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每當我們喝口涼水都長肉時,身邊的人總會說,你這是體內的痰溼溼氣太重了,所以得先祛溼排痰。

《黃帝內經》有云:“膕肉不堅,皮緩者,膏。”膏指肌肉鬆懈,肉不豐厚堅實、皮膚鬆弛的為膏。如果你是那種肉很鬆弛的類型,小腹也很鬆軟,捏肚子有點像揉麵團的感覺,那麼就是古人口中的膏人,翻譯到現代,就是虛胖。

當我們脾的運化水溼功能下降,或是水液在體內循環、排洩的過程中遇到障礙,水液就不能正常滋潤身體,反而會在體內形成異常的積聚,這種積聚的水液,我們稱它為“痰”。

這裡的痰不是指日常所說肺部產生,通過咳嗽排出體外的這種黏稠物質,而是看不見,因水液代謝障礙而產生的,如果體內的痰溼過多,除了日漸肥碩的身體,還會渾身發沉,無力倦怠,愛睡覺,就如同我們沒有擰乾的衣服,沉甸甸的提不起精神。正如《黃帝內經》所說的,“脾胃受溼,沉困無力,怠惰嗜臥。”

除此之外,痰溼還有三證,一為黏、二為暗、三為亂。

黏:痰溼走腸道,大便就變得不規律,大便黏黏的,排便總感覺意猶未盡,衝馬桶也衝不乾淨,脾胃為痰溼所困,已經無力完全排出體內的垃圾,這些垃圾堆積起來,還會影響到我們的面色,變得暗沉,容易長斑斑點點。

暗:面色偏暗無光澤,發白,還有一部分人,屬於油性體質,雖然臉上沒有光澤,但是卻泛著一層油光,這種油光叫作“濁”。

亂:經不行者非無血也,為痰礙所不化也。痰溼之邪阻礙胞宮和衝仁二脈,如果痰溼凝滯胞宮,則氣血運行不暢,不能正常疏洩,故而女性容易經期疼痛、量少,若是疏洩太過,則會過多。

體內痰溼越來越多,身體就越來越髒越來越卡,倘若您也有這些困擾,不如咱們一起在日常中做做這3件小事,祛溼排痰。

第一件:通帶脈,化痰溼

帶脈就像一條腰帶一樣,環繞在我們的腰腹,也是人體唯一橫向的經脈,起總束諸脈,固攝下元作用,帶脈不通,上下氣機不交,痰溼特別容易堆積在此,就需要我們手動幫忙疏通,帶脈一通,痰溼揉散,再搭配一些祛溼的飲食,自然也就能把這痰溼排出體外。

拉帶脈

平時我們拉帶脈,拉不到位,可能只拉倒腰部的皮肉,也就是圖上1和2的位置,正確的拉法是,用手掐住腰部,指頭往裡扣一下,能感受到這個大筋的存在,掐住這個大筋往外拉,如果覺得很痛那就拉對了,這種效果比拉外面皮肉要好數倍。如果拉的位置正確,每天20下足夠了。

第二件:從內化痰積

有了痰溼就得把這些現下聚集的濁物給排出去,除了上面拉帶脈的方法,幫我們把聚在腰腹的痰溼給化開後,也需要徹底清一清體內各處的痰溼。

有人會說,痰溼分佈在體內各個部位,我不可能每個部位都揉到吧。那是自然,這些無形的東西,有專門剋制它們的,這個化痰積的好物,在我們小時候很常見,尤其是家裡老人,一提就知道,這個就是雞內金。

民間一直有一兩雞內金,一兩真黃金”的說法。雞內金指的是雞胗內壁上那層黃色的薄殼,懂行的人都會把雞內金剝離下來曬乾後再進行研磨,隔三岔五放在飯菜中炒一炒,吃一吃,很輕鬆就能清一清我們瘀堵的身體,尤其是經常吃一些肥甘厚膩把脾胃給糟蹋壞了的。

