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美國製造業發展有國際產業轉移的原因存在。對國際產業轉移的理論進行簡單梳理,嘗試分析美國製造業國際轉移的內在機理。所謂國際產業轉移即國家之間的產業發生變動的情況,某些產業會逐漸脫離本國而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國際產業轉移多數以跨國公司為主要載體,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合作的方式,根據區域比較優勢原則將產業相關的研發、生產、銷售等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而出現產業空間遷移的情況。經濟學家從不同層面對上述問題進行解釋。

(1)雁行形態論及其拓展

赤松要在1935年提出雁行形態論,用於描述後發國家產業發展的現狀和特點。赤松要通過對日本棉紡業的發展歷程進行深入研究之後提出,對於後進國家而言,產業發展基本都會經歷由進口者、生產者和出口者的角色轉換。上述角色轉換過程類似於大雁飛行的V字。因此,該理論被稱為雁行形態論,也將其稱為雁行模式。之後,赤松要對產業發展興衰進行了更深入地研究。

1961年,赤松要以雁行形態理論為基礎,提出該理論不僅適用於國家內部產業的興衰發展歷程,也同樣適用於產品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產業結構變動情況。赤松要研究表明,隨著雁行模式的發展,產業在國家的具體形態又表現為生產多樣化和產業多樣化的特徵。

即多數國家產業結構變動,均遵循產品附加值由低到高、產業結構由重視一般消費品、資本品向輕工業產品和重工業產品不斷轉換的過程。產品多樣化和生產多樣化,能夠通過提升產品附加值提升產業國際地位,也同樣能夠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目標。

隨著研究的深入,該理論逐漸從國內產業結構發展到解釋國際產業結構變遷,被經常用於解釋東亞產業轉移問題。對於東亞產業轉移而言,其轉移順序同樣符合雁行形態論。以日本為首作為領頭雁,其產業不斷向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轉型,這種形態同樣呈現倒V字形態。這種轉移的前提在於領頭雁能夠長期保持技術領先優勢,進而保持與被轉移國家的技術差距。後進國家通過技術模仿和學習,承接領頭雁的產業並實現自身工業化。

在赤松要的雁行模式下,小島清將對外投資因素考慮在內提出產業選擇理論。他通過建立產業多元化和合理化模型、順貿易導向型直接投資模型和協議分工模型,對東道中國產業選擇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關滿博從技術群體結構角度分析日本產業選擇問題,並分析東亞產業分工;山澤逸平用產品生命週期拓展該理論,使其拓展為五階段理論,進一步細化東亞經濟體內部在產業水平和產業結構層面的差異性。

雁行模式及後人對雁行模式的拓展,實際上是以東亞為主要研究對象,對產業在東亞地區的轉移問題進行描述,可以將其看做是許多經典理論對東亞產業轉移現象的解釋。實際上,國際產業轉移時同樣需要考慮產業的區位問題。

(2)產業區位選擇理論

產業轉移以跨國公司為載體。因此,跨國公司在轉移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具體運營成本問題。對此,很多經濟學家則從產業對地理區位選擇的角度,對產業轉移問題進行理論解釋。

1909年阿爾弗雷德·韋伯指出,工業佈局應該考慮運費、工人報酬和產業集聚等因素。若某地區能夠實現運費低、工人報酬低和產業集聚程度高,則是產業最佳的區位選擇。韋伯從工業佈局的成本角度對區位選擇進行解釋,而湯普森則從區域生命週期的角度對國際產業轉移進行了解釋,提出工業可以分成不同的生命週期階段,而在不同的生命週期時對外部環境和成本的要求有明顯區別,企業則應該根據生命週期尋找最適合的區位。例如,在初期階段工業則應該選擇生產因素集中並具有良好創新條件的區域落戶,而到成熟期之後則應該根據自身運營成本在國外尋找其他的區位。

克魯格曼則將區位選擇理論提升至新的理論高度。他以新經濟地理學為基礎,將地理位置納入產業區域佈局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運輸成本、規模報酬、產品支出比重和市場距離等,都是影響製造業區域分佈的重要因素。若情況有利則往往出現區域集中產業分佈的情況,若情況無利則往往出現產業在區域內均分。而製造業的跨國轉移同樣也要考慮地理位置問題,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文地理、經濟條件、創新環境和市場規模等都會對產業轉移有所影響。

(3)要素享賦論及其延伸

要素享賦理論是現代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石。俄林將一般均衡理論與要素票賦思想結合,形成了要素享賦理論。認為不同國家要素T賦的差異是產業國際分配的主要原因,也是形成國際貿易的主要原因。他們理論的基礎在於假定生產要素在國家之間不能自由流動。

即包括勞動力和資本在內的生產要素不能根據市場需求而跨國移動。在上述假設前提下,則出現資本密集型國家、技術密集型國家、勞動密集型國家、資源密集型國家分別分佈著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國際分工格局。

LeWIS則以要素享賦理論為基礎,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探討產業從發達國家轉移的問題。研究得出,當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上升出現勞力不足情況的時候,自然會導致勞動密集型產業喪失原本的競爭優勢,進而促使其向具有勞動力比較優勢的發展中國家轉移。 上述理論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解釋製造業由於要素察賦比較優勢喪失之後,出現國際轉移的現象。

(4)中心一一外圍理論

普雷維什則建立“中心一一外圍”理論,說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產業分工不同的問題。在該理論中,普雷維什將世界經濟分為中心和外圍兩部分。其中,中心國家主要是生產力水平高、工業水平發達的發達國家,外圍則是為中心國家提供糧食、原材料的發展中國家。中心國家專門生產各種資本品、中間產品和消費品,而外圍國家則主要為其服務提供各種初級產品。

在中心外圍結構中,中心國家掌握技術創新的核心技能,其將產業轉移到外圍國家形成中心一一外圍的梯形產業佈局,而後者則由於技術落後對發達國家依賴程度較高。對於外圍國家而言,若不能突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將長期被動的承接落後產業。發展中國家往往會陷入試圖發展本國工業,但由於自身技術創新能力較弱而被迫持續接受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命運。

美國製造業發展涉及眾多方面,其產業升級、產業轉移乃至產業創新並非單獨某種經濟要素作用的結果,因此很難判定能夠由單一理論解釋美國製造業發展以及產業變遷。對此,本章節從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國際產業轉移、國際競爭等方面對美國製造業發展的理論基礎進行整理。

從經濟增長視角來看,工業部門的發展變遷實際上是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具體表現之一,即工業部門或其他產業部門生產要適應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需求,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逐漸進行調整適應新的發展環境。勞動要素和資本要素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提高投資是推進製造業發展的必要推動力。

從產業結構的視角來看,美國製造業發展是由農業轉向製造業,進而又轉向服務業的過程,期間勞動和資本要素的配比也在發生變化。科技發展對產業結構變遷具有關鍵作用,具有國際競爭能力才能處於世界前沿,併成為行業未來升級的指路者,因此提升自身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是開展國際投資、國際貿易或者產業轉移的關鍵。

從國際視角來看,國際產業轉移多數以跨國公司為主要載體,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合作的方式,根據區域比較優勢原則將產業相關的研發、生產、銷售等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而出現產業空間遷移的情況。資金、研發投入、政府稅收政策、地區人力資本等都是影響製造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9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口臭很常見,那要如何緩解呢?這幾個小招式或能幫你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