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回族是一個普通而又特殊的成員。說她普通,是因為她也是在中華大地上成長壯大起來的少數民族之一。說她特殊,是因為她既不是由中國古代的某個或幾個氏族、部落發展而形成的,也不是外來的“回回人”的綜合體。而是由來自域外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國內多種民族成分,逐漸融合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伊斯蘭教起到了極為重要的紐帶和凝聚作用。也正是由於這一特殊的歷史原因,決定了伊斯蘭教與回族文化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回族物質、精神及制度文化的各個層面,伊斯蘭教的影響幾乎無處不在,服飾文化也不例外。而且,伊斯蘭教對回族服飾文化影響的深度和持久性,不僅在其他宗教和民族中罕見,即使與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相比,也是非常鮮明和典型的。一、伊斯蘭教對回族服飾文化的影響回族發端於唐、宋之際,形成於元、明時期。回族服飾文化是與回族這一多元共同體相伴而生的。它“既是世界穆斯林服飾文化的一部分,又是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歷史源遠流長,來自亞洲西部的伊斯蘭世界,創制於亞洲東部的禮儀之邦,集西亞、中亞的服飾文化與中國服飾文化於一身,是回族人民數百年來智慧創新的結晶、民族精神的張揚和人類服飾文化的有機結合”。伊斯蘭文化是回族文化的源頭與核心在回族服飾文化形成、發展與傳承的過程中,在其文化特徵的構成要素中,伊斯蘭教的主導地位和核心作用都是十分鮮明的。1.它限定了回族服飾以蔽體實用為主的功能取向。服飾的功能有多種:遮身護體的實用功能,裝飾身體、賞心悅目、表達情感的審美功能,等級、身份、地位的標誌功能,族群、職業、年齡、婚否的標誌與識別功能,等等。民族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環境條件不同,這些功能的地位、作用及表現形式也不同。防護和遮蔽身體的實用功能是服飾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其他功能,特別是審美功能日趨突顯。但在回族服飾文化中,遮蔽身體的實用功能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這一特點,就源於伊斯蘭教的宗教倫理和教法規定,源於回族人對伊斯蘭教的誠篤信仰伊斯蘭教認為,人穿衣服的目的無非是蔽體禦寒和裝飾,而遮蔽“羞體”是首要目的。因為蔽體是人類文明和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標誌,故意暴露身體是一種魔鬼般的醜惡行為。伊斯蘭教把男子肚臍以下、膝蓋以上部分,婦女除手掌以外,上至頭部,下至兩腳都視為“羞體”。強調必須用服飾將其嚴密地包裹遮蔽起來,並以遮蓋全身為美反對裸露羞體的行為,尤其是女性。在阿拉伯國家,穆斯林婦女都用長袍遮身,用面紗遮面,嚴格 恪守著《古蘭經》的要求。中國回族婦女雖已棄用面紗,但還是用蓋頭把頭髮、耳朵、脖子都遮蓋起來,即使炎熱的夏季也不摘脫。既遵守了教義的規定,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服裝方面,除部分老年人外,多數人雖不再穿長袍,但無論大襟衣、對襟褂,仍然講究寬長肥大,以保證遮身蔽體的實際功效。“男子之衣,上必過肘下必覆膝。婦女之衣,自首至足,皆蔽無露。除面與手,凡應蔽之處,露其四分之一未可也。”除遮蔽功能外,在服飾的實用性方面,伊斯蘭教的制約作用也十分明顯。回族男子的無簷小帽就是典型的代表。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拜功,要求禮拜者的頭部不能暴露,必須遮嚴,磕頭時前額和鼻尖還要著地。