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與《易經》《黃帝內經》並稱“華夏上古三大奇書”之一,是一部內容豐瞻、獨具風格的文化典籍,是一部公認的千古奇書。成書於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至漢代初期。
《山海經》十八卷共分《山經》《海經》兩大部分,內容各有側重。《山經》五卷按方位敘述東南西北中五方的山川水系,動物、植物、礦物、祀神的典禮儀式,以及各山山神的形貌、職司等。
《海經》中的《海外經》四卷,主要寫了海外各國的奇人異類、怪鳥異獸,也記載了一些古代神話傳說,如夸父逐日、刑天斷首等。《海內經》四卷主要記述了海內的山川地理、異人異物、帝王世系、器物發明等。《大荒經》四卷主要記載了自黃帝以迄夏末的神話傳說,如鯀禹治水、禹殺共工、黃帝戰蚩尤等。
歷朝歷代對《山海經》的性質和主要內容的定位:
西漢劉歆在《上《山海經》表》中論其性質時說: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年之,禎祥之所隱,四海之外,絕哉之國,殊途之人。並將《山海經》看作是地理書。
後世歷代典籍比如《隋書經籍》《舊唐書藝文志》《新唐書藝文志》等史書都將《山海經》列為地理類。
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將《山海經》歸入術數略的形法類,認為此書是“大舉九州之勢”而求其“貴賤吉凶”是巫卜星相性質的書。而《宋史~藝文志》將《山海經》列入史部的五行類。
明朝的胡應麟將《山海經》看作是神怪之類的書,他在《四部正訛》中說《山海經》古之語之祖。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將《山海經》列入子部的小說家類。清末的張之洞則將《山海經》看作歷史著作,他在《書目答問》中將《山海經》列入古史類。
到了近現代,很多著名學者對此書又有了新的看法和定位。魯迅認為《山海經》是巫書。
茅盾在《中國神話ABC》中指出,《山海經》是一部包含神話最多的書。
袁珂指出《山海經》匪特史地的權輿,乃亦神話之淵府。
呂子方認為《山海經》涉及面廣泛,諸如天文、地理、動物、植物、醫藥、疾病、氣象、占驗、神靈等內容,涵蓋絕域遐方、南山北地、異聞奇見都兼書並錄,無所不包,是一部名物方誌之民收,是中國最早的類書。
《山海經》展示的是遠古的文化,是一部上古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全書共31000字,記載了約100多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個歷史人物、400多種神奇怪獸。
《山海經》的首要價值在於它的地理價值,也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是研究先民原始信仰和祭祀活動的寶貴資料。
《山海經》中還載有大量寶貴的科學研究資料。比如天文、曆法方面。
醫藥學方面,據呂子方統計《山海經》載錄的藥物數目,動物花76種。植物花54種,共137種。所以有人也將《山海經》成為一部上古的科技史。
有學者認為《山海經》是先有圖後有文,《山海經》是山海圖的文字說明。《山海圖》最初是被鑄在九鼎上的,春秋戰國時在戰亂中九鼎失蹤,圖與經卻存了下來。
東晉學者郭璞對《山海經》進行了全面的校訂和註釋,這是《山海經》最早的注本。
現存《山海經》古刻本,主要是明清時期的刊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