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作為目前國內市值最大的兩家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和騰訊兩大陣營各自聚集這眾多零售企業。當前市場轉型之際,是尋求加入阿里還是接受騰訊基因,成為不少零售企業家思考的重點。今天,我們通過西南證券報告,探索阿里和騰訊兩者的區別。

一、阿里vs騰訊:“賦能性格”vs“流量性格”

(1)阿里是B端賦能性格,也就是運營經理性格。阿里的平臺型企業性質決定其本身不產生流量,阿里成功的核心在於賦能B端商家,C端使用者更多地起到轉動飛輪的作用。

(2)騰訊是C端流量性格,也就是產品經理性格。騰訊立足於2C消費級網際網路的核心賽道——SNS網路,具有吸引並鎖定流量的天然優勢。騰訊成功的核心祕訣在於設計C 端產品並不斷優化提升使用者體驗

二、阿里vs騰訊:收“稅”vs收“過路費”

(1)騰訊的商業模式:收“過路費”

社交網路具有天然吸引流量的優勢,騰訊商業模式本質是基於免費產品(QQ、微信等)吸引巨大流量,不斷開發更多的增值服務。這些產品帶來的巨大的流量匯聚成一條河,而騰訊的角色就是在流量湧動的大河裡設定關卡和大壩,從中抽取能量,我們將其形象地稱為收“過路費”模式。

(2)阿里的商業模式:收“稅”

阿里以電商平臺起家,更強調2B的屬性,因此在吸引流量方面具有天然劣勢。2B的本質在於賦能,阿里也在越來越強調其“商業作業系統”的定位,其商業模式的本質在於為企業提供平臺、支付、物流、內部管理、雲等服務並掌握定價權。我們將其形象地稱為收“稅”模式。

三、騰訊vs阿里:社交網路vs電商平臺

(1)騰訊:社交網路的網狀網路拓撲結構

根據社交核心元素“人與人”之間的熟悉程度,將當前的社交網路模式分為:

2)半熟人社交,微博、知乎等;

3)完全陌生社交,陌陌、貼吧等。

其中熟人社交是網路效應最強、最容易產生巨頭的社交網路模式,熟人社交在網路上具備極強的自我集聚效應和極高的平臺轉換成本,代表性巨頭Facebook和騰訊旗下的微信QQ等。

(2)阿里:電商平臺的雙邊網路拓撲結構

電商是典型的雙邊網路結構,在同一個平臺連線買家和賣家,提供多樣的選擇、頂級的購物體驗和最低的價格提高消費者的價值,形成客戶端網路效應。商家與消費者形成良好互動和正向迴圈,進而形成供應商的網路效應。

四、阿里vs騰訊:業務結構的飛輪模型對比

從底層飛輪開始,騰訊的社交網路通過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動使用能夠產生鉅額的流量。

阿里的電商平臺需要額外的流量引入才能維持正常的運轉,因此騰訊的底層飛輪起到了流量供給的作用,阿里的底層飛輪充當著流量需求者的角色。

微信和QQ 是騰訊開展其他業務並進行導流的基礎和重要切入點,由於進入市場較早,騰訊在社交軟體行業已經形成了絕對的先發優勢和壟斷地位。2019年第二季度,微信的月活數已經達到了11.3億,成為當之無愧的國民級社交軟體。

微信的經營模式是以熟人社交為中心、利用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通訊產生的關係網路為基礎向四周進行擴散,並向外衍生出了6大服務:微商、支付、小程式、公眾號、搖一搖、搜一搜和看一看。

(2)第二層飛輪:遊戲廣告大文娛,騰訊遊戲變現主渠道,全國第一

以遊戲和大文娛為代表的第二層飛輪是流量變現的主要渠道。。遊戲業務已經成為騰訊流量變相能力最強的業務,瞄準了當下消費能力最強的青少年群體,帶來穩定的現金流。遊戲、視訊、音樂和閱讀之間相互導流形成的協同效應也起到了“1+1+1+1>4”的效果。

2018年,騰訊以197.8億美元的遊戲收入在全球遊戲收入前十大公司中排名第一,成為全球最賺錢的遊戲企業。

(3)第三層飛輪:toB業務:廣告支付雲端計算

從即時通訊到網路視訊、線上閱讀、數字音樂和遊戲等大文娛專案,騰訊在網際網路toC端社交和娛樂等產業中均處於領先地位。騰訊在繼續鞏固自有網路廣告業務的基礎上,繼續向雲端計算和金融科技領域進發,逐步深耕B端。

社交網路和大文娛業務為騰訊的網路廣告服務提供了天然的展示平臺,2015年-2018年,騰訊的網路廣告收入佔比已經穩定在16%以上。

騰訊支付有使用者基礎和使用頻率保證,通過大文娛等平臺進一步擴大適用範圍。在瞄準電商,本地生活服務平臺龐大的消費群體和廣闊的市場後,微信支付與京東、美團等網際網路巨頭合作,進一步開發微信使用的新場景。

2018年,騰訊機構改革新成立了公司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負責騰訊雲業務的管理與開發。騰訊雲在推動產業網際網路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社交網路、遊戲等消費網際網路服務的體驗升級。

五、阿里vs騰訊:全方位財務對比

2018年1月29日,騰訊股價盤中最高點達到474.279 港元/股(前復權),公司市值突破5600億美元,成為中國市值最大的上市企業。

阿里巴巴2014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價為90.5美元/股,五年內漲幅91.6%,目前市值超過4000億美元,與騰訊不相上下。

(1)營收:總體業務保持穩定,核心業務高速增長

FY10到FY18,騰訊和阿里的營業收入都能保持逐年增長的趨勢,阿里的營收從FY10的67億元上升至FY19的3768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49.6%,除了逐年增長的核心電商業務貢獻了主要營業收入外,雲端計算、數字媒體與娛樂和其他創新業務近些年來的突飛猛進也帶動了營業收入較為可觀的增長,與騰訊的差距也在逐年縮小。

(2)淨利潤:騰訊增長穩定,阿里後起直追

阿里在FY12的淨利潤只有騰訊的一半左右,但近年來阿里巴巴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紅利,實現淨利潤的迅速增長。FY12-FY19阿里的淨利潤由43億元上升至78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51.4%。FY16阿里實現淨利潤670億元,利潤率更是達到66%,主要原因是FY16淨利潤包含了阿里影象拆分(247億元)和阿里健康重估(186億元)等一次性收益。

2018年,騰訊的淨利潤達到800億元,淨利潤率為26%。2012年到2018年,騰訊的淨利潤率始終在26%左右徘徊,無明顯波動。除2016年,騰訊的淨利潤始終高於阿里。2001年,騰訊的淨利潤只有0.1億元,淨利潤率為21%,2018年,騰訊的淨利潤已經達到了800億元,淨利潤率為26%。2001年-2018年的淨利潤年複合增速為69.7%,與營業利潤的複合增速相差無幾。

又一城,致力於新零售系統開發的全渠道零售服務商。要做新零售,就找又一城。

服務熱線:400-686-5530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2019阿里雲雙11——億元補貼提前領大促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