根據此要求,不戴帽子禮拜不符合教義,戴有簷的帽子前額和鼻尖又無法著地,只有無簷小帽才能兼顧兩方面的要求。纏頭巾“太斯達爾”也具有此功能。2.它限定了回族服飾形制與原料簡潔質樸、忌高貴奢華的民族風格。伊斯蘭教在服飾方面的基本原則是遵從安拉,順應自然,講究簡樸、潔淨、美觀,不追求式樣的奇特、色彩的豔麗和材料的高檔豪華。伊斯蘭教認為既然安拉為人們造化了大地上的萬物,人們就應該儘可能地利用這些物質裝扮和美化自己,在自己的身上體現安拉的恩惠。認為這同享用安拉所創造的各種美味佳餚一樣,是對安拉賜予的接納,只有接納並享用安拉所賜的一切,才能感受到安拉對人類的仁慈與博愛。因此,它允許婦女穿戴和使用一切能裝飾和美化她們的東西,允許婦女佩戴首飾,穿戴所有與她們的氣質相合的服飾。但這並非聽任人們漫無限制,甚至放縱不羈地去裝扮自己,因為遮蔽身體的基本原則和崇尚節儉的理念已對人們的著裝作出了嚴格限制,從形制到原料,人們創造、發揮的餘地實際上已非常有限。女人們的上衣不可能出現袒肩、露臂,甚至敞胸露懷的變化,下裝亦不可能以裙代褲或褲子長短皆宜,也不可能使用透明、半透明,會產生袒露羞體、挑逗情緒效果的紗質原料。心愛的簪釵、耳環、項鍊等首飾也只能隱藏於面紗、蓋頭或衣服之中。男人們不僅不能佩戴黃金飾物,真絲製品也屬禁止之列。因為這兩樣東西在古代的阿拉伯被視為奢侈的象徵,而伊斯蘭教是反對奢侈、腐化的。穆斯林“民不衣帛”,“凡絲織之屬,皆曰繒、曰帛。經緯皆絲也。男子勿許服。”男子“不以金銀為飾”,“惟婦女,金帛無忌”。正是因為伊斯蘭教的上述原則與理念,影響並決定了回族以小白帽、青夾夾(坎肩)、蓋頭及長衣長褲為主的簡潔質樸的服飾風格與特點。小小的白帽、樸實無華的蓋頭更成為其民族外在特徵的鮮明標誌。很多人都認為回族服飾沒有特點,或認為其特點已被以漢文化為代表的主流文化同化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回族文化本來就是伊斯蘭文化與漢族文化的綜合體,其服飾文化的上述特徵一直非常鮮明。3.它限定了回族服飾以白、黑、綠為主的色彩崇尚。回族崇白尚黑,偏愛綠色。在回族服飾中,這三種顏色使用最多、最普遍。這一特點也源自古代中亞、西亞地區諸民族的傳統習俗,源自伊斯蘭教的色彩觀和審美觀。中國史籍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綠衣大食”的記載。“大食”是古波斯人對阿拉伯人稱謂的漢語音譯。可見,白色、黑色和綠色自古就是阿拉伯民族的傳統服色。他們認為白色素雅、純淨、聖潔;黑色深沉、莊重、神秘;“綠乃天授,山原草木之原色”,它代表著生命、和平與神聖。男子普遍喜歡穿白色衣褲,婦女們從頭到腳喜歡用黑衣裝扮,什葉派穆斯林則喜歡綠色衣裝。這一習俗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而成為全世界穆斯林的著裝準則。據說穆罕默德就喜歡穿白色衣服,並曾多次對信徒們說:“你們宜常穿白衣,因為白衣最潔最美。”回族穆斯林也遵奉聖訓教導,把白色作為首選服色。王岱輿在《正教真詮正命》中就說:“五色之中,惟白最潔,因其本來清潔,並無造作因由,皆非諸色可及者也。”所以回族人的帽子、蓋頭、襯衣甚至褲子、襪子都喜歡用白布製作。就是有人“無常”(去世),“埋體”(屍體)也都用白布纏裹,意為“清白一身而來,清白一身而去”,絕對不能用色布或綢緞等纏裹。黑色的應用也不少,男子的黑色坎肩,婦女的黑色上衣、長袍,中年婦女的黑色蓋頭,等等。青年婦女的綠色蓋頭、服裝則是綠色崇尚的反映。4.它限定了回族服飾紋樣以花草植物或阿拉伯文字為主,忌用人物和動物圖案的藝術風格。伊斯蘭教是興起於多神信仰盛行、戰爭連綿不斷的阿拉伯半島的一神教,堅持嚴格的一神論,信仰安拉為宇宙間“獨一無二”的神,是萬事萬物的創 造者和主宰者。認為安拉是獨一而固有的真實存在,不是抽象的概念,不能用形象描述他,不能為他造像、設像和畫像。為了肅清多神崇拜,樹立一神信仰,伊斯蘭教堅決反對偶像崇拜,不僅禁止為安拉刻畫或塑像,而且禁止穆斯林家中擺設任何人物畫像和雕塑像,同時,伊斯蘭教禁止在衣服、布料、地毯、枕頭、牆壁上繪製動物圖案。《古蘭經》說:“你們的主是惟一的主,萬物非主,惟有他。”