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著作的《愚公移山》、《兩小兒辯日》等寓言故事選入中小學課本,非常具有教育意義,幾千年來廣為流傳。傳世鉅著的他被尊為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
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列子,我更願意稱他為“古今隱逸之宗。”
公元前約450年,列子出生在鄭國莆田(今鄭州中牟縣),他生長在這裡,死在這裡,銘文刻在這裡。為什麼再三強調列子與鄭國莆田的故土之情,是因為穿越時空仰望他的人也和他一樣生長在這裡,死在這裡。
他仰望列子淵博的學問,更仰望列子“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淡泊之情。
明明可以靠才華把日子過得炊金饌玉待鳴鐘,他卻安於貧寒,潛心著述。《列子·天瑞》載: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
聖人孔子在周遊陳國和蔡國的路上遭遇七天斷糧之災,而列子的斷糧之災則天天發生。他常常餓的面黃肌瘦,妻兒也跟著受罪。
古代達官顯貴都以和名士交往提升自己的聲望,歷史上最有名的莫過於漢高祖劉邦之子劉盈與商山四皓的交往保住了岌岌可危的太子之位。
列子是當時的名士,以他的名氣依附哪個達官顯貴,都是誰求之不得的事。可列子寧可過著捉襟見肘的日子,也不肯改變自己隱逸的志向。
好友去列子家拜訪,狹小的茅屋沒有落腳之地,於是好友建議他憑藉自己的才氣與達官貴族交往,甩掉衣衫襤褸的貧窮,重建高樓連苑起的宅第。
人各有志,出處異趣。好友沒有說服列子,然而想起列子的家徒四壁,淒涼感久久揮之不去。
於是這位好友去了鄭國當時執政的國邦駟子陽家,把列子家徒四壁的慘狀非常誇張地描述了一番後,建議駟子陽資助列子博得個好士之名。駟子陽也早有此意,聽完這位好友的話立刻派人給列子送去十車糧食。由於列子家的籬笆院太小,以至於送糧食的車都停在門外,車隊排起幾十米長。
這十車足夠列子家吃上幾年的糧食沒能動搖列子貧賤不能移的志向,反而沸沸揚揚的送糧食隊打破了列子家的清幽靜謐。
列子禮貌地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糧食。送糧食的隊伍只得從哪裡來回哪裡去,怎麼來怎麼回。
列子雖然物質生活匱乏,但讀書著作使他的精神世界十分豐盈。思想傳統的妻子只想解決溫飽,可這麼低的要求都無法實現。
妻子望著遠去的送糧食車埋怨地對列子說:"我聽說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我卻常常捱餓。相邦送糧食給你,你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
列子笑著對妻子說:"駟子陽並不是真的瞭解我,他是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給我。以後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
相比於飢餓,命還是重要滴。妻子的抱怨在一年後畫風突變,她常常慶幸自己沒有吃鄭國國邦駟子陽送來的十車糧食,因為吃過駟子陽糧食的人多被誅殺。
事情是這樣的,列子拒絕駟子陽十車糧食的第二年,鄭國發生變亂,駟子陽被殺,他的黨羽多被株連致死甚至株連家族,而淡泊名利的列子安然無恙。
生老病死是世間常態,公元前375年,75歲的列子留下對後世影響深遠的20篇約十萬多字著作與世長辭,葬在家鄉鄭國莆田。
列子的一生隱逸於鄉野又不失高雅情操,他的隱是與生俱來的閒情逸致,不同於東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退隱,也不同於唐朝盧藏用為求功名利祿而企圖走終南捷徑的偽隱。
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列子去世後,他的墓前不乏有仰慕者專程來憑弔,千年來不曾間斷過。
中唐時期,莆田(鄭州市中牟縣)窮困潦倒的胡生專程來列子墓前憑弔,隨後發生了一件神乎其神的事。
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卷下《祝墳應》記載,這位莆田胡生家貧如洗,他靠補鍋碗盆缸維持生計。有一天,胡生帶著乾果、酒肉來到列子墓乞求聰慧。想必這些祭品也是攢了很久的錢才購買的,至於乞求聰慧的目的是希望有朝一日金榜題名享受榮華富貴還是隻為讀書陶冶情操,書中並沒有記載。
書中記載胡生從列子墓回家後,夜裡夢見一位白髮老者動作嫻熟地用刀子剖開他的腹,把一卷之書放進去。胡生驚醒後,便能出口成章,文章寫得行雲流水,不久便寫得一卷書,名聲也不脛而走。
剖腹藏書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頗具迷信色彩。主人公胡生就是列子的同鄉,寫下千古名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的胡令能。
《云溪友議》是唐代筆記小說,這本小說記載的都是唐代開元至唐末的異聞野史。胡令能文采斐然真的是因為白髮老者在他腹中藏了一卷書嗎?當然不是。那範攄為什麼要杜撰這麼怪誕離奇的故事呢?當然是根據胡令能為偶像列子掃墓加工而來的。
公元785年,胡令能出生在莆田,雖然他比列子晚出生了1200多年,但列子恬淡的性情卻深深影響了他的人生。
胡令能從小勤奮好學,飽讀詩書,有妙筆生花之才,他在當時的名氣很大,一點不亞於同時期“不知秋思落誰家”的王建和“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張籍。
提到胡令能就不得不提他那首傳頌千古的佳作《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是他去尋找一個朋友,走在鄉間向釣魚的兒童問路後所作。這首詩寫得淺顯而構思精巧,充滿濃厚的生活情趣,它的藝術成就絲毫不低於晚唐杜牧著名的《清明》。
生性放蕩不羈的胡令能去尋訪朋友時,一定只攜帶了美酒。倘若他攜帶了肉食,用肉食作為答謝向垂釣兒童問路,那垂釣兒童或許會收起魚竿熱情地為他帶路。
子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胡令能的籬笆茅屋經常有官員名流慕名造訪,來訪者若饋贈金銀珠寶,胡令能便果斷拒絕;若攜帶茶酒,胡令能立刻與之一醉方休。
列子居所隱蔽,以至於附近鄰居四十年與他不相識。胡令能的居所雖然沒那麼隱蔽,但著實夠偏僻,有詩為證。
忽聞梅福來相訪,笑著荷衣出草堂。
兒童不慣見車馬,走入蘆花深處藏。
在唐代,縣令稱為明府,縣尉為縣令之佐,故稱為少府。縣尉一職相當於現在的警察局局長。
通過詩名可見,又一位官員慕名造訪胡令能家。韓少府的車馬浩浩蕩蕩地來到胡令能居住的村莊,由於村落偏僻,很少有馬車經過,以至於沒見過世面的孩子們見到車馬紛紛躲進蘆葦叢中。
胡令能的詩寫得十分生動傳神,精妙超凡。雖僅留存四首詩作,但卻在群星璀璨的大唐詩壇中閃耀著。
人生最大的成功是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列子與胡令能都沒有憑藉才華考取功名利祿,也都沒有依附於達官顯貴,而是遵從自己的意願居住在偏僻的鄉野前者著書,後者靠“叮叮噹噹”的替人補鍋碗盆缸為生,都過著恬淡寧靜的日子。
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這既是列子的夙願,也是胡令能“叮叮噹噹”的縮影。
-作者-
九弦鑰(本名楊衛傑),河北邯鄲人,編劇、自由撰稿人;詩一樣的女子,攜一隻筆尖自由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