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8月19日,諾輝健康公佈了其2022年中期業績報告。

財報數據顯示:

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上半年,營收為2.25億元,同比增長413.7%;毛利為1.85億元,同比增長約649.7%,毛利率為82%,同比上升約25個百分比;虧損方面,經調整淨虧損為1.06億元,去年同期為虧損9710萬元。

公告稱,收入增長主要是由於常衛清及噗噗管收入及毛利增加,以及於2022年1月推出新產品幽幽管所致。

就常衛清而言,上半年收入為7360萬元;噗噗管收入6850萬元;幽門螺桿菌檢測產品幽幽管自1月推出以來,收入為8350萬元。

8月19日港股收盤,諾輝健康股價下跌0.43%,收盤價為22.90港元,市值為98億元。作為“癌症早篩第一股”,諾輝健康股價曾一度接近90港元,但在市場迴歸理性後,目前徘徊在20港元左右。

諾輝健康成立於2015年,專注於癌症早篩業務,旗下的兩款結直腸癌篩查產品(常衛清和噗噗管)均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准並正式商業化,再加上今年初上市的幽幽管,三款產品撐起了整個營收。

表面上看,由於幽幽管的上市,諾輝健康在業績上進步較大,且癌症早篩市場前景也一片向好,但仔細分析市場的現狀後,不難發現諾輝健康在渠道、營銷、市場教育、成本控制等方面還存有很大問題。

Part.1

新爆品止不住虧損

回顧諾輝健康發展歷程,雖然成立僅有7年,但在癌症早篩領域已經具備一定影響力以及研發實力。

目前諾輝已經推出兩款聚焦於腸癌早篩的商業化產品常衛清和噗噗管,以及2022年新上市的幽門螺旋桿菌自測產品幽幽管。宮頸癌檢測產品宮證清以及肝癌檢測產品苷證清分別處於註冊實驗階段以及後期開發階段。

從剛發佈的中期報告來看,諾輝3款已上市產品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甚至剛上市的幽幽管收入已超過其他兩者。

癌症早篩行業的快速發展,無疑讓這個唯一玩家跟著起飛,但這並不代表諾輝健康可以高枕無憂。

結合此前發佈的財報來看,諾輝健康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2021年淨虧損30.86億元,淨虧損額是2020年的3.9倍,是2019年的13.7倍,是2018年的29.1倍,過去四年的合計虧損額已達42.05億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

2022年,渠道開拓向好,產品毛利率逐漸提升,並且高利潤產品幽幽管也成功上市,但依舊沒有扭虧轉盈。2022年上半年經調整淨虧損達到1.06億元,以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淨虧損也達到6530萬元。

如此巨大的虧損,跟其近年來在市場銷售端以及行政端的巨大投入有直接關係。

2021年財報顯示,諾輝健康在去年完成了400多家醫院的准入和銷售工作;截止到2022年6月30號,進入公立醫院、私立醫院、診所等加起來超過800家。

不過長期在市場上的投入,目前並未帶來樂觀結果。

根據財報,諾輝健康2021年收入為2.13億元,同比增長201.5%,而銷售及市場開支費用達到了2.71億元,同比增長了316.7%;2020年這兩項數據分別為705.6萬元以及,6512.3萬元;到了2022年市場銷售端開支也未減少,營收與開支分別為2.25億元和1.94億元。

這樣的銷售產出比實在太低,甚至可以說是入不敷出。

行政開支方面,2020年-2022年上半年分別為7695萬元、1.09億元、5170萬元。公開數據顯示,聯合創始人兼CEO朱葉青、首席科學家陳一友年薪均在千萬以上。

在營銷費用以及行政費用佔據公司成本大頭的情況下,持續虧損自然成了家常便飯。

值得肯定的是,諾輝健康通過銷售團隊擴大了在醫生群體中的傳播,醫生再將產品從臨床指南轉到臨床路徑,再轉變成開單習慣,這種利用醫院的路徑顯著提高了產品銷量和毛利率。

如今諾輝健康的營銷體系已經成型,可以總結為用錢去買銷售收入。但銷售費用長期居高不下,即便銷售入口保持上升態勢,短時間內也難以扭虧轉盈。

癌症早篩是個很特殊的市場,與相關治療領域相比,尚處於藍海階段,潛在空間巨大。

根據中國抗癌協會發布的數據,以結直腸鏡為例,大陸每年需要做腸鏡的人群高達1.2億,但真正做過腸鏡的比例僅在5%左右,糞便潛血結直腸癌篩查人群的滲透率為15.10%,結腸鏡檢查、基因檢測滲透率分別為1.30%、0.03%。

而中國整體幽門螺桿菌感染達到40-60%,意味著有將近5億以上人群的存量市場,但傳統檢測方法全年病人的重複檢測次數不到1億人次,整體市場滲透率極低。

巨大藍海市場無疑拉高了諾輝健康未來增長的可能性,但能否把握住,還取決於諾輝健康對市場的教育程度。

Part.2

押注“早篩”埋暗雷?

