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圖,用一張火箭背景圖,配了一段文字:
馬斯克正在一步一步把未來變成現實,而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們忙著搶社群小販們的飯碗。
顯然,這是對最近大火的“社群團購”的諷刺,甚至批評。
這位同學知道我平常挺忙的。他“忍不住”來問,一定是因為實在是非常困惑,很想聽聽我的看法。
我不知道怎麼回覆他。
因為一旦參與,不管持什麼立場,都是有風險的。不回覆吧。可是,不回覆,又覺得是辜負。
唉。算了。
我給你講個故事吧。
— 1 —
他們什麼都沒做錯,但是……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卡車司機:馬爾科姆·麥克萊恩。
這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開著卡車,在高速公路上來回跑。
日復一日,起早貪黑,還不掙錢。
為什麼?
因為“陸運”作為國家經濟的“運輸成本”而存在,其效率不高。
一輛卡車才能拉多少貨?
而且沒幾噸貨,就需要配一個司機送好幾天。還很耗油。
所以,這個行業並不賺錢。
1953年的某一天,麥克萊恩突發奇想。
陸運效率不高,但水運效率高啊。裝貨量大,用人少,還省油。
我運貨時,能不能不要全程都走陸運?
在有河流或者海洋的那一段,用更便宜的水路來拉這些貨,然後在下一段,再換回卡車送到目的地,是不是可以提高效率呢?
所有中國人,都應該感謝這個“突發奇想”。
為什麼?下面再說。
我們先說,那麼,這個想法到底可不可行呢?
在麥克萊恩有這個想法之前,水路運輸主要是靠“散船”。
什麼是散船?
就是一包一包的東西,由碼頭工人,從一個碼頭搬上船,散裝在船艙內、甲板上。運到另一個碼頭後,再由那個碼頭的工人,搬下船。
散船解決不了麥克萊恩的問題。
這些碼頭工人再強壯,也不可能背得動卡車後面的大拖箱。
我總不能把卡車開到碼頭,然後招呼大家卸貨,裝船,到另一個碼頭後招呼大家再卸貨,再裝車吧?
這需要更多的工人,成本更貴。
有多貴?
如果用這種方式來運輸,每噸啤酒的運費大約是4美元。太貴。
關鍵時刻來了。
麥克萊恩想:那我能不能只要碼頭,不要碼頭工人?
我能不能直接用吊車,把大鐵箱子從卡車吊上船,到下一個碼頭後,再用吊車吊上卡車呢?
這樣,卡車、輪船不就聯運了嗎?工人不也省了嗎?
你可能聽出來了。這就是“集裝箱”。
麥克萊恩的這個想法,在當時聽上去,像是天方夜譚。
他被很多人恥笑。
但是,他堅持嘗試。堅持嘗試。堅持嘗試。堅持嘗試。
1956年,麥克萊恩終於成功完成了集裝箱的首航。
麥克萊恩的這種用卡車、集裝箱、吊車、平板輪船的聯運,到底能降低多少運輸成本呢?
還記得那噸啤酒嗎?
它的運費,因為麥克萊恩的集裝箱,從4美元降低到20美分,只有原來的5%。
一個數量級的下降!
因為麥克萊恩的偉大發明,全球集裝箱運輸的時代到來。
在過去,每運輸100元的東西,成本可能就高達25元。
如果100元的原材料,運到中國就要25元,運回去又要25元,你想過,還會有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嗎?
50%的成本,足以抵消中國勞動力的成本優勢。
而因為集裝箱,一隻iPhone從深圳蛇口運到韓國釜山,現在只需要3分錢人民幣!
因為這便宜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運輸成本,世界各國才能把各種原材料、半成品、現貨等,在各國之間運輸,再加工或者銷售。
這,才有了中國製造。
可以說,如果沒有集裝箱,就沒有全球化。
甚至可以說,沒有集裝箱,就沒有中國製造。
這是個聽上去激動人心的故事。
但這個故事,還有另外一面。
那麼,那些背不動集裝箱的碼頭工人們,後來怎麼樣了?
對啊。他們怎麼樣了?
他們頑強抵抗。
面對他們怎麼也不可能背動的集裝箱,面對效率帶來的失業,碼頭工人們開始紛紛抵抗。
甚至有些地方,孔武有力的碼頭工人,暴力佔領碼頭,憤怒地要求和船運公司談判。
然後呢?然後你猜最後怎樣?
