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的最低點至今,中證新能源車指數收益率累計漲幅超過兩倍,期間最高漲幅更是超過3.5倍。作為近幾年最火投資賽道,新能源車行業的投資收穫了無數投資者的熱捧。受益於需求的快速增長,最上游的鋰礦也開啟了暴漲模式,電池級碳酸鋰從2019年低點的約5萬元/噸,已經漲至目前接近50萬/噸的價格。掌握動力電池技術的國內廠商也由此成為了中國產的核心技術。那麼,除了眾多的造車新勢力,以及廣受關注的鋰礦、動力電池環節,在新能源車產業鏈中,還有哪些環節值得關注呢?
新能源車產業鏈情況
與傳統汽車產業鏈相比,新能源車產業鏈環節更多,且各環節價值佔比出現極大的變化。相同點在於,無論是傳統的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都包含上游的原材料、中游的零部件、下游的汽車整機廠以及包含維修售後、汽車金融等服務的汽車後服務市場。
不同點在於,新能源車的上游原材料包含了動力電池的原材料,如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以及鋰、鈷、鎳等金屬材料;中游的動力電池、電機、電控取代燃油車的動力總成,成為新能源車的動力源,併成為產業鏈中價值佔比最大的部分,同時,受益於汽車的智能化,智能座艙在產業鏈中價值佔比也在逐漸增長;而在下游的整機廠中,除了傳統的老牌整車廠外,造車新勢力快速崛起,併成為當前新能源車市場中出貨量的主力軍,如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領跑等;在汽車的後服務市場中,新能源車也體現出與傳統燃油車截然不同的服務,除了汽車維修、二手車、汽車金融等之外,新能源車的後服務市場中還包含了充電樁、換電站、電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而像燃油車中火熱的二手車交易,在新能源車中較少。
從目前新能源車產業鏈來看,電池取代傳統汽車的動力總成,成為產業鏈中價值佔比最高的部分,約為35%,包含電池、電機、電控在內的“三電系統”,是新能源車中的核心環節,三電系統合計在產業鏈中的價值佔比約為50%。
而內飾、底盤等與傳統燃油車相似,均為用戶使用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產業鏈中的價值佔比約為30%。另外一個顯著差別在於智能座艙系統,目前新能源車智能座艙已經普遍的進入智能時代,大尺寸中控屏、全液晶儀表等佔據市場,數字化車導、智能駕駛等功能對於智能座艙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近幾年智能座艙快速發展,並在產業鏈中價值佔比不斷提升。
新能源車投資的核心賽道
圍繞著新能源車的產業鏈及未來發展趨勢,市場中也出現了一些較為核心的投資賽道。從整個行業看,新能源車的投資主線一是在於相比燃油車的增量部分,如動力電池、熱管理系統、一體化壓鑄,另一條主線在於汽車的智能化帶來的增長部分,主要圍繞汽車電子的投資,如車載攝像、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激光雷達、智能駕駛等軟硬件。
具體來看:
一是核心的動力電池環節。
從整個新能源車的發展來看,就是不斷的圍繞電池進行的技術革命,鉛酸電池、鎳鉻電池、鋰電池等。從資本市場上的表現來看,在近兩年新能源車滲透率不斷提升後,動力電池亦是表現最好的環節。
圍繞著動力電池,當前主要聚焦於電池的創新。包括電池材料的創新、電池結構的創新以及對於鋰電池的替代。材料創新方面,正極材料為核心,當前為磷酸鐵鋰及三元鋰兩條技術路線並駕齊驅,其中磷酸鐵鋰往磷酸錳鐵鋰方向研發是一個重要趨勢,而三元材料則向著高鎳化、高電壓化、單晶化方向發展。
而負極材料方面,主要圍繞著人造石墨的應用、複合碳硅負極材料的研發方向進行。