雞沒有牙,不能咀嚼食物,因為雞的脾胃負擔是很大的,雞有兩個胃,其中一個雞內金所在的胃叫雞胗,強力的收縮來磨碎食物,像雞經常吃一些沙子、石子,都會貯存在雞胗裡,用來磨碎食物,而和食物直接接觸的那一層就是雞內金了,一來保護雞的胃,二來和食物產生摩擦,可見這個東西作用之大。

雞內金能夠協助脾胃氣機的升降,味甘,性平,近代大醫張錫純,就非常擅用雞內金幫人調養脾胃,化瘀通堵,雞內金本身略帶一些苦味和腥味,很多人都不接受它的味道,但迫於它化瘀的能力,於是被做成各式各樣的食物,以掩蓋其本身的味道。

含有雞內金的美食中,我最中意的就是這款雞內金山藥餅,雞內金本身的腥苦味被掩蓋得很好,都被濃郁的芝麻香和麥香遮掩了,絲毫吃不出。

表面鋪滿了黑白芝麻,這股焦香光聞著就讓人食慾大開,一口咬下去非常香脆,用手輕輕一掰就碎了。

這款雞內金山藥餅中加入了滋補脾胃最有名的壚土鐵棍山藥,這款溫補的食材,補中益氣,健脾胃,營養高於其他普通山藥許多。

茯苓是祛溼利水的,能幫我們把脾胃中的溼氣化掉,雞內金化痰,茯苓祛溼,再加上山藥健脾,這三者搭配,天作之合。

無蔗糖、無色素、0添加,咱們的雞內金餅,都是由老輩人古法手工傳承製作,先將雞內金、山藥、茯苓等原料碾成粉末。

再按照一定比例和在一起加水進行揉捻。之後擀成薄片,這樣做出來的餅才又酥又脆。

之後爐子生火,將擀好的餅放到鏊子上,炕足10分鐘,直至焦黃,慢工柴火坑,是兒時記憶中的味道了。低油少鹽,口感焦脆,不膩不油,老人孩子都愛吃。

第三件:健脾潤肺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故而若想要體內乾淨,痰溼垃圾少,那麼就得從脾的運化和肺的宣化上來著手,這才是從根源處解決痰溼問題。

很多人體內有痰溼,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但痰溼還是源源不斷地冒出來,這就是最後沒調養好痰溼的源頭,脾胃。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不但要運化食物中的精微物質,還要運化水液。如果脾的運化失調,身體的廢水就排不出去,被脾運化到肺裡,肺的宣化功能是有限的,多餘的化不掉只好變成痰溼,存在肺裡。

而有一部分人光顧的健脾了,但痰溼還是感覺排不乾淨沒這是因為肺裡的痰沒被清理掉,故而加強脾的運化能力和肺的宣發能力才是祛溼排痰的之道。

今天就分享兩個方子,既能健脾又能宣肺。

千古化痰第一方:二陳湯

這個方子宋朝就有了,老百姓已經用了近一千年,它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配方為:法半夏15克、陳皮15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5克。

陳皮健脾行氣,燥溼化痰。陳皮性子有些溫,而脾就需要溫,絕對不能涼,脾得溫則運。所以陳皮能夠溫脾,讓脾健運起來。而且陳皮有一股獨特的芳香,脾喜歡香,芳香能夠醒脾,化濁。

把我們的脾喚醒了,那麼就可以為身體進行化痰祛溼的工作了。灸甘草補充脾胃的氣血津液,張仲景健脾最喜歡用甘草,等於直接補到地方。

半夏的作用是針對肺的,半夏是化痰的,有降逆的作用,讓上逆的氣機下來,比如咳嗽、打嗝、嘔吐都屬於上逆,痰溼阻礙肺氣與胃氣的下降,讓原本該肅降的不肅降,半夏就是來解決這個問題的。

