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視其為虎狼,把這門生意貶低得像毒品,對小菜農刮骨吸髓。
有人拿起“科技進步”的利劍,呵斥那些反對者不過是“歷史車輪下的螞蟻”
誰對誰錯,我們並不探討。因為,問題壓根就不在“社群團購”這門生意本身
問題出在資本的急功近利上。
首先,資本盯上菜籃子不是新鮮事。
2019年,馬道長就曾經振臂高呼“新零售”,隆重推出了線下生鮮超市“盒馬鮮生”,同時期,永輝超市祭出了“超級物種”,蘇寧、美團、口碑都推出了自己的買菜服務。不過,從目前看來,這種模式走不通,幹不過傳統菜場,於是也不提了。
但逐利的資本們週週轉轉,心裡還是放不下這塊籃子。發現有一家叫“興盛優選”的模式,可以跑通。
好傢伙,這才是陽光大道!
於是大家看到了今年以來蜂擁而至的“社群團購”。我認為恰恰是他們太急功近利,造成了目前許多人對“社群團購”的恐慌。
簡單的說,目前所盛行的“社群團購”採取的是這樣一種方式。
中心倉——網格倉——團長自提/送貨上門。本質上來說,由於採取集中採購--分散運輸的方式,的確是能夠方便到普通的消費者。疫情期間,小區裡就常常有團長開團,幫忙採購,菜農運輸的形式,送來的草莓又大又好吃。現在的“社群團購”,就像是這種採購行為的放大版。但這一放大不得了,它可能產生一種極為棘手的後果。
普通菜農的生意業態會被短時間擊潰。
因為之前的“新零售”之所以失敗,在於各方始終未能找到一個好的方式控制成本,而人們處於買菜這種行為模式時對價格是極為敏感的。但是“社群團購”不同,由於它採用的是集中採購的形式,單量大價格自然低,而且分格設倉的形式已經被“興盛優選”證明是一種可以跑通的運營模式。如果加上資本的洶湧浪潮,當競爭進入白熱化時,那套“補貼搶市場”的戰法,一定會被用上。
有人可能會問,那菜農自己種的成本多低呀,又不要人力,又不要運輸,你還能低過我不成。
但是他們可能會漏掉一個點,當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許多資力強盛的企業完全可以以一段時間的虧本換取市場份額的提升。
因此,如果說興盛優選是“流水侵石”,會慢慢替換掉傳統市場。那麼,加上資本助力的企業則可以化身“水力切割刀”,短時間擊潰堅如磐石的原有業態。而這,恰恰是我們的人民政府所不能允許的,因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如果資本的盛宴帶來的是民生市場的震盪,那是絕對不能被允許的。
人民日報為什麼會在“社群團購”甚囂塵上的時候,發文給洶湧的資本降溫呢?
無疑是為了引導社會輿論,至少讓很多挾巨資入場的大鱷們要注意遵守市場規則,不能靠著自己的資金優勢破壞市場規則。市場競爭無可厚非,但如果惡性競爭就必然要受到約束,乃至制裁。另外也是提醒他們,你們能爭點氣不?賺了老百姓那麼多錢拿去探索一下科技的高峰啊喂[打臉]!整天就想做點坐地收錢的買賣。
但是這種做法能夠改變菜農的劣勢嗎?我持悲觀態度。
因為,“社群團購”這種模式確實是可以節省大傢伙買菜的時間,先不說蔬菜的新鮮對比,單單這種能夠在手機下單,回家直接自提或者送貨上門的服務就已經擊中了很多忙碌的上班族的痛點。
他們沒時間去菜場,但他們不想吃新鮮的蔬果嗎?不想有別人替自己選好一些不錯的蔬菜送貨上門嗎?更遑論“社群團購”的能夠提供的種類比菜市場甚至更加豐富。
有多少人能夠看著軟體上只賣“1元錢”的蘋果、香蕉、土豆而不動心呢?
就我自身而言,美團買菜送貨上門後我真的對離我家數公里的菜市場不感興趣了。
你呢?你的答案就是這場“社群團購”的戰爭結局。
下一篇文章,想同各位探討,中國資本對經濟領域的改變,從p2p到共享單車。
以及,為什麼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不願意投注科技領域,或者說為什麼不能出現像“馬斯克”這種願意下注未來的人。他真的是美國特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