少。由此可見危機感也是繁衍的基礎。

要想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生存,必須要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形式。哈佛大學教授曾說:“你最大的危機,就是你沒有危機感。”當一個人長期處於安逸狀態,就會習慣於此,並且很快適應這種生活。

我瞭解到有些員工每天按部就班的上下班,很少違反公司制度,等待老闆去安排工作,如果沒有工作安排,則默默無聞,與世無爭的做著職場老好人。表面上看,他們是職場中較為穩定,流動率小的群體,但他們的行為本身,已經對企業參與競爭形成危機,這類員工增加了經營成本,沒有創造相應的效益,企業不會滯留這類閒人,會首當其衝地放棄他們!

工作不養閒人,你只有時刻保持危機感,保持清醒的頭腦,不隨波逐流,你才能與企業共同成長,最後實現你的個人成長!

2022,當我們陷入到失業的環境中時,往往會讓自己焦慮中難以自拔。當今的社會正在迅速發展,是百年來未有之大變局,時代的腳步遇上新冠疫情,確實會影響到大家的判斷。其實,正在失業的朋友,都應該從自身出發去分析,再從社會面宏觀去看,這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不論環境如何變化,我認為年輕人還是應該腳踏實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但做好事,莫問前程。或許是我們最好的出路。

6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揭秘美國製造業的水平,為何說“製造業空心化”,真相原來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