茯苓祛溼利水,有一股淡味,最是能滲溼,把身體多餘的廢水通過小便的形式排出去。

用了上面這個二陳湯後,就可以配合著下面這個一起,把脾胃一點點給調養好,如果前面的二陳湯主化痰祛溼,那麼下面的八珍糕,主的就是健脾潤肺。

千古養生健脾第一糕:八珍糕

把這些滋膩的東西換成清淡香糯的糕點,既好吃又能幫身體排濁化痰祛溼,一舉兩得。

八珍糕創於明代,為御醫陳實功的家傳秘方,他一生注重脾胃氣血的保養,壽命高達八十多歲,在古代算是高壽了,他在《外科正宗》一書中留下了八珍糕的方子,稱其“服至百日,輕身耐老,壯助元陽,培養脾胃,妙難盡述。”

配方為黑米、糙米、粳米、糯米(各200克),黨參(或人參)30克,白朮30克,茯苓50克,薏米50~100克,蓮子肉50克,芡實50克,山藥50克,白扁豆30克。

把這些食材全都研磨成粉末,之後都混合在一起,加一點白糖,和成面,之後搓成圓形,上鍋蒸20分鐘就成了軟軟的米糕,這個糕就是八珍糕。

黨參是補中益氣的,像脾胃虛弱,氣短心悸又內熱,都可以食用,《本草從新》中說其:“補中益氣,和脾胃,中氣微弱,用以調補,甚為平妥。”

白朮健脾益氣,燥溼利水,守而不走,如果把黨參比作國君,那麼就是用來開拓疆土的,而白朮則是守城的將軍,把脾胃給守住。白朮和黨參協同,滋補脾陽。

茯苓補脾是通過洩溼來完成的,脾屬土,土最討厭水溼,茯苓可以幫助脾土清除水溼。薏苡仁健脾利水,利溼除痺,祛除我們體內的溼濁也就是痰溼之物,但和茯苓不同,茯苓其性向上,薏苡仁向下,這兩個一升一降,為互補之用。

白扁豆健脾和中,化溼,像是我們痰溼重容易拉肚子,這時候就用到了白扁豆來收斂,若是平時便秘則可以把白扁豆換成杏仁,開肺通氣。

蓮子、芡實和山藥,分別為清心醒脾,補脾止瀉和健脾宣肺的。在補的同時又能收澀住,這樣補進去健脾宣肺的東西就都不會散掉了,能被我們的身體真正的吸收。

這些食材相互配合,有陰有陽,有升有降,和平有偏,故而才被沿用至今,倘若您面對這麼多食材無從下手,那麼也可以嚐嚐咱們這款經過改良版的茯渭糕,把裡面的當黨參和白朮替換成人參,再添加進紅棗、山楂、麥芽,紅棗滋補氣血,山楂行氣散瘀,麥芽健胃消脹,整體更為平和。

而且經過改良後,更適合咱們現代人的脾胃,像是大魚大肉吃多了,覺得肚子裡堵堵的,就來上兩塊,長期吃下去,漸漸就把脾胃養回來了。

這款茯渭糕採用的是低溫烘焙的方法,相對於高溫來說,能很好保留其食材中的營養,讓這些食材的特性不發生改變,流失,吃進去也能補到該補的地方去。而且添加的是更為健康的麥芽糖,油用的是亞麻籽油,堪稱“植物黃金”,不滋膩,對於脾胃來說,也不容易促生痰溼。

軟軟糯糯的,掰開鬆軟細膩,吃上去是多種食材混合的味道,好嚼不黏牙,老年朋友們也能輕鬆食糕。飯前飯後來上一塊,這肚子裡不撐不脹,特別舒服,以後咱們再稍微吃點滋補之物,也都能補得恰到好處了。

排痰祛溼,說難不難,重在堅持,每天拉拉帶脈,吃點雞內金,再加上喝湯吃糕,堅持一段時間,體內的痰溼就再也待不住了!

4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全球排名61!英國華威大學申請條件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