最後,船運公司選擇了妥協,答應分享一部分利益給工人們。
工人們估計也想,我也不想一輩子做苦力啊。
還是拿點錢,讓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長大以後不要成為自己吧。
這場風波,才得以平息。
處於大變革的時代,我們對碼頭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誰都不想被替代。
但是,你難以想象,如果碼頭工人勝利了,全球的碼頭都還是碼頭工人背貨,所有集裝箱、吊車、平板貨輪都被拒之門外,那麼在那個平行宇宙裡,中國因為全球化的這40年的崛起,也就同時灰飛煙滅了。
我在我的新書《商業簡史》裡寫到這一段時,忍不住說:
如果拍成一部電影,你會不知道應該為勝利者歡呼,還是應該為淘汰者悲哀。他們什麼都沒做錯。
但是,因為連線跨過了他們,就被傷害了。
這與他們是誰無關。
高效的商業模式和高效的商業模式之間,當然會有競爭關係。
但是高效的商業模式和低效的商業模式之間,不會有競爭,只會有“逐步取代”。
你覺得,這個故事如果真拍成一部電影,會是喜劇,還是悲劇?
— 2 —
那麼,社群團購呢?
那麼,你覺得,社群團購呢?
社群團購的重要性,當然不能和集裝箱相提並論。
但是,我給你講集裝箱的故事的原因,是因為社群團購和集裝箱,有很多相似之處。
它們都因為善用科技,而提升了商業效率;也因為提升了商業效率,而可能改變底層職業結構。
有人說:
社群團購,不就是盯著幾捆白菜,搶小商販生意嗎?這有什麼科技?
如果你是這麼想的,可能就對社群團購,有了先設的成見了。
社群團購的基本邏輯是“預售、次日達、自提”。
什麼意思?我解釋一下。
生鮮(蔬菜、水果、魚蝦等)最大的問題,是庫存。
菜販進貨之前,並不知道今天能賣出多少。
進少了,萬一生意好,就不夠賣了。
進多了,萬一生意差,生鮮蔬菜變質很快,就扔掉浪費了。
而這些浪費,最終都會加到菜價裡。
這會導致什麼結果?
這會導致的結果就是:
消費者買到的菜很貴,菜販還掙不到錢,最後社會還承擔了大量的浪費。
有沒有辦法,減少庫存呢?
我在2016年就寫了一篇文章,叫《小資本玩轉生鮮電商》,在還沒有“社群團購”這個概念的時候,就解析了這個模式的核心價值:去庫存。
我在文章中,舉過一個例子。
有機草莓,很好吃,但也很貴。要賣到60-70元/斤。
為什麼?
是因為草莓一旦採摘,保鮮期只有1-2天,如果沒有銷售出去,就會損失慘重。
損失的部分,必須計入售價。
所以,成本只有10-20元/斤的草莓,賣到使用者手裡,就到了60-70元/斤。
這中間的差價,主要都是壞掉的,而不是你吃掉的草莓。
那怎麼辦?
預售。
“蟲媽鄰里團”眾籌了一次草莓,共有2百多個家庭參與,包銷了20個大棚的草莓。
因為是“預售”,農民的所有草莓,還沒有種出來就全部賣光。
沒有銷售壓力,也沒有庫存損耗,所以可以刨除損耗計提,實現價格優惠。
一個大棚大概能產出400斤草莓,平均每個家庭支付了798元,分到40斤。
最後,一斤草莓才20元。
消費者只付了1/3的錢,而農民卻反而賺了更多的錢。
如何做到的?
這就是透過預售減小庫存,帶來的價值。
可是,我不能總是提前4個月買菜啊?我明天就想吃,怎麼辦呢?
這就是:次日達。
明天想吃什麼?在群裡接個龍,或者在app上下單。
下單之前,這些社群團購並沒有備庫存。
晚上收集需求發現,大家加在一起,要買25噸西紅柿,40噸黃瓜,100噸小龍蝦。
連夜從一級批發市場備貨。
然後第二天,送到社群。
這就是次日達。
以前的菜場,需要“猜”使用者喜歡吃什麼,然後進貨。這就導致了“猜不準”而帶來的庫存損耗。
猜什麼?直接問不好嗎。
你說吃什麼,我就進什麼。這樣,幾乎完全消滅了庫存浪費。
可是,怎麼送呢?
自提。
用外賣的方式送到你家很好。但是,萬一家裡沒人呢?來回送幾次,成本很高,而且菜也可能會壞了。
消費者是能接受自提的。順路,拿一下。
而且因為不用深度派送,價格更低。
派送點如果是個便利店,還能給便利店引流。說不定還能順便買串關東煮。
這就是“預售+次日達+自提”。
透過這三招,社群團購能讓消費者買到更便宜的蔬菜,農民還更賺錢。
懂了。但這也不算是科技吧?
