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隨著老美對國際芯片規則的修改,不僅給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還讓很多相關企業承受了巨大的風險,如各大芯片代工廠如中國的臺積電、中芯國際、荷蘭的ASML等企業,都被迫面臨這巨大的巨大的挑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面的美國的強硬態度,作為全球芯片代工一哥的臺積電選擇了美國的高端市場,而技術相對落後的中芯國際則選擇了有巨大市場和提升空間的中國市場。

經分析臺積電選擇美國市場的利弊有以下幾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看法)

有利的一面:

首先,臺積電作為全球芯片領域的代工一哥,其先進的代工工藝首選的供應方就是美國企業,如其九月份量產的3nm芯片,將會被蘋果公司拿下,由此可見臺積電對美國市場的重視程度。

其次,臺積電在美國修改相應芯片規則之後,由於其技術核心受美國限制,也不得不押注美國市場作為其主要的服務對象。

最後,就目前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發表講話中透露數據顯示大陸市場僅佔其業務的10%左右。遠不及美國市場所帶來的豐厚回報。

正所謂有利有弊,以下是作者所看到的弊端(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首先,當一個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會進入到瓶頸期,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一種自然現象,例如:說芯片的研發從早期的28nm,到14nm,再到5nm和3nm已經無限接近摩爾定律的前提下,其提升的空間已經微乎其微了。

其次,美國在其芯片憲法落地之後,以補貼的名義要求其到美建廠,但是再花費了120億美元的投資之後,所拿到的補貼與美國本土企業相比零頭都不夠,有要求臺積電交出客戶數據的前車之鑑,那麼難道不會出現在美建廠後被逐步蠶食的局面麼?由此來看,不難想象等待臺積電的結局會是怎麼樣的

最後,臺積電認為其在大陸市場的業務只有10%,但是這是錯誤的,因為就邏輯來看,美國的芯片主要出口到中國大陸,而美國的主要代工企業就是臺積電,如此直接來看到的,其實美只是一箇中間商的作用,所以所謂的10%只是表面數據罷了,是不具有參考價值的。注:以上是在不考慮在美生產成本的前提下(成本包括原材料的運輸、成品的運輸、人力、物力等)

而相對的,中芯國際站隊中國市場,無疑是一個長期戰略的選擇,有可能會是其超越臺積電的一個重要拐點。

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中國市場的空間是巨大的。中芯國際選擇國內市場的主要原因是看好大陸市場的巨大發展前景,目前中國的芯片自給率是30%,而目前中國所給出的目標是未來芯片自給率要達到70%,從數據上不難看出中國芯片未來的市場空間是巨大的。

其次,中國的生產成本遠低於美國。在中國的物力、人力等在各方面相較美國來說可以節省一筆相當客觀的成本支出,這從直接上提升了中芯國際的利潤率和營收比。

最後,隨著中國芯片自給率的提升,對芯片進口的需求也會逐步降低。就近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中國進口芯片量減少近300億片來說,也是相當可觀一個數據了,對應帶來的則是美國對中國出口芯片的減少,那麼試問最後美國在臺積電的訂單和業務還會是現在的量麼?

總結,通過以上的種種分析,不難看出,臺積電相對於中芯國際站隊美國市場的選擇是有點鼠目寸光的感覺,所以說中芯國際後來居上,趕超臺積電也不是不可能的,從長期來看,中芯國際未來可期,具體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10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開工至今17年,福特號航母還沒完全形成戰鬥力?給我們什麼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