結構的創新是目前動力電池大廠主要的創新方向,但並不改變電池本身的材料,是一種物理式的創新。例如今年寧德時代發佈的麒麟電池、比亞迪的刀片電池、特斯拉的4680電池等,總體來看,結構創新領域圍繞著電芯,有圓柱、方殼、軟包的區分,電池包又有傳統模組結構、CTP(Cell to Pack)、CTC(Cell to Chassis)的區分,但無論哪種電芯形狀,其核心都在於對電池包利用效率的提升。
電池替代方面,主要在於對正負極材料及電解液材料的可替代性的探索,其中核心在於對正極材料的探索。如多方勢力都在佈局的鈉離子電池,由於鈉的價格更便宜,作為電池的經濟性更強,因此也成為電池材料創新的焦點。
除了被市場極度關注的電池賽道外,第二個值得關注的投資賽道是新能源車的熱管理系統。
與傳統燃油車相比,新能源車對於熱管理系統具備幾倍的增長空間,邊際的提升對於行業空間有更大的帶動作用。類比燃油車的動力總成系統,新能源車在“三電系統”需要應用更多的冷卻和加熱,如電池、電機、電控的冷卻和對於電池的加熱。同時,在純電動車的智能座艙系統中,冷熱系統的應用更加多樣化。
第三是新能源車輕量化帶來的汽車材料和工藝的創新。
從需求端來看,新能源車目前核心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續航問題,而輕量化又是提升車輛續航的重要方式。純電動車重量每降低10千克,其續航能力便能夠增加2.5千米,因此如何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創新車體材料、創新車體壓鑄方式,也成為另一個重要的材料創新方向。
從目前來看,輕量化的材料應用是汽車實現輕量化的最基礎手段,很多廠商通過對碳纖維、鋁鎂合金對鋼材的替代,能夠實現車身強度更強、重量更輕的目標。而先進的高強度鋼是各大車企努力的方向。採用了輕量化的鋼材可以實現新能源車型最大減重至原來重量的60%。另一方面則在於車身結構的輕量化,這一點既適用於新能源車也適用於傳統的燃油車,但相對而言,結構輕量化對於新能源車型設計來說最容易實現,並且花費的成本最低。
不僅僅是車身框架,底盤和其他零件的輕量化都可以採用結構輕量化設計理念實現。“一體化壓鑄”的方式正是結構輕量化在工藝方面的創新,其中引領者便是特斯拉。通過將多個鋁合金零部件壓鑄為1-2個大型鋁鑄件,替代多個零部件先衝壓後,再焊接在一起的傳統方式,這種一體化壓鑄兼具降本、輕量化以及快速提升生產效率等多方面優勢,目前處於行業爆發初期,一體化壓鑄工藝也正在引領整個行業車身工藝變革。
第四是汽車智能化帶來的全產業鏈的投資機會。
從自動駕駛涉及環節看,包含感知、定位、規劃和決策、控制等。
而在這些環節中,主要由三大系統控制,並涉及眾多的軟硬件組合應用。例如在感知環節中,車載攝像頭為自動駕駛之眼,起到採集信息、分析圖像的作用。而車載激光雷達是高等級自動駕駛傳感器中的“C”位擔當。毫米波雷達則具有探測距離遠、受影響小等特點。這些汽車電子的硬件,隨著自動駕駛的普及和滲透率的提升,都迎來了更廣泛的提升空間。
在決策執行環節,算法成為智能駕駛的核心,軟件服務廠商將會成為盈利的重點。智能算法往往通過軟硬件一體化的方式提供,如目前已經較為普及的全景泊車、車道偏移、碰撞警示等算法均內置在車蘭格ADAS芯片中,通過一系列的汽車電子芯片實現智能化應用,因此硬件往往成為算法的載體,軟件服務商也就有望成為未來汽車智能化最大的受益者。
除了以上提及的各產業鏈的投資外,整機廠亦是目前行業的投資熱點,國內造車新勢力如蔚來、理想、小鵬等造車新勢力便是最先受益於新能源車滲透率的提升。但隨著新能源車滲透率提升的放緩,造車的傳統勢力對新能源車的佈局,造車新勢力相對於傳統車廠的優勢差距在逐漸減小,未來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仍然有待觀察。
(作者黃大智為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