“假若真有許多偶像跟他平列,正如他們所編造的一般,那麼,它們肯定會尋找途徑,跟具有權威的主爭權”,“你切不可豎偶像跟安拉並舉亂摻,致使你被投進火獄,遭到斥責和驅趕。”先知穆罕默德說:“在復活日,負最重者,就是那些製作畫像或塑像的人們。”伊斯蘭教的上述規定和要求,回族穆斯林們也一直在遵奉和執行。無論是在個人家中還是在禮拜寺中,都是沒有人物畫像、塑像的。服飾圖案中也沒有人物、動物的圖案,只有少量的植物、花卉,以及“真主至大”、“清真言”(即“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等阿拉伯文字樣。5.它限制了改變人體自然特徵的矯飾行為。伊斯蘭教認為,安拉創造了美,美體現在和諧統一、完整美麗的萬事萬物之中。人是天地間的精華,是最美麗的尤物。《古蘭經》說:“我確已把人創造成具有最美形態的”,“人的五官、雙腿、雙臂、雙手、十指等等都是以美的尺度賦予的。”主張保持人的自然狀態,反對並非為了治病、治療殘疾而隨意改變身體生理特徵的一切行為,如文身、拔眉、銼牙、續發、帶假髮、剃鬍須等矯飾行為。穆罕默德曾說:“為了求美而使牙齒稀疏的婦女改變了安拉的造化,這種婦女該受詛咒!”他還曾告誡男穆斯林們:你們必須與異教徒有所區別,應該剪髭留須。完全刮掉鬍鬚是可憎的。因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穆斯林男子都以留鬍鬚為美。回族男子也承襲了這一習俗,並把鬍鬚視為族屬的標識和信主歸真宗教情感的象徵。西北迴族男子一般從20歲左右便開始留鬍鬚。鬍鬚的式樣有多種,而且多因教派的不同而各異。伊赫瓦尼派的男子都留落腮鬍子。據說先知穆罕默德就曾留過此式鬍鬚,因此他們認為留這樣的鬍鬚是“遵經行教”、符合聖行的。哲赫林耶派男子則只留下巴胡,俗稱“山羊鬍”。其原因是該教派的創始人馬明心在被清朝政府關押期間,兩腮鬍鬚被刑拷拔掉。為了紀念和學習馬明心的不屈精神,哲赫林耶派的穆斯林們便不再留腮須而只留下巴須了。二、伊斯蘭教影響回族服飾文化的主要途徑和方式伊斯蘭教對回族服飾文化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持久的和深刻的。其影響途徑和方式,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種:1.《古蘭經》和《聖訓》的直接規定。從世界宗教文化歷史和現實來看,宗教文化對服飾文化的影響,大多表現為引導和制約作用。只有伊斯蘭教對服飾的款式、色澤、材料及其他相關習俗作出了不少直接、具體而又嚴格的規定。由於這些規定主要反映在伊斯蘭教的根本性法典《古蘭經》和《聖訓》之中,其影響力和約束力自然也就更加有力和深遠。這些規定前面已經提到不少。再比如,伊斯蘭教要求人們在公共場合或參加集體活動時,更要注意穿戴。《古蘭經》教導穆斯林說“阿丹的子孫啊!每逢禮拜時,你們要服飾整齊。”伊斯蘭教倡導清潔,要求人們要衣服清潔,身體清潔。《古蘭經》說:清真寺“裡面有許多愛好清潔的人,安拉喜歡純潔無染之徒”,“你要把衣服洗滌!你要對汙穢遠避!”關於禁止男性穿戴絲織品,歐麥爾傳述的一段聖訓說:“你們不要穿戴純絲織品,因為誰在今世穿戴它,誰就不能在後世穿戴它了。”關於禁止婦女穿透明、半透明一類能顯示婦女豔美的衣服,艾布胡萊傳述的一段聖訓說:“火獄中的兩種人,我不願看他們一是不義之官吏,他們手拿鞭子,如牛尾巴,逢人就打;二是婦女,身穿透明的服裝,趾高氣揚,自迷而迷人,頭飾如駝峰,東倒西歪。這般人不得進樂園,連樂園的氣息也嗅不著。”2.穆罕默德等先知聖賢著裝習慣的影響在全世界穆斯林的心中,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派遣的最後一位使者。他是所有穆斯林學習和敬仰的楷模。因此,他的言行舉止、衣裝打扮也成了穆斯林仿效學習的榜樣,並被賦予了伊斯蘭教教規的涵義,對穆斯林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說,穆罕默德喜歡穿白色衣服,認為白色最為純淨高潔。在他的倡導和影響下,尚白這一本來僅僅屬於中亞和西亞地區的服飾習俗,逐漸擴展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成為包括中國回族穆斯林在內的眾多民族的共同愛好和習俗。