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外發生多起斷網事件,11月底,德國沃達豐出現持續超3小時的大面積斷網,超10萬手機使用者無線接入網路。12月1日,瑞典有運營商斷網半小時,影響超過20萬人……
當今社會,網路已和陽光、食物一樣重要,如果網路連線突然中斷或變差,人們生活將會受到巨大影響——手機無法打電話,看新聞、玩遊戲、看影片等都將離我們遠去。
特別在今年全球疫情蔓延的情況下,線上辦公、線上學習已成為常態。據海外某諮詢公司資料顯示,全球流量因疫情比平時增加40%到70%。如今斷網危害甚大,尤其是各行各業斷網對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甚至民眾生命安全,都會帶來巨大沖擊和隱患。
但不幸的是,歐美一些運營商“斷網大戲”在不斷上演。不論是所謂科技“燈塔國”的美國,還是網路基礎設施領先的發達國家英國、德國、日本等,時有網路中斷情況發生。
在4G、5G、光纖通訊等網路技術走向成熟、創新技術不斷湧現的背景下,為何還會屢次發生這些讓運營商難堪的網路“事故”?

斷網大戲在全球不斷上演
今年來全球斷網事件時有發生。據相關資料,2014年到2019年間,歐洲斷網事件穩定在150起到170起之間。其中2019年歐洲發生的斷網事件就有153起。
比如,英國近年發生了多起斷網事件,2018年12月,包括O2在內的大多數移動運營商出現了斷網事故,主要是因為其網路上執行的某北歐國家裝置商的軟體證書過期。這次事故導致英國3200萬用戶手機訊號完全中斷,斷網持續了35個小時——不知道耽誤了多少企業和使用者工作與生活,造成損失不少。
除了英國外,歐洲第一強國德國也經常出現斷網問題。比如,2016年11月,德國遭受了一次大範圍的網路故障。在本次故障中,大約有2000萬固網使用者出現網路訪問受限問題,斷網持續了24小時以上。其背後的原因則是路由裝置的維護介面被暴露在網際網路上,同時網際網路上也發生了針對性的網路攻擊。
就在2020年11月,德國再次遭遇了大面積斷網事故。據悉,11月24日,沃達豐在德國的行動通訊網路由於控制裝置故障,導致超過3個小時的大面積斷網事故,事故影響了包括柏林、漢堡、慕尼黑、科隆、法蘭克福等城市。據估計,本次斷網造成超100萬用戶出現無法接入無線網路的問題。
此外,2020年5月,捷克Vodafone出現的斷網事故,造成該運營商在捷克全國所有業務中斷,使用者手機無法上網,語音業務無法正常執行。本次斷網持續3個小時,約100萬人受到影響。
而一直自稱網路領先的美國,也出現好幾次帶來重大損失的斷網。比如2018年12月,美國發生斷網事故,波及37個州,持續時間長達32小時。此次斷網還造成華盛頓等地區911緊急呼叫服務中斷。
甚至在如今的2020年12月,瑞典也出現了斷網事故,斷網持續半個小時,約20萬用戶受到影響。
斷網不只影響打電話、看影片
也許有人認為,斷網短短几個小時,也許不會帶來太大影響。人們大不了不上網、不打電話、不看影片就可以了。其實不然,網路已經成為各行業基礎中的基礎,斷網帶來的影響超乎想象,不止是經濟損失,甚至危及人們生命安全。
比如,前面提及的美國斷網後,就影響了華盛頓等地區911緊急呼叫服務中斷。試想一下,如果在此期間發生了搶劫案件,或交通事故,那麼人們又該如何及時聯絡警局或醫院呢?
據《2019年全球網際網路關閉成本報告》顯示,2019年全年,因為網路問題,網際網路關閉次數刷新歷史新高,受各類重大事件影響共計關閉122次,累計關閉網際網路時長超18000小時,全球範圍內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80.5億美元。
另據Statista的資料,持續24小時的美國全境斷網將給美國經濟造成72.9億美元損失。如果英國斷網持續24小時,會帶來22.6億美元損失。
斷網事故頻發的原因何在?
