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麻省理工教授舍恩指出:
新思想只有落到真正相信它、並對它著迷的人手裡,才能夠開花結果。
這就是經濟理論中著名的舍恩定理。
當我在網上搜索這條定理時,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在講一件事——要自信。
這跟自信有毛關係?
這說的好像是鮮花只有插在牛糞上才能茁壯成長,是這個意思吧?跟自信毫無關係。
那為什麼大家都在講自信呢?
因為寫的人不會思考,看的人也不會思考。
互聯網最大的作用是信息和知識的分享。
說個我自己的小趣事。
當年考大學要填報志願和學校,那時候沒有互聯網,只有每年各大高校的宣傳海報。到了快填報的季節,學校就會張貼出來,學生也只能根據這些信息來做判斷和選擇。
要報考什麼學校,我有點懵。
北大清華我是知道,可考不上。其它的,根本不知道底細。
當時是怎麼選擇的呢?
覺得我們家鄉比較乾旱,要去就去水多的地方。哪裡水多?江南水鄉。範圍還是大,怎麼縮小呢?我想到的辦法就是看名字。地名裡面要是有三點水的,肯定水多。
就這樣我選了湘潭,學校介紹還說三面環水。接到通知書的時候我一直幻想著划著小船去上課的情景,到了學校才知道被騙了。
那時候要是有互聯網該多好,當然我還是以我母校為榮的。
現在的問題是:
互聯網上的信息看起來很多,但真的、有用的很少。
一是互相抄襲,二是流於表面。
天下文章一大抄。
抄也沒什麼,關鍵是還一字不改,複製的時候連人家的頭像都一起整過去的都有。
我這篇文章就是這樣,看了想笑。
而且我這樣一個幾百粉絲的都來抄,那哪些大V的文章更不知會是怎樣的待遇。或許人家有名氣,反而沒人敢抄也說不定。
我是不是太樂觀了?
之前在《你是否也深陷“奶頭樂”陷阱而不自知?》一篇中就講過,互聯網會讓人變傻。
碎片化的東西讓你不需要用腦子,只需要躺著,動動手指頭;讓你的思維、意識習慣也在不知不覺中被碎片化,注意力、意志力也會被分散。
輸入法已經讓我們不會寫字了,現在連腦子都不會用了。
互聯網帶來了信息大爆炸、知識大爆炸,但現階段還停留在數量上,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數量必然會被質量所取代。
當然,由於連接的數量太過巨大,垃圾必然還是會存在。
最後還是得把舍恩定理接著講完。
我覺得舍恩定理講的是如何抓住“新思想”帶來的機遇。
就以別人喜歡舉的楊致遠雅虎做例子,當時的互聯網就是個“新思想”,楊志遠抓住了這個機遇,取得了成功。
那他是如何抓住這個機遇的呢?
一、要熟悉和了解這種“新思想”
楊志遠當時在斯坦福德大學學校攻讀電機工程博士,他當然瞭解互聯網。
他是相信互聯網,但不是盲目地就相信。
二、要熱愛,甚至為之著迷
楊志遠當時對互聯網非常著迷,和室友大衛·費洛還成立了工作室,整天鼓搗。
興趣是為之奮鬥的動力。
如果所做的事不是自己喜歡的,只是餬口的手段,那你就不會花太多的心思在上面。
三、要抓住機會,行動起來
同樣的事,如果現在有人再去做一個和雅虎差不多的,機會已經不在了,就算有天使願意給你投資,你也做不起來。
楊志遠當時抓住了機會,和費洛一起熬夜開發出了全球性的搜索軟件“Yahoo”,並放到了自己主頁。
由於使用者太多,甚至給校方帶來了不便。於是他們考慮把Yahoo投向市場,找投資商。
有人相信了他們,這人就是國際購物網絡的創始人亞當斯。
對投資商來說雅虎當時也是個“新思想”,亞當斯同樣是熟悉和熱愛,所以一拍即合。
總結,如何才能抓住“新思想”帶來的機遇?
先熟悉,熱愛,並立即付諸行動,才能開花結果,因為“新思想”只會落到真正相信它、並對它著迷的人手裡。
#每天一點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