回族男子除戴小白帽外,還有不少人,特別是阿訇、滿拉和老人喜歡在頭上纏戴“太斯達爾”(頭巾)。據說,這一習俗也與穆罕默德有關。它本來是阿拉伯民族的普通頭飾之一,由於穆罕默德曾頭纏此巾進行禮拜和傳教活動,逐漸被賦予神聖涵義,成為包括回族穆斯林在內的廣大穆斯林的重要頭飾之一。3.伊斯蘭教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間接影響。伊斯蘭教傳統倫理道德是伊斯蘭教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維護信仰獨一的安拉為出發點,而調整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道德意識和行為規範的準則,內容廣泛而豐富,因而對回族服飾文化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兩世幸福論是伊斯蘭教獨具特色的道德倫理學。它與佛教、基督教認為今世為痛苦、災難、罪惡不同,它並不以否定現世(今世)的幸福為前提來承認來世的幸福,而是既重來世的幸福又不放棄對現世幸福的追求。反映到回族的道德觀念及服飾文化上,就形成了人們既享用安拉所賜,儘可能地用服飾裝扮和美化自己,同時又講究簡樸,不追求豪華,以求來世穿得更好,享受“更好的”、“更長久的”、真正幸福的觀念和習俗。順從、堅忍與敬畏也是伊斯蘭教的傳統道德觀念。它強調的是順從安拉和安拉的意志,順從先知的教導,順從現實生活中的領導者。強調的是對信仰的堅信,對宗教功修的堅持,以及對安拉、對教義信仰發自內心的虔誠、恭順、崇敬,對離經叛道行為和信念動搖時的悔悟與恐懼。反映在回族服飾文化上,就表現出了人們對傳統服飾習俗的默守,對外來及時代服飾潮流的排斥。三、伊斯蘭教———傳統服飾文化傳承發展的保障隨著中國現代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電視與網絡等媒體的廣泛應用與普及,處於弱勢地位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普遍受到衝擊,甚至進入瀕危狀態。很多民族的傳統服飾文化正以驚人的速度變異或消失。不過,由於歷史文化、生存環境或宗教信仰條件的特殊性,有些民族的服飾文化仍具有一定的與強勢文化相抗爭的能力,可能還會在變化與適應中長期傳承下去。回族服飾就是代表之一。因為回族是一個全民基本信教的民族,伊斯蘭教對回族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特別是在西北迴族地區,伊斯蘭文化氛圍至今依然非常濃厚,其他文化短期內還難以對它形成重大威脅。伊斯蘭教對包括服飾在內的回族傳統文化的護衛與屏障作用仍然會十分有效。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伊斯蘭教的倫理道德仍然會長期影響回族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從總體上對回族服飾的發展起導向和制約作用;二是伊斯蘭教的教法規定仍會制約穆斯林的服飾生活行為;三是在文化的交流乃至衝突中,伊斯蘭教也會通過自身的發展變化,引導回族服飾主動作出適應與選擇。總之,作為回族形成的紐帶,回族文化的根源與核心,伊斯蘭教對回族服飾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傳承產生了巨大影響。二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今後仍將長期存在。回族服飾文化將在伊斯蘭文化的沃土之中繼續守護傳統,並不斷吸收接納新的文化元素,保持旺盛的生機和活力。

4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不信醫療熬出頭,報復性反彈而已,可能在反彈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