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10月19日發佈《施政報告》,其中重申香港金融市場的國際地位,而香港交易所(00388.HK)也在同日發佈了三季報,整體來看,今年前三季度,港交所收入同比跌18%,股東應占溢利同比跌28%。
實際上今年由於地緣局勢及美聯儲加息等各種因素影響,全球股市表現不佳,如美股特別是科技股接連下跌,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也受到影響,前三季度現貨市場日均成交額同比跌31%,交投清淡。
不過從單季度表現綜合來看,港交所業績近年來仍保持整體上升趨勢。
港交所的良好業績趨勢離不開管理層的關懷。香港承擔著連接中國與全球的樞紐功能,管理層出臺了一系列積極政策。例如中國證監會9月公佈三項重要舉措:(1)推動在港上市的外國公司納入滬深港通;(2)支持香港推出人民幣股票交易櫃檯;(3)支持香港推出國債期貨。
而據港府《施政報告》內容,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鞏固上,港府公佈了接下來在金融市場的動作目標:
(1)於2022年內就修訂主機板上市規則諮詢市場,以便利具規模並從事先進技術企業上巿,目標是在2023年上半年推出有關新的上市機制。
(2)於2022年內向立法會提交有關豁免市場莊家就雙幣股票進行指定交易涉及的股票印花稅的法例修訂,以期於2023年上半年推出雙幣股票市場莊家機制。
就在《施政報告》發佈後,港交所火速刊登了科技公司上市的相關諮詢文件。文件建議擴大香港現有上市制度,允許特專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並就此徵詢公眾意見。同時表示新規則將適用於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及新食品及農業技術在內的五大特專科技公司。
諮詢文件也展示了未盈利公司上市要求的諸多細節。當中,已商業化公司的定義為經審計最近會計年度特專科技業務所產生的收益達2.5億港元的公司,上市時的預期最低市值為80億港元;未商業化公司的最低預期市值則為150億港元。所有申請人均須於上市前已從事研發至少三個會計年度,研發投資金額須佔總營運開支至少15%(已商業化公司)或50%(未商業化公司)。
除以上規則將完善外,港交所也在三季度財報上體現了今年以來的重點戰略收穫成果。
在管理層的關懷下,儘管今年以來受到大環境錯綜複雜的影響,但港交所於2022年前三季度仍顯亮點。
比如衍生品市場表現出色:港交所2022年前三季度期交所衍生產品成交合約張數創新高,期內平均每日成交合約張數比2021年前三季升26%。
港交所分析稱,一方面是因為市況反覆波動下客戶的對沖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也因為市場對香港交易所新推出衍生產品的需求增加。
此外,據港交所財報,2022年第三季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回暖,2022年前三季共有56只新股於本地市場上市。港交所認為,“這有助亞洲名列年內首九個月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最高的位置。”港交所表示,新股市場持續吸引許多公司申請在香港發行新股,於2022年9月30日共有144宗上市申請正在處理中。
越來越多的新股在香港上市,而港交所也在不斷動態調整上市相應規則,提供給上市公司更多便利性。
事實上,早在2021年港交所就已經進一步優化和簡化了海外發行人上市制度,修訂後的《上市規則》已經於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此外,2021年港交所還刊發了有關上市地位變更的指引信,為第二上市發行人(包括於美國市場上市的大中華髮行人)提供多方面指引,例如發行人的證券交易大部分由海外交易所轉移到香港、自願轉換至於港交所作雙重主要上市以及從主要上市的海外交易所除牌。
2022年以來,或出於預防風險的考慮,有更多的中概股已迴歸。與第二上市比起來,雙重上市對中概股來說似乎是不錯的選擇。因為採用雙重上市的方式,在兩地擁有同等的上市地位,假若在其中一個上市地退市,也不會影響到另一個上市地的上市地位。所以越來越多的中概股選擇了雙重上市這一方式。
目前已有阿里巴巴(09988.HK)、嗶哩嗶哩(09626.HK)、知乎(02390.HK)等公司在香港實現“雙重主要上市”,其中B站還是10月初剛從第二上市轉換成雙重上市的。近期擬在港交所上市的BOSS直聘(BZ.US)也採取了這種上市方式。
總體來看,香港的金融國際中心的地位並沒有動搖,港交所集團行政Quattroporte歐冠升對此充滿信心。他在10月11日表示,“我相信,香港未來仍將扮演連接中國內地與世界的超級連繫人這一核心角色,而且可以比以往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香港有很多引以為傲的獨特優勢,例如香港是全球第一自由經濟體、全球企業營商環境排名第一、全球第一國際航空貨運量城市、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等,亦是亞洲唯一擁有五間全球百強大學的城市。針對香港未來,港府對此充滿信心,據《施政報告》:“在世界百年變局下,香港有機遇、有挑戰,但機遇大於挑戰。”
筆者相信在管理層的關切下,在互聯互通機制的不斷完善、上市新規的不斷修訂下,香港金融市場活力在未來仍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