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這本書,樊老師總結說“未來有三種人會很貴”。
第一種是能夠和機器對話的人,操縱機器程式設計,如程式設計師。
第二種是IP,有自己的影響力。
第三種是資本家,有錢投入產出。
面對當下人工智慧和大資料的時代,顯然第一種人在社會中很吃香。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年薪百萬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憑藉自己的實力和社會閱歷,以及經營管理能力,在職場中得勝有餘。
說到個人IP,現在正是一個個人崛起的時代,打造自己的品牌,一個人活成一個隊伍,依靠個人品牌賺錢,做自由職業,寫作、演講、形象力、收納管理……只要有技能,人生崛起之路就變得順暢很多。
對於資本家的運作,簡單來說也就是“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是我們最為熟知的一個投資原則,投資時要建立廣泛分散的投資組合,從而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
縱觀這三種人,不難看出,投資除了人脈和資源,不能忽略的是一個人的思想。
是否獨立且具有競爭力,最重要的一點是不可替代性,只有真正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才能夠從長遠上規劃好一支團隊。
決定一個人思想的,往往與成長環境和親密關係密不可分。
在安全且有愛的環境中滋養長大的孩子,更容易聚焦在喜好的事情上,樂觀積極且抗挫能力更強。相反在不安動盪焦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性格里的膽怯、自卑和敏感,在遇到事情時候的慌亂表現尤為明顯。
無論先天條件如何,想要投資自己,任何時候都不晚,後天的努力雖然有些艱辛,只要清楚結局是為了不斷塑造自己的品格和能力,就變得容易很多。
在自我成長的這些年裡,我認為最有效且值錢的投資方式一定是管理好自己,無論是學識還是涵養,甚至包括我們的情緒、健康和興趣培養。
拉開你與同齡人距離的,往往不是錢,而是思想。
那麼有哪些事情,是我們從現在開始可以做,且不易出錯的呢?
一、閱讀白巖鬆 在《白說》中曾寫下如下文字:
我們讀所有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
你會發現焦躁的心平息下來了,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安全感,你會發現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來被無數人思考過,並且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答案。
真正的閱讀是一種深刻而愉悅的體驗,從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心目中值得閱讀和記住的書,都是因為其中蘊藏著未來你更期待的那個自己。
閱讀有時候不單純只是白紙黑字進入眼睛和大腦,更多的是在閱讀中重新認識了自己。
就像李欣頻老師在《閱讀者群像》中對閱讀的探討,不無道理。
海明威閱讀海,發現生命是一條要花一輩子才會上鉤的魚。
凡高閱讀麥田,發現藝術躲在太陽的背後乘涼。
弗洛伊德閱讀夢,發現一條直達潛意識的祕密通道。
羅丹閱讀人體,發現哥倫布沒有發現的美麗海岸線。
加繆閱讀卡夫卡,發現真理已經被講完一半。
過去一年,我讀了近60本書,聽書30本,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可以靜下來,在書中尋找快樂和寧靜,也在知識中不斷豐盈自己,包括認知和感悟。
二、旅遊
曾經有人這樣詮釋旅遊的意義:人們之所以出來旅遊是因為,沒有什麼比在火車,飛機,輪船上,更能傾聽到自己的內心。
我非常喜歡畢淑敏在《願你與這世界溫暖相擁》中關於旅遊的看法: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蝌蚪,長大了都變作井底之蛙。
這不是你的過錯,只是你的限制,但你要想法彌補。要了解世界,必須到遠方去。
旅遊是需要花錢的,誰都知道。旅遊的好處卻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常常需要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地蓄積。
有人以為旅遊只是照一些相片,買一些小小的工藝品,其實不然。
旅行讓我們的身體感悟到不同的風和水,我們的頭腦也在不同風情的滋養下變得機敏和多彩。目光因此老辣,談吐因此謙遜。
每年我都希望自己拿出一些時間和金錢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只是因為詩和遠方的美好。
希望在安靜放鬆的狀態下遇見不同的人,感受不一樣的環境,覺知內心裡的感動和溫暖。
三、鍛鍊身體
王瀟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投入和產出幾乎是一定成正比的,那就是好好學習和鍛鍊身體。累積時間專注於學習與身體,等待一個合理的好結果,才是邏輯。
《人生有三件事不能儉省》中提及人生有三件事不可儉省:學習、旅行、鍛鍊身體。
《真正厲害的人,都能掌控自己的情緒》作者卡魯恩·霍爾說到“鍛鍊身體是你控制強烈情緒的最好方法之一”。
我自己最大的感悟就是鍛鍊這件事情,一定是要做的,但慚愧的是自己常常是三分鐘熱度。在疾病和死亡面前,鍛鍊的意義才顯得清晰可見。
不想年老在醫院和藥丸間奔跑和嘆息,那就從此刻起邁開腿,哪怕到大自然中散步也算是一種鍛鍊。
四、主動學習王小波在《思維的樂趣》中談到“學習文史知識目的在於“溫故”,有文史修養的人生活在從過去到現代一個漫長的時間段裡。
學習科學知識目的在於“知新”,有科學知識的人可以預見將來,他生活在從現在到廣闊無垠的未來。
假如你什麼都不學習,那就只能生活在現時現世的一個小圈子裡,狹窄得很。
時代的發展和飛速變化,迫使我們主動學習,認知新的領域,並且快速的讓自己融入其中,很多時候我們並非擔心被時代淘汰,而是擔心身處時代卻無法自如生活。
超市自助收銀、地鐵站自助售票、火車站自助刷臉進站、公車無人駕駛、就連菜市場也開始自助掃碼付款。
不得不說,這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老年人的不便,他們骨子裡依舊習慣拿著錢走路到熟悉的地方辦事,時代的發展帶來了創新也抹殺了市井生活裡的人情味。
但無論如何,主動學習永遠都不會出錯。十年前誰也沒想過一部手機就可以走天下,時代衍生出了那麼多稀缺有有趣的新興職業,掌握一個技能就可以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團隊。
主動學習,是為了更好的前行。
快速走向成熟有且只有一種方法:主動進行大量有目的性的試錯與學習。
五、管理情緒美國作家奧裡森·馬登曾經說過: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
無論境況多麼糟糕,你應該努力去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劉同也曾在《你的孤獨 雖敗猶榮》提及“有些事情一旦被情緒包裹上鎖生鏽,外面的進不來,裡面的也打不開。”
情緒管理必須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情緒管理一定不是壓抑,而是要疏導與排解,情緒管理的核心在於溝通和思考,改變可以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以往我非常容易陷入壓力焦慮當中,甚至情緒失控。我期待一切風平浪靜,但如果事情的發展不理想或是極度糟糕,我就很容易感到內疚自責,變得敏感多疑。這點在對家人的掛念和操心上尤為明顯。
經歷過親人的離去,對疾病或是重疾會有莫名恐懼和擔心;經歷過職場的挫敗,對於方案被否或是計劃變更會產生自我否定和失落;經歷過和伴侶的意見不統一,對錶達和溝通變得小心翼翼。
很多情緒管理上的不當,並非別人的問題,而是對自己缺少正確的認知和接納。
只有真正在情緒中感受到冰山底層的那些憤怒、不安、挫敗、孤獨、敏感、無助等情緒的由頭,才會完全敞開自己的內心,接納不同,重新建立正確的模式。
原來那句“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養生,而是管理情緒”,並非玩笑話,而是實實在在落到實處的有效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