諾輝健康的業務根植於嚴肅醫療,但外在形象則越來越靠近消費品企業。朱葉青也表示,癌症早篩產品兼具嚴肅醫療和消費品雙重屬性。

一直以來,諾輝都在用大量的營銷費用擊穿市場,吸引臨床醫生、渠道夥伴和消費者的注意力,建立自己的品牌效應,並最終實現商業價值。

但二者不同的是,消費品企業燒錢主要是為了與競品之間的市場競爭,而諾輝健康卻幾乎不存在對手,主要是為了教育市場。

並且需要注意的是,諾輝走的路無論是在國內還是海外,都是一條新路。此前在招股書中提到直接的競爭對手,Epigenomics AG和Exact Sciences Corporation,這兩家的產品都屬於院內處方。海外有類似產品,但沒有相似的市場環境和商業模式。

所以,這一定程度上意味著諾輝將獨自面臨教育市場這個難題,並且最終結果如何還是未知。

首先,市場教育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在結直腸癌早篩領域,國內市場使用較多的技術是結腸鏡及FOBT/FIT技術,兩者的滲透率達到了14.9%。而常衛清採用的多靶點FITDNA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滲透率約為0.01%。這也意味著其臨床價值不明顯。

另外,就算常衛清後期的臨床價值能夠達到相應的需求,其市場定價相比市場上功能類似的產品也並無優勢。

中國常規三甲醫院的普通腸鏡價格約為500~600元,無痛腸鏡價格約為普通腸鏡的兩倍,約千元左右,並且醫保買單,進一步削弱了常衛清在價格上的競爭力;幽門螺旋桿菌檢測雖然差價與三甲醫院不大,但醫院檢測在權威性以及準確性更具優勢。

所以在渠道上,諾輝健康需要進行大成本推廣,尤其是體檢渠道搭建以及臨床渠道搭建。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向醫院、檢測機構的投入,可以換來諾輝在行業裡的話語權,但短時間內並不能增加公司盈利能力。”

其次,另一個難題是諾輝的早篩概念頻頻被質疑。

在常衛清之前,已有晉百慧生物的miR-92a檢測試劑盒、康立明生物的SDC2基因甲基化檢測試劑盒等產品獲批上市,但無一例外都是用於腸癌的輔助診斷。

而諾輝健康打出的“早篩”是更為特別的標籤,無論是“早篩第一證”,還是“早篩第一股”,諾輝健康都不吝惜宣傳早篩概念。

在廣告影響下,公眾很容易把篩查和輔助診斷混為一談。

事實上,在國家藥監局關於常衛清的技術評審報告中,並沒有明確為常衛清的“早篩”概念下定義。只是表示:“本品不能用於普通人群的腫瘤篩查,不能代替腸鏡,用於對腸鏡依從性差的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的篩查”。

上述業內人士認為,這表示常衛清的用途不可以和“早篩”劃等號,“產品說明書說了,檢測結果僅作為臨床診斷輔助手段之一。輔助診斷是產品的核心價值,諾輝說自己是做早篩的,這明顯是偷換概念。”

不能否認的是,“早篩”宣傳鋪天蓋地,非適用群體的普通人難免容易被誤導。這種高調宣傳,也有利於攫取政策紅利,將適用於高危人群的產品推向普羅大眾,以獲取更大市場。但對於非高危人群來說,真的需要這些早篩產品嗎?

拾玉兒童癌症公益基金會創始人李治中,在《我們是兼職在闢謠,別人是全職在傳播偽科學》一文中提到,癌症是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幾乎必然會出現的病症,所以篩查的意義也就顯得蒼白無力。而其價值,可能至多是提升人們的防癌意識,延長壽命。

對於年輕群體來說,更是如此,患癌始終是一個概率性加一個必然性的結果。可能很難通過一次篩查,就能既解決篩查,又能解決預防的問題。

也就是說,目前諾輝健康癌症早篩的作用,可能被官方及媒體過度放大了。因為按照李治中的理論,篩查癌症只有兩種結果,要麼年齡未到檢出的概率為0,要麼年齡到了檢查出來已經確診,幾乎沒有預防意義。

所以,如果諾輝健康長期以往宣傳的早篩,到頭來是一個站不住腳的偽概念,那麼其在教育市場上的鉅額投入或將竹籃打水一場空。

Part.3

寫在最後

目前諾輝健康除了已經上市銷售的三款產品,其在年報中披露還有兩條管線——宮頸癌和肝癌篩查產品,但其財報中也明確表示,距離能夠上市銷售還有一段時間,且有失敗的可能。

這意味著僅依賴內部緩慢生長,一定是無法滿足資本需求,也難以得到資本長期看好,市值從300多億跌倒不足百億就是很好的證明。

諾輝健康現在的策略,就是以少數股權投資綁定創新早篩企業(已經有證的和拿證概率高的IVD企業),包括600萬美元購買Epigenomics AG(歐洲競爭對手)的生物資料庫、300萬瑞郎投資瑞士Proteomedix公司等,然後幫助其在中國做商業化。商業化的節奏安排更可控,也為諾輝後續的持續增長提供子彈。

這種打法與復星醫藥相似,只是諾輝健康更專注於IVD企業。

總的來看,諾輝健康佈局的賽道雖處於藍海市場,但在市場教育上的鉅額投入註定其短期內難以獲得盈利,並且其核心產品是否具備核心競爭力,目前爭議相對較大,其是否有成為IVD領域裡復星的潛力,值得長期關注。

9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明日方舟劇情世界觀架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