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秋來稻菽千重浪,最喜人間豐收季。今年的秋收時節,電商大廠們把存在感拉滿了。

作者 | 張凱旌

編輯丨蔡真

貴州黔西南州的一個茶園基地裡,茶山層巒疊嶂,空氣中瀰漫著茶的清香,而負責採摘的茶農正忙得不可開交。“今年大豐收。”茶農朱志益感慨道。而類似的景象,正在華夏大地的各處上演。

正值第五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包括阿里、京東、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在內的互聯網大廠們紛紛披掛上陣,用自己的方式參與到盛會中,同時也讓人們進一步感受到了電商帶給鄉村振興的力量。

過去的幾年,“下沉”成為了互聯網“黑話”中的高頻詞彙,其在一定程度上象徵有待開發的市場空間,以及數字技術的窪地,等待著互聯網去改造。農產品就是這樣一塊市場,但對於現在的大廠們來說,這早已不只是一門生意,而是一項從心出發的事業。

電商助農,有幾種姿勢?

有關互聯網與農業結合最樸實的理解,便是通過流量扶持,幫助農產品帶貨,這是所有電商平臺的普遍做法。不過,由於各自特點不同,平臺間帶貨的模式也存在細微差別。

比如淘寶、京東均圍繞豐收開啟了購物節,拼多多上線了“多多豐收館”,並針對活動提供了50億惠農消費補貼;而抖音、快手則偏向於藉助短視頻平臺的流量優勢,形成話題聲浪,讓農民自己成為網紅商家;此外,天貓、快手、抖音還打造了助農特色專場直播,通過主播的影響力進一步帶動農產品銷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貢獻出渠道的同時,互聯網還是學習、分享的平臺。快手的幸福鄉村帶頭人計劃、抖音的新農人計劃,都試圖從運營培訓、變現指導等方面扶持“三農”內容創作,一些農技專業人員也樂於在平臺上傳授自己的經驗,藉此推廣農業知識,挖掘更多鄉村創業者。

在此基礎上,深入供應鏈、進行產業的數字化改造對大廠們來說更是順水推舟。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種改造才是農產品得以插上翅膀,深入大街小巷千家萬戶的關鍵。

30年前,沂蒙山腳下的朝峪村還沒通上水泥路。一次進山的路被大雨沖壞了,靠著村裡幾十個青壯小夥才把前來收貨的車拖到村頭。後來,村裡好不容易通了柏油路,卻又陷入了有貨沒處賣的窘境。物流暢通了,消費者的選擇也就多了,朝峪村的葡萄怎麼和新疆的葡萄競爭呢?

值得一提的是,數字革命還催生了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方式——智慧農業。對於這個萬億級別的賽道,各家大廠均有所佈局,但具體到每家公司打法亦有所不同。

騰訊在智慧農業領域的態度有些類似於其投資的信條,即以開放、共生的姿態與合作伙伴共商大計。目前其已與中糧、農科院、農業農村部等多家企業、科研機構及地方政府部門展開了合作。同時騰訊自己的農業研發團隊“AI Lab”,也已經與遼寧省達成合作,開展種植試點。

阿里、京東、拼多多則側重於建立覆蓋農業“研、產、供、銷”等關鍵環節的全產業鏈體系。其中拼多多雖然在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領域的積累較少,但其在農研方面的投入巨大,去年的百億農研專項,以及近三年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已經讓電影中的“植物工廠”走進現實。

此外,投資也是互聯網大廠幫扶農業的重要途徑。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來騰訊、阿里對農業相關企業的投資次數分別達到31次、29次;小米、百度、攜程等非電商大廠也均在農業領域有過出手投資記錄。

大廠助農,大勢所趨

互聯網巨頭扎堆農業賽道,既是順應時代大勢,也是對廣袤新興市場的又一次集體探索。

數據顯示,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散,中國農業勞力佔比已由1991年的60%下降到2018年的26%,低於世界平均值。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同時,日益多元的農產品需求也讓農產品生產的矛盾逐漸從供給不足向產品結構不匹配轉變,一場結構化的產業升級已經迫在眉睫

為此,中國在2014年就提出“智慧農業”概念,並很快將其寫入了“中央一號文件”,年復一年地出臺新政鼓勵發展。

政策利好的同時,農業也確實是一條具備十足想象空間的賽道。

一方面,中國幅員遼闊,消費者需求多元化,農業長期以小農經濟為主,產業效率較低,市場存在巨大的可改造空間。日前,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在一次演講時稱,預計到2025年,中國農業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1.26萬億元,2035年達到7.8萬億元,2050年達到24萬億元。

另一方面,僅從商業的角度來講,農產品高頻剛需的特徵不僅適合提升互聯網產品的活躍度、培養用戶習慣,為其他產品導流,還可以通過消費習慣勾勒出用戶畫像,藉此更高效地對接用戶需求。

更重要的是,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野蠻增長後,互聯網巨頭們已經開始重新思考起了平臺型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

而智慧農業,則恰好提供了一個可以讓互聯網大廠在兼顧社會責任的同時,發揮自身在5G、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優勢的機會。

北京社科院研究員王鵬指出,目前消費型的互聯網企業正在向生產型轉變,其中農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無論是通過投資、合作還是自己的方式賦能,未來的產業結構都能形成新的利益增長點。

互聯網的盡頭是什麼?電商、內容、放貸、元宇宙……這個問題的答案五花八門,而現在,或許可以在其中加上“務農”。

助農,是個“笨”活

電商助農,已經在促進農產品銷售、幫助農民增收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農產品銷售額達2506.7億元,同比增長11%。同時農產品消費人群呈現年輕化趨勢,在今年拼多多舉辦的農貨節期間,35歲以下的消費者佔比超過30%。

以湖北宜城市為例,2021年該市的65家電商企業共計實現線上銷售額3.5億元,帶動5000多戶農民種植紅薯,畝產也在專業團隊和先進種植技術的幫助下,從最初的4000斤提升到8000斤……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年輕新農人選擇從大城市回到家鄉創業。據統計,2021年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數達到了1120萬人;而拼多多《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則顯示,截至2021年10月,平臺95後的“新新農人”數量已超12.6萬人,在涉農商家中佔比超13%。

微博上,多家媒體宣傳95後返鄉創業的新農人

不過,整體而言大陸農業數字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道遠。

王鵬指出,中國農業覆蓋面廣,城鄉、區域差距明顯,而且現在很多新興技術和助農項目雖然有不錯的探索方向,但距離批量化生產,適應國內這種非規模化生產農業的現實還有一定距離。也即,智慧農業的發展還停留在“試驗田”階段。

趙春江亦表示,目前農村地區數字經濟基礎建設相比城市地區仍存在一定差距,農村5G基站很少,主要是流量少,建設基站不賺錢。而4G雖然實現了全覆蓋,但一些農村地區的信號並不穩定。

鄉村振興不會只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事情,這幾乎已經成為了業內的共識。如此長的時間週期,也讓不少人將農業視作一項“笨活”。但有些事情,就是需要“笨功夫”。

貴州黔西南州,原本蘊藏著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四球古茶籽化石所在地。然而這裡的茶農們,此前卻一直受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影響,淪為外省廉價原料供應商,當地也陷入“古茶產區無名茶”的窘境。經歷時間的洗禮後,如今朱志益已經靠種茶過上了好日子:“我一共種了200多畝茶,預計純收入20萬元左右。除了種茶,我還做茶加工。”

6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十三月undecember延遲高/聯機卡頓怎麼辦?掉線/進不去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