當然是。
要想做到每日“預售”,需要有一種能每日觸達消費者的工具,收集需求。
居委會大媽敲門收集?打電話詢問?
這都不現實。成本太高。
而網際網路這項“科技”,用極低的成本,前一天晚上收集了海量的預售需求,透過高科技驅動的高效倉儲和物流,第二天就會送達社群,真正發揮了這個模式的威力,讓消費者受益。
理解了。可是,可是,那些菜販怎麼辦呢?他們會和碼頭工人一樣,消失嗎?
— 3 —
我們總是擔心,科技的進步,會帶來巨大的失業。
其實不只是社群團購。
即便是被拿來與社群團購作比較的伊隆·馬斯克,他的自動駕駛技術,也可能會導致大量的卡車司機、計程車司機失業。
他的全自動化汽車生產線,更是導致工人失業。
美國汽車協會的人,在特斯拉門口舉牌抗議:
特斯拉傷害工人,傷害家庭,傷害社群。為他們感到羞恥!
(圖片來自於網路)
他本人甚至說過一句讓人絕望的話:
未來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失去工作。
你看,伊隆·馬斯克,並不比社群團購好多少。
這在商業世界中,有一個專門的詞:技術性失業(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
但是,對技術性失業的擔憂,並不是今天突然才有。
蒸汽機被髮明以後,工業國家爆發了各種各樣的工人暴動。工人們佔領工廠,打砸機器。
為什麼?
因為他們覺得,這些鋼鐵怪物搶佔了他們的工作,讓他們失業。
是不是像極了碼頭工人佔領碼頭?
這樣的戲碼,一再上演。
但是,今天來看,蒸汽機和集裝箱,不但沒有消滅工作崗位,反而創造了更多的崗位。
2017年,《紐約客》的一張雜誌封面刷屏了。
未來,是被人工智慧武裝的機器人,提著公文包,拿著咖啡和智慧手機,奔波於上下班的路上。而人類,只能沿街乞討。
這張封面,傳遞出巨大的擔憂和恐懼。
這種恐懼,從未停止,也不可能停止。
但我們要知道,我們為什麼會恐懼。
我們之所以恐懼,是因為未知。
對未來的未知,更是對規律的未知。
什麼規律?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效率,是商業社會進步的唯一方向。
這就是規律。
只不過,這個“進步”,不會一蹴而就。
它分為三個步驟:
1. 初期。只會有少部分人受益。比如發明蒸汽機的瓦特,和發明電燈的愛迪生。這時,會有部分行業消失,社會不公平性會增加,貧富差距加大。
2. 中期。整個國家開始受益。消費者開始享受科技效率帶來的,更低成本的商品,更便宜、更優質的服務。底層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3. 末期。全人類開始受益。那些遠離科技創新的國家、民族,也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經濟增長。全人類往前跨一大步。
網際網路,就是科技。
網際網路這項科技帶來的效率革命,還沒有結束。
今天,我們正處於這項變革的初期、和中期之間。
那我們此時應該做什麼?
我們這時候要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不是阻止這場科技革命,而是做好足夠的準備,儘可能化解它帶來的連帶問題。
比如,作為國家,如何利用再分配的機制,讓科技創新帶來的好處,惠及更多人?
比如,作為公司,如何給員工提供更多的培訓,幫助獲得新技能,實現轉型?
比如,作為個人,如何及早預見未來的改變,終身學習,適應這個高速變革的時代?
我們可以因為同情,而幫助;但無法因為恐懼,而阻止。
最後的話
最近,人造肉火了。
大家在暢想人造肉的各種好處。比如更健康。比如,減少因為飼養牛羊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你知道嗎?
地球上相當比例的二氧化碳排放,是養殖的牛羊呼吸造成的。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真的有一天,巨型工廠可以人造肉了,大量的養殖農民就會失業嗎?
等那一天到來的時候,你可能依然會看到,養殖農民佔領工廠,打砸機器的新聞。
人們總以為自己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壞人。卻不知道,自己被傷害,僅僅是因為科技優雅地跨過了他們。
這與他們是誰無關。
當你突然想撕心裂肺地呼喊,驚心動魄地反抗時,歷史會按下靜音鍵,然後繼續前行。
適應變化,並且用最大的人文精神,幫助他人適應變化吧。而不是阻止變化。
共勉。