斷網事故為何在全球多國不斷上演?筆者透過梳理上述斷網事故發生的原因,發現原因有多個,比如裝置故障、軟體故障、誤操作、網路擁塞等,其他還有斷電、割接等導致。
在佔比最高的系統性故障中,約有60%的故障與技術問題相關,也就是說導致系統性故障的主要來自硬體和軟體類故障。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智慧手機普及和移動網際網路快速發展下,相比於此前固網故障影響很大,網路故障對行動網路帶來的影響比重日益增加。
筆者發現,其中比較致命的原因,是核心網軟體或硬體出現故障。比如,英國2018年底和2020年8月發生的兩起重大斷網事故,均與核心網故障有關。此外,今年11月德國發生的2G/3G/4G業務斷網事故,就是由於沃達豐部署在慕尼黑、法蘭克福和柏林的核心網控制裝置(HLS/HSS)故障引起。
要知道,核心網是行動網路的大腦,人的大腦出現問題,人的身體會不受控制,或者癱瘓昏迷?
網路出現故障斷網不可避免,但如何儘可能減少,如何快速定位解決?筆者認為,這需要全球通訊裝置廠商在裝置硬體效能及維護方式上下大功夫。
比如,打造高可靠的軟硬體解決方案,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基於AI等技術提升裝置檢測手段,將故障消滅在萌芽狀態下;藉助AI、大資料等能力,提前發現熱點地區對資料流量的需求,提前對網路進行擴容,可有效避免網路擁塞問題。
此外,運營商透過應用AI技術,能夠基於歷史資料預測業務和網路效能的變化趨勢。在發現網路或業務效能可能出現惡化趨勢時,快速對問題定位定界,並協同網元對網路進行自動最佳化。這些手段都能很好的避免系統性故障及技術問題導致的斷網事件發生。
當然,這些強大創新的方案,需要多個通訊裝置廠商投入重金研發打造,需要各方開放合作積極探索。
然而目前在通訊領域,因為個別國家或組織的發展受到政治影響,少陣列織為了使其在技術上保持霸權,透過技術脫鉤,分立陣營,使得電信裝置市場的良性創新競爭逐漸消失,國家之間由開放合作逐步倒退為封閉保守。特別是去年以來,美國以資訊保安為藉口,大肆推行所謂的“清潔網路”,限制科技創新企業,導致市場出現競爭減弱,減緩一些裝置廠商技術創新和升級動力。
觀察:政治無法解決宕機問題,也不能解決技術問題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夠可靠的軟硬體方案以及不夠智慧的運營運維繫統,是全球斷網大戲不斷上演的主要原因。怎麼辦?僅僅靠運營商自身加強流程管理,很難解決。經驗再豐富的老司機,也沒辦法阻擋一輛落後汽車出現故障。
筆者認為,只有激烈且良性的市場競爭,提供多樣化的創新技術,才能讓高可靠裝置層出不窮,讓電信運營商網路運營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減少全球不斷上演的斷網大戲,並將斷網損失降到最低。
可悲的是,我們看到某些國家給技術發展套上政治的枷鎖,以安全為藉口阻撓他國先進技術應用。
世人皆清楚,政治根本就無法解決目前全球各國所面臨的斷網問題。因此,在筆者看來,任何使用政治手段試圖解決技術難題的行為,都是別有目的,都是徒勞的。唯有讓技術問題迴歸技術本身,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特別是對目前還處於疫情中的各國,需要靠高品質網路滿足企業和大量使用者的線上辦公、學習等需求。
在疫情結束後,各國也需要強大的網路作為經濟復甦的強心劑。要知道,據相關資料,未來十年僅僅5G就將為全球經濟創造額外的1.4萬億美元GDP增長,讓運營商獲得新增長。
這些政府、企業以及人民的需求,都依賴強大網路作為支撐。此時,各國政府與企業,更應該從本國實際、本國人民利益出發,引入多元創新企業帶來良性競爭,打造體驗更佳、更穩定的網路基礎設施,讓更好的技術為自己的數字經濟發展服務。
倘若本末倒置,放棄使用者需求而優先滿足他國政治需求,那這些國家或運營商將淪為他國政客手中的一顆棋子,遭受更多斷網損失,將被消費者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