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裝配式建築雖然能夠實現工業化生產和裝配化施工,但也有被人詬病的理由,最明顯的就是千篇一律的建築樣式和單一化的配套設施。在外觀樣式方面,在同一區域大規模應用,容易形成千城一面的效果,缺乏人文關懷和特色;在內部空間及戶型設計方面,枯燥乏味的內部裝飾和死板的內部戶型,沒有考慮到用戶在全壽命週期中對空間使用的需要。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國外相關學者針對裝配式建築多樣性和人性化的需求,開展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希望通過裝配式建築結構體系的改變,應用數模協調完善通用構配件和部品的設計,對預製構件進行科學的拆分和裝配,增加裝配式建築室內空間的靈活性和可變性。

圍繞NJHabraken等提出的“骨架支撐體理論――SAR”,創建了“開放性建築體系一一SI體系”。提出類似於日本建設省的NPS的公共住宅體系KSI,形成AgeVanRanden的開放建築理論。並衍生出“環境共生住宅”、“資源循環住宅”理論,通過BIM技術及PKPM軟件的應用,實現主體支撐結構和圍護牆體結構的分離,進一步推動了“骨架支撐體理論的研究。

與國外成熟技術體系相比,中國在裝配式建築領域起步不晚,但錯過了發展裝配式建築的黃金時期。隨著近幾年中國的經濟水平提高、人口紅利的消失、環境問題逐漸突出,採取裝配式建築已經愈發收到重視。受區域內資源稟賦的影響,裝配式建築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發展迅猛,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而且國際領先的裝配式建築企業,例如遠大住工、中建集團等,並圍繞裝配式建築開展了大量的學科研究。

但在西部區域,受發展理念和技術適用性的限制,雖然建設了不少裝配式建築生產示範基地,但大規模應用和市場盈利能力較差,主要還是市場規模和區域政策的影響。裝配式建築評價標準主要圍繞工業化生產、一體化裝飾裝修和管線分離在開展評價工作。

隨著中國裝配式建築的應用,國內相關文獻也日益豐富。當前國內關於裝配式建築技術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主要從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戶型設計、綠色度、生態效益等方面對裝配式建築技術相關的結構工程、智慧生產、材料革新、安裝運維、裝飾裝修等技術進行獨立的評價研究。同時,也有少量學者對山地裝配式建築樣式進行了研究。

裝配式建築可持續發展評價的研究。學者們常用的定量法或案例法對裝配式建築固體垃圾排放、水資源消耗、項目風險、C02排放量、勞動力消耗、建築安全等進行測量。徐雨濛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對比分析裝配式建築與傳統現澆建築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評價,運用灰色系統理論和層次分析法構建了裝配式建築的綜合評價模型L鄭玉婷建立了裝配式建築可持續發展評價評價指標體系,並通過灰色層次分析法及三角白化權函數模型,開展了實證研究;

李長福主要是從成本效益角度對瀋陽惠民新城裝配式項目進行了可持續性評價紀穎波通過對裝配式建築在“四節一環保”的分析,明確了裝配式建築在中國建築業發展中的優勢。室內空氣質量控制方面的研究。湯曉芸在民用建築室內空氣質量的分析與評價中系統地分析了民用建築室內存在的主要汙染物和汙染源,運用灰色關聯思想分析了室內汙染物影響室內人員主觀評價的特點,並計算了室內汙染水平與空氣質量不接受率和室內人員不良症狀之間的灰色關聯度,揭示了它們之間的關係。

表明了民用建築室內環境系統設計和維護應關注的重點由於室內空氣質量系統的不確定性,提出室內環境空氣質量預評價,針對主要汙染因子提出具體的控制措施。邵茂清1建立了植物淨化空氣量——PCADR的新概念。龔七一通過控制裝修材料的用量來達到最終控制室內甲醛釋放量的目的。王靜對現有室內空氣品質的質量標準進行了比較性研究,提出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一些合理有效措施。

