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各種原因,總有就讀於國際高中的學子選擇放棄國際升學,希望在大陸升讀大學。那麼,國際學校的學生究竟能否進入大陸高校就讀?由國際學校進入大陸高校能否被視為高考之外的另一條有效升學路徑?
對於第一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然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就沒那麼樂觀了——雖然國際學校的學生有機會升讀大陸高校,但選擇這條路就意味著學生需要用超乎尋常的努力來賭一個並不一定明朗的結果。
目前,中國籍的國際學校學生升讀大陸大學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通過高考參與大學統一招生,二是憑藉已收到的國外大學offer申請中外合辦大學或項目。本文將分別介紹這兩種方式,解析國際學校學生的大陸升學路徑。
一
通過高考
考取大陸普通高校
高考的全稱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中國學生升讀國內高校最主要,甚至可以說是近乎唯一的途徑。要參加高考,首先需要具備高考的報名條件。除了遵守中國憲法和法律、身體狀況符合相關要求外,最重要的條件就是“高級中等學校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也就是說,國際高中的學生首先必須要有國內高中學籍,才具有高考報名的資格。
一所國際高中的學生是否註冊國內高中學籍,最主要的判斷標準就是看學校的辦學資質和課程內容。只有具備學歷教育機構資質的學校才能為學生註冊國內高中學籍;也只有註冊了國內高中學籍的學生,才能參加高中畢業會考,從而獲得國內高中畢業證書。
對於堅定國際升學目標的家庭而言,是否擁有國內高中學籍並不會影響國外高校的錄取。然而,如果在初中畢業後仍未確定升學方向,那麼既提供國際課程、又註冊國內高中學籍的“雙軌制”國際高中則是更保險的選擇。一般來說,大部分公辦學校國際部都能夠為學生提供“雙軌升學”的機會,一些獲得教委認證的民辦國際高中或中外合辦高中也會為學生註冊國內學籍。
例如,上海著名的“21所試點學校”就是“雙軌制”國際高中的代表。上海的21所試點學校是由上海市教委嚴格評估確定的高中國際課程試點學校,包括10所公辦高中、10所民辦高中和1所中外合作辦學高中。這些學校在招生時便對中考成績有著嚴格的要求,學生入學後,既能註冊國內學籍,又可以學習國際課程,從而實現國內外雙通道升學暢通。
不過,擁有高考資格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參加高考。雖然“雙軌制”聽起來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選擇,但也並不像許多學校宣傳的那樣“雙保險”。在任何一種教育制度下取得優異成績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與實實在在的努力。有實力的學生固然可以在學習國際課程的同時備戰高考,以完全和普高學生等同的身份參加統一考試,收穫國內名校的錄取,但絕大部分高中生並沒有足夠的精力應付雙重課程的學習,巨大的學業壓力甚至會讓學生事倍功半。因此,學生與家長應該儘早決定大學的升學方向,根據自身升學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學校。
二
通過自主招生
申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
高考並非國際高中學生升讀國內高校的唯一途徑,全國統考之外,國際高中學生還可以通過自主招生的渠道,以類似申請國外大學的方式叩開中外合辦教育機構或項目的大門。
1995年,國家教育委員會發布的《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定》拉開了中外合作辦學的序幕,中外教育機構和社會組織可以在中國境內合作實施以中國公民為主要對象的教育、教學活動。[1]
目前,國內的中外合辦本科教育分為機構和項目兩種。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既包括上海紐約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大學,也包括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等開設在國內大學中的二級學院。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則更為廣泛,全國各地的高等院校均有開設,學生可以通過這些項目接受國內外高校的聯合培養。
雖然這些中外合辦的本科教育在教學模式和師資組成上都更具有海外高等教育的特色,但中國籍學生要進入這類機構和項目,最主要的途徑依然是高考。例如,上海紐約大學就明確規定“所有中國國籍學生必須參加高考,不接受任何國際課程成績報考”[2]。
直到2020年秋季學期,中外合辦本科教育才開始向未參加高考的國際高中畢業生敞開大門。2020年以來,疫情成為了阻礙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的一大因素,部分中外合辦大學在教育部的號召下開通了計劃外的“自主招生”渠道,讓原本走國際升學道路的學生也能在國內接受本科教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2020年9月發佈的本科自主招生簡章中寫道,學校之所以開闢這一非高考的招生路徑,是為了“切實迴應社會關切和需求,拓展留學計劃因新冠肺炎遇阻學生的就學路徑”[3]。
在2022年的升學季,全國10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辦大學中,除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暫不招收本科生,上海紐約大學、崑山杜克大學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不實行自主招生,其餘6所大學均接受中國籍非高考學生的申請。國際高中畢業生可以憑藉高中畢業證、高中畢業會考成績、高中成績單、國外大學錄取通知書及合格的英語標化考試成績等材料申請這6所大學。
除了普遍要求合格的語言成績和已有國外大學錄取之外,各大學在具體的報考條件上也有差異。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就對學生的數學成績提出了專門的要求,例如學生SAT數學分數不能低於660分、ACT數學分數不能低於29分等。[4]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這類自主招生不納入國家統一招生計劃,因此學生在畢業時僅頒發外方合作學校的學位證書。只有通過高考進入這些大學的學生才能同時獲得外方合作學學校的學位證,以及中方就讀學校的畢業證和學位證。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招生要求也與此類似。以中國農業大學-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合作辦學項目為例,這是國內成立最早的合作辦學項目之一,於1994年正式啟動。該項目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傳播學兩個本科專業,主要面向高考學生。對於未參加高考的報考者,項目有以下4條硬性要求:[5]
1.提供高中畢業證書或同等學歷證明、高中階段完整的課程成績
2.託福≥75,雅思≥6.0
3.已獲得世界排名前300大學無條件錄取
4.參加並通過中國農業大學國際學院的入學英語測試
綜合上述中外合作辦學的實例可見,即使是面向國際課程學生的招生計劃,大陸高中學籍和畢業證書也必不可少。
中外合作辦學大多有“2+2”“4+0”等靈活可選的培養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決定在國內和國外的學習時間,並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接受較為優質的國際高等教育。然而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從合作大學還是開設專業來看,中外合作辦學的選擇仍然相對有限,並且各大院校和項目對“國外大學無條件錄取”的硬性要求也為這條升學路徑增加了不少難度。
三
結語
目前,中國籍的國際高中畢業生升讀國內大學主要可以通過高考統一招生和中外合作辦學單位自主招生兩條路徑。
雖然有很多國際學校在開設國際課程的同時也會進行大陸課程的教學,但這樣的學習模式並不足讓學生以與上千萬的高考考生競爭。學習國際課程後又選擇高考升學,未免有些得不償失。
沒有參加高考的國際高中畢業生可以通過自主招生進入中外合作大學和項目,但要被這類辦學單位錄取,國內的高中學籍和畢業證、國外大學發出的無條件錄取信,以及合格的英語成績等依然是必要的申請條件。這些學生在畢業後無法像高考統招生一樣獲得國內大學的畢業證和學位證,也是這條路徑的缺點之一。
總而言之,國際學校畢業生升讀大陸大學仍存在較多障礙。在不參加高考的情況下,中國籍學生升讀大陸大學的選擇極為有限。
參考資料
[2] https://shanghai.nyu.edu/cn/undergraduate-admissions/faq
[3]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2020年本科生自主招生簡章. https://admissions.cuhk.edu.cn/article/1094
[4]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2022年自主招生簡章(本科生). https://sites.gtiit.edu.cn/admissions/independent-recruitment-2022/
[5] http://icb.cau.edu.cn/class/view?id=42
西交利物浦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