杜志芳找到了室內空氣汙染物的來源、危害、釋放規律及其影響因素,並提出了新裝修房屋能夠入住的適宜時間。鬱琦提出一種從源頭控制、過程控制和終端控制對室內空氣的方法。鄒森通過對房屋甲醛濃度的調查說明了甲醛汙染的嚴重性。裝配式建築成本控制方面的評價研究。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裝配式建築全壽命週期的成本控制、增量成本控制、競爭成本控制等方面也是學者關注的內容。

蔡軍、馬丁斯科特提出應在裝配式建築的前期設計階段精確成本,並以層次法對不同目標成本方案進行評價。研究發現,裝配式建築項目設計階段可以解決70%的問題,直接影響項目實施的回報水平。師為國結合當前裝配式建築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了裝配式建築行業成本構成及特點,提出以項目成本管理為核心的成本控制方案,並通過實證研究驗證改該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裝配式建築戶型設計方面的評價研究。主要圍繞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智能物流運輸和一體式建造等基本要求,以能夠在宜居性、得房率、易用性幾個變量中尋求最佳組合,滿足戶型規整、靈活多變、容易拆分實踐要求。學者孔紅枚梳理了中小型住宅的戶型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了裝配式建築戶型評價的ANP模型,有效解決了戶型評價元素之間相互依存和支配的問題。

魏正、李建迎著重分析了城市住宅戶型供應結構、建設主體、戶型發展、戶型設計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同時從監管和評價的角度提出“4+2+1”的宜居戶型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裝配式建築生態環境效益評價方面的研究。主要側重於裝配式建築在生產與安裝環節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蔡洪彬在建築生態效益的內涵解析中總結了建築生態效益的六個主要特徵,包括共時性特徵、歷時性特徵、整體性特徵、協同性特徵、人性化特徵和互惠等特徵。學者王蔚構建了裝配式建築生態環境綜合式效益評價體系朱白峰根據裝配式建築的施工工藝與技術特點,從預製構件的生產階段與安裝階段著手,構建了裝配式建築的生態環境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山地建築樣式評價方面的研究。

學者們通常認為裝配式建築技術在傳承地域文化、展現地域性建築風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部分學者根據山地特殊的地形地貌、文化特徵及其表達,對其建築樣式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相關的技術策略。汪旭將山地建築接地形式分成地表式、傾斜型、階梯型、架空型幾種模式,強調了特殊地理對建築的影響,提出“環境創造了建築,研究特殊地理的建築視覺特徵,為深刻理解傳統建築處理手法,以及如何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並對今後的設計有所啟發”。

胡輝闡述並列舉分析了不同山地場地條件下適用的建築手法,特別論述了場地基礎分析的重要性,包括地理位置、場地地形地貌、坡形坡向坡度、土方平衡、市場定位等因素。曹正偉、歐陽樺指出四川山地建築文化特徵來源於是平民文化根基,有明確的實用主義原則,建築美學中有更深切的自然主義情節,並進一步闡述了四川傳統山地建築其在建築學、美學、史學等諸多學科中的價值。

翁季、常建對山地城市建築適應地形最常見的佈局手法進行了歸納與分類,提出現代山地建築的接地技術除充分利用地形外,還應考慮自然採光、通風散熱、節約造價、改善微氣候和豐富山地城市景觀等問題,結合建築科技,在結構體系、構造措施、地質水文工程方面開展研究。

技術評價與項目決策分析方面的研究。項目決策分析與評價是投資項目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包括方案構造、分析評價、比選優化以及評估論證的全過程。工程項目決策正確,建成後的工程項目在使用期內就能發揮良好的效益;如果決策失誤,就會使建成後的項目難以發揮企業的生產效益和經營利潤,甚至導致工程項目的報廢下馬、投資資金的浪費失效。目前,很缺乏區域性裝配式低層建築項目領域相關項目決策分析與評價研究。

9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不!》:這一次